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保险业与养老产业的深度融合
时间:2022-10-17 16:51:34 来源: 本站

内容摘要

自从2000年开始,我国老年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截至2021年年末,我国65岁以上人口已达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4.2%,意味着我国进入了深度老龄化社会。我国从老龄化到深度老龄化的时间间隔仅22年,远快于多数经历过此阶段的发达国家,且老龄社会时对应的人均GDP处在较低水平,老龄化速度快、“未富先老”特征明显。

近年来,国内多数保险机构虽然非常重视养老保险的发展,不断设计开发大病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等产品,持续提高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但在行业的战略选择方面仍然没有完全跳出“就保险论保险”的思路局限。养老产业链本身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由养老服务业、养老不动产业和养老金融业构成,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融入养老产业链,能够扩大养老保险的服务领域、延长养老保险的业务范围,从而进一步拓宽养老保险机构的盈利来源,增强养老保险在未来养老产业中的参与度,提高保险业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融入养老产业链,能够使保险机构在养老产业中更好地发挥保险产品的服务能力和优势,促进保险机构将更多的资源向保险本业倾斜,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推动保险机构回归风险管理和保险保障的行业本源,同时能够缓解资产负债错配的风险。目前国内保险机构没有充分地融入养老产业,与养老服务业、养老地产业一起形成完整的价值链条,限制了行业的做大做强和持续健康发展,降低了保险业在金融系统中的竞争力。因此,结合发达国家的经验,实现保险业向养老产业链的顺利延伸,拓展市场空间,实现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1人口加速老龄化背景下养老服务供需缺口巨大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趋势下,养老服务供需缺口巨大。在需求端,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伴随着少子化、空巢化等现象,同时老龄人口慢性病、失能失智多发,对专业养老护理服务的需求增长。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1亿人,占比13.5%,比2010年上升4.6个百分点,已逼近14%的深度老龄化水平。截至2021年年末,我国65岁以上人口已达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4.2%,意味着我国进入了深度老龄化社会。我国从老龄化到深度老龄化的时间间隔仅22年,远快于多数经历过此阶段的发达国家,且老龄社会时对应的人均GDP处在较低水平,老龄化速度快、“未富先老”特征明显。

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预测,203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3.6亿人,占比高达25%。据世界银行预测,2025年我国老年抚养比将突破20%,这一指标相比2020年已经翻了一倍。同时,老年人空巢化趋势亦进一步加剧,根据《“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2020年我国独居和空巢老年人数约为1.18亿人,对机构养老的需求增加。在供给端,我国养老服务同样存在较大的供给缺口。从供给的绝对数量来看,2020年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仅30张,距离“十三五”规划的3540张目标尚有较大差距,康养护理人才不足。从养老服务供给的多样化程度来看,中高收入阶层对机构养老的接受度不断提高,寻求获得多样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体验,养老服务需求升级。

1.2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严重缺位

虽然我国已经初步构建起养老保险的“三支柱”体系,但各支柱发展失衡,尤其是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严重缺位。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0》,截至2019年底,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约6.3万亿元,第二支柱企业年金累计结存约2.5万亿元,职业年金累计结存约0.7万亿元,而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只有几亿元的保费收入。

1.3保险业与养老产业具有天然相关性

保险行业与康养行业具有天然的相关性,保险行业可以保险业务为支点,多点结合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从养老支付的角度,当前我国个人养老金融储备不足,商业养老保险可成为重要补充。从健康管理的角度,老年照护涉及大量的健康支付与服务,商业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可发挥重要作用。保险行业可以通过保险产品衔接上下游养老与健康服务,打造康养结合的服务闭环。一方面,在养老支付方面,我国养老金体系过于依赖第一支柱,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基本养老金的财务可持续性承压。养老金体系存在结构性失衡,第二、三支柱发展不足。随着鼓励第三支柱发展的政策持续出台,商业养老保险可以成为中老龄人群养老财务规划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老年照护涉及大量的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当前保险机构积极布局医疗生态,推动商业健康保险与健康服务业不断融合。保险行业与健康产业具有天然的合作基础,通过投资设立、战略合作等多种方式涉足健康服务业各个相关领域,可充分发挥保险公司联系广大客户和健康服务机构的独特作用。通过战略合作或直接投资于与保险主业紧密相关的健康管理、医疗、养老、护理等机构,逐步打造涵盖疾病预防、健康体检、健康咨询、治疗、康复护理等领域的健康服务,实现“大保险”产业链和健康服务链,强化市场差异化竞争优势。

我国险企参与多维度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具备坚实的内在逻辑。在负债端,“保险+养老服务”模式可以推动保险产品开发与养老业务相互融合,打造健康医疗产业闭环。近期来看,通过挖掘细分客群养老需求,开发养老年金、专属商业养老保险、银发储蓄和长期护理险产品,配套专属养老服务是产品的研发方向。从远期来看,寿险公司通过投资养老产业和介入养老社区、健康管理服务、医疗服务等,可获得大量的客户健康数据及养老服务数据,从而优化保险产品费率与条款,促进探索多层次的产品服务融合模式。在寿险产品同质化、费率竞争激烈的行业环境下,通过将养老服务与保单挂钩可以丰富保险产品的内涵,为客户提供更有价值的附加服务。同时,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对于险企促进寿险销售作用明显。

资产端,保险资金的长周期特征与养老产业投资特征相匹配。养老社区初期投入大,在开发和运营阶段均需要有稳定、长周期、低成本、大规模的资金做支持,现金回流速度慢,其主要盈利来自长期租金收入和资产升值。寿险公司的保费资金天然具备负债久期长的特征,这与养老产业回收周期长的特点相契合。从长期看,保单收入的利差叠加养老社区的运营收入,“保险+养老社区”模式可以实现盈利。

1.4保险业与养老产业深度融合的政策趋势

养老一、二、三支柱失衡问题,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劳动人口“红利”尚存阶段,其负面影响表现尚不明显;但随着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和老龄化速度加快,这一结构弊端正加速显现。事实上,国家层面早已意识到相关问题,近年来陆续出台多项支持养老保险市场发展的政策,支持商业保险参与养老三支柱体系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近年来,随着《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若干意见》《“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关于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的陆续出台,以及“十四五”规划中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和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加强基本民生保障,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等内容的明确提出,国家在顶层设计上区分基本和非基本,坚持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主体,充分发挥商业保险机构重要补充作用,积极构建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建设的政策导向越来越明确、战略规划越来越清晰。由此,我们应找准政策定位,把握好基本保障保基本、商业保险做补充这一基本前提,从完善健全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出发,致力发挥好商保的重要补充作用。

二、保险介入养老产业链的国际经验

2.1美国的实践经验

美国的养老产业由市场主导,但是政府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养老产业中优先发展的是养老服务业,包括社区生活协助服务、专业护理服务、医疗护理服务等方面,养老服务业的繁荣带动了养老地产需求,最后才是以养老保险为代表的养老金融业的兴起。美国养老保险机构进行产业链延伸是从投资养老地产开始的,然后介入到生活照顾和医疗护理,并逐渐扩展到更深广的领域,除此之外,美国的保险机构还同时负责对企业年金和个人年金账户进行管理。

1.住房反向抵押贷款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能够帮助老年人解决最为关键的资金问题,同时带给相关金融机构一定的投资收益。美国对于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给予了很高程度的政策支持,目前在主流的5种反向抵押贷款产品中,政府直接参与设计的产品就有2种,并牢牢占据了市场的绝大多数份额。其中,房产价值转换抵押贷款(HECM)是影响力最大的产品,发行规模占到市场容量的90%以上,由国会授权监督,美国住房与城市发展部(HUD)、联邦全国抵押贷款联合会(Fannie Mae)以及联邦住房管理局(FHA)多个部门联合管理。HECM为拥有住房的老年人提供了通过贴现房屋余值获取养老收入的方式,在取得养老资金的同时也不必搬出或者出售房屋,而且资金领取方式非常灵活,可以一定期限内逐月领取,余生逐月领取,或者一定限额内自由领取。

由于HECM产品的周期很长,因此发行机构通常会面临长寿风险、利率风险和房屋价值变动风险等,为了减少保险机构的风险处理成本,美国政府设计了一整套的风险担保机制。具体运作中,产品发行机构首先将贷款资金出售给联邦全国抵押贷款联合会,再由联邦住房管理局保证贷款的回收额不低于住房的预估价值,并承担贷款发生意外损失的赔偿,美国住房与城市发展部则负责保险项目的改进。除此之外,联邦全国抵押贷款联合会也会为HECM项目的运作制定准则和标准,包括:禁止过桥贷款为超出项目预算的费用提供融资,对曾经拖欠过保险费或者财产税的借款人要求预留一定比例的贷款资金,为借款人提供电话、电脑、移动网络等途径的高质量咨询服务等。正是因为具有联邦政府的担保机制,HECM项目的借款人可以获得承诺数额的贷款,并且资金的用途也非常广泛。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在美国的健康发展除了得益于政府设计的完善担保机制之外,还与美国的国情文化相联系,美国的年轻人没有赡养老人的责任,老人也没有为年轻人买房的要求。中国和美国的养老文化有所不同,在中国发展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要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

2.企业年金和个人退休账户的管理

在美国,企业年金和个人退休计划产品是养老保险介入养老产业的重要领域。美国的企业年金制度发展成熟度很高,是一个覆盖不同行业、不同年龄人群的完整体系。按照适用对象工作性质的不同,包括:401K计划、457计划、403B计划、IRAs计划、团体年金保险等。其中,401K计划主要是针对营利性企业和部分非营利性机构的年金制度,覆盖面最广;457计划适用于州政府等公务性单位的雇员;403B计划主要是为教师、医生等职业工作者设计;IRAs计划是个人退休账户,主要适用对象是赚取工资的职员及其配偶。除此之外,美国保险机构还按照使用对象的年龄和服务内容的性质等维度,设计了不同的保险产品。

美国企业年金能够迅速发展成熟的重要原因在于有比较完善的税收制度和监管制度做支撑。以401K计划为例,美国政府制定了特殊的税收优惠制度,规定雇主和雇员能够将企业年金的缴费额从税前收入中扣除,只在当计划参与者领取养老金时缴纳所得税,这样相当于变相减轻了企业和个人的税收负担。并且,美国政府对于养老金的投资收益实施税收减免政策。税收政策激励了企业和个人参与401K计划的积极性,而配套的监管政策则为其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制度环境。为了实现企业年金价值的稳定增长,美国政府赋予计划的参与人非常宽泛的投资选择标的,包括:股票、政府和企业债券、共同基金、信托产品等,并且根据需要每年可以3次更改投资组合;对401K计划实行法定会计准则SAP,按照SAP准则,401K的资产状况要进行非常保守的会计处理,严格执行审慎者原则;美国劳工部对审慎者原则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如果发现该原则没有得到严格执行,会对相关计划的参与者提出指控,确保企业年金运营的稳健性和安全性;美国证券监管部门还对401K计划的参与者提出非常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还要定期向美国劳工部提交年金计划的财务报告;美国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也为401K计划提供了良好投资场所,401K计划可以选择的投资工具非常多,有效的资产配置合理地降低了年金运作的风险;对于401K计划的税收优惠政策,美国税收局一方面要求计划的受托人必须要实施“非歧视”原则,企业年金必须覆盖所有雇员,另一方面要对雇主和雇员的企业年金缴费的上限进行监督,防止超过政府规定的最高缴费额,造成税收优惠的滥用。另外,大量非营利性的学术机构也为养老金计划的运作提供法律、政策、财务等方面的咨询。

3.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

投资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是美国养老保险介入养老不动产业的重要方式。REITs通过发行收益凭证来汇集投资者的资金,由专业的投资机构进行房地产投资经营管理,并为投资者按照比例分配投资收益。投资于REITs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首先是产品的收益非常稳定,因为REITs的投资收入主要来源于所投不动产(养老社区等)的租金收入和不动产的升值收入;其次REITs的经营模式非常简单透明,就是租金和升值,投资者容易理解并做出价值评估;最后REITs的投资收益率较高,因为投资者除了可以获得分红之外,股价提高的资本利得也能够为投资者带来收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税收改革法案》调整了REITs进行房地产投资的要求,REITs得到了迅速发展,截至20153月,在NYSENASDAQ两个市场交易的REITs产品价值总额达到了9846亿美元,占全球同类资产的比例超过60%REITs市场的繁荣使之成为保险机构主要投资渠道,保险公司通过REITs产品,投资于养老社区,并进一步拓展至养老服务,从而整合产业资源,构建完整的养老产业链。

对于发展REITs项目,美国的法律政策一直是围绕着如何促进中小投资者进行房地产投资的理念,保证投资的公平性。1960年的美国税法对REITs的股权结构、收益分配、组织结构和免税待遇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只要商业组织符合法定要求,就能得到参与REITs的资格,获得所得税的优惠,并且能够保证中小投资者可以公平地进行REITs投资;为了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美国政府还对REITs的投资风险进行十分严格的管理,要求REITs资金只能进行房地产相关资产的长期投资,主要利润来源是租金收入,对流动性也要求要有利于中小投资者的买入卖出;为了促进REITs机构的股东治理效率,政策要求REITs机构实施内部自主管理。

4.高度整合的管理式医疗保险体系

在美国,保险机构与医疗部门通过信息、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的共享,形成了提供医疗服务的共同主体,保险公司与医疗部门达成协议,可以为投保人提供医疗服务,由于两者是利益共同体,所以管理式医疗保险体系能够降低医疗费用,并且控制医疗风险。在具体的运作中,被保险人向管理式医疗保险机构购买保险,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保险公司会对医疗机构向投保人索取的医疗费用进行监督管理,防止过高的费用支出增加自身的成本;保险公司往往会与许多医疗机构结成联盟,使医疗机构之间彼此面临着市场竞争,在保险公司的制衡和信息充分沟通的情况下,要接受以一个事先约定的固定价格为投保人提供所需的所有医疗服务,出于自身风险与利益的权衡,医疗机构将兼顾考虑控制费用与医疗资源的使用,从而能够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样,美国管理式医疗的发展与完善,也是受惠于美国的立法、税收政策的支持和认可。

从美国的典型经验中可以看出,人身保险与养老产业结合延伸的成功与政府的运作扶助是分不开的。住房反向抵押贷款需要政府搭建一套完善的担保机制;企业年金和个人账户的良好运行既需要税收优惠政策,也需要审慎、稳健、松紧适度的监管环境;不动产信托投资基金的兴起,是建立在配套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投资标的的管理和充分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基础之上的;而保险机构参与管理式医疗体系,也得益于立法鼓励。所以美国养老保险产业链拓展的动力是市场,而保障则是政府政策制度的不断完善。

2.2日本的实践经验

日本从1970年开始,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的逐年增长,推动老年产业的发展,并成为日本经济中非常重要的部门。目前,日本的老年产业主要包括:养老医疗、老年金融、养老住宅和家居、老年运动健身、老年日用品等。而养老保险拓展延伸自身产业链的领域主要集中在住宅和护理两个方面。

1.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

日本自二战以后建立了覆盖全体国民的共同年金制度,在本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的时期,共同年金制度给日本经济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但随着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共同年金开始入不敷出、长期亏损,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居民的老年生活,日本政府开始推行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日本的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包括两种模式:一是以政府为主体,为借款人直接提供养老贷款;另一种是由信托银行、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设计相关的住房方向抵押贷款产品,并发行给有养老需求的客户群体。

然而,与美国的情况相比,日本的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行业进展得并不顺利,很多金融机构对此类产品并没有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尤其是寿险公司。造成日本反向抵押贷款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同中国的情况相似,日本人普遍也认为住房是自己家族的财产,即使自己过世也要作为遗产传给自己的后人,而且每个人都需要拥有自己土地的意识根深蒂固,不愿意失去对住房的所有权,因此,日本人并不倾向于把住房抵押给金融机构的养老方式。其次,日本的《建筑基准法》将房屋的折旧年限缩短,使进行抵押的不动产价值也相应减少;同时日本是个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国家,而且近年日本经济增长十分缓慢,金融机构长期持有房产会面临较大的资产贬值风险;日本又是世界著名的长寿国家,长寿风险也会给贷款机构造成压力。最重要的是,日本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行业缺少像美国那样的比较健全的风险担保机制,不能对市场风险、长寿风险、利率风险进行有效地防范和管理;而机构收回获取住房的产权并实现价值的周期一般会很长,在缺少担保机制的情况下,对于抵押贷款机构尤其是保险公司来说,管理风险的压力会非常大。

2.护理市场、保险机构与养老社区的产业链条

日本非常重视护理保险制度的建设和护理行业的发展。1997年,日本制定了《护理保险法》,并于2000年开始正式实施。按照规定,日本40岁以上的国民可自动转为长期护理保险的被保险人,并被要求定期缴纳保险费,政府公共税收与被保险人各自承担50%的缴费方式予以资金支持。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落实,使日本的养老服务业发展到很高的水平,护理行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私营企业加入到养老服务行业的阵营中,从而进一步带来了养老机构的繁荣。

与此同时,日本政府也积极采取措施推动养老机构的发展,早在1963年,日本就颁布了《老年人福祉法》,要求针对不同养老需求的人群提供相匹配的养老机构类型,包括:健康型养老院,这类机构只提供最基本的日常生活服务项目,比如保洁、修理等;住宅型养老院,这类机构一般建在社区内,主要为生活可以自理的老年人提供临时性的护理服务;看护型养老院,这类机构往往和专业的医疗部门进行合作,可以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完善的医疗和护理服务。

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政府的支持,推动日本的保险公司大量投资养老机构,从而有效搭建了完整的养老产业链条。例如,富国生命和第一生命保险公司都持股了日本历史悠久的高端养老地产企业SunCity株式会社;明治安田生命以100%的股权买下了养老机构 Sunvenus Tachikawa,成为其唯一的大股东;而索尼人寿截至2012年,已经投资收购了11家养老地产机构。 3.养老保险信托产品保险信托是以保险金作为信托的资金,由被保险人与信托机构签订合同,若被保险人发生风险事故而理赔或者满期时,由受托人负责管理运用保险赔款或者满期保险金,并按照合同的规定,将信托资产分配给受益人,因此,保险信托产品在满足了保险保障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还具备比较灵活地为受托人交返财产的功能。

日本对于保险信托的监管政策是相对宽松的,《保险业法》第5条规定允许经营人身保险事业的保险公司经营信托业务。在政策和市场共同作用下,1925年,三井信托推出了日本最早的人寿保险信托,在当时经济危机和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时代,日本消费者对保险相关产品的接受态度比较积极,由于人寿保险信托具有保障和财富增长的双重功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2010年,美国保德信保险的日本分公司与中央三井信托银行合作,开发了一款名为“安心支持信托”的人寿保险信托,这款产品能够为委托人在生命周期中合理配置安排资金,满足受益人的生活需求。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日本养老保险业融合发展自身产业链是在本国人口结构快速老龄化,财政养老方面的支出压力骤增,传统的养老模式逐渐不适用的背景下进行的,这和我国目前的情况比较类似。日本养老产业的发展一方面较好地解决了养老问题,另一方面也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力量,和美国的情况不一样的是,日本人身保险构建养老产业链主要是由政府来主导的,因此,日本的经验对于我国更有学习借鉴的意义。首先,政府强调民间资本的运用,通过一系列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鼓励民间资本能够进入养老产业,拓宽了资金来源,并且充分发挥了市场的作用。其次,政府重视对人们养老保险意识的培养,从日本保险法中规定超过40周岁可自动转成长期护理保险的被保险人,到要求保险信托产品对受益人进行投资价值的合理时间分配,都表明日本政府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就十分注重对民众养老保险意识的建立,这对养老保险业延伸自身的产业链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这一点尤其值得我国学习。最后,日本政府对于养老产业链上不同部门的支持次序符合逻辑,先是以护理业为突破口,制定支持性政策,加强专业护理人才的培养,逐渐形成了繁荣的养老服务和老年产品的市场,养老商品市场的兴起促进了对养老社区、养老机构等养老不动产的投资,最后带来了保险等养老金融机构的发展,最终形成了养老服务业、养老不动产和养老金融业三者彼此促进的格局。

2.3欧洲的实践经验

英国保柏集团(Bupa)是英国最大的健康险公司,占英国整体健康险市场三分之一以上份额。经过70多年的发展,Bupa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国际健康和保健服务机构之一。在业务结构上,其拥有健康保险业务、健康管理业务、老年护理及养老业务三个主要业务板块,其中老年护理及养老业务2021年占集团总收入的8%,为超过20000名客户提供服务。在老年护理服务上Bupa采取分类护理模式,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居家护理、暂托短期护理、临时日间服务、专业痴呆症护理、姑息治疗五种类型老年护理服务。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建立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国家,实行强制性的、以社会健康保险为主、辅之以商业保险的医疗保险制度。德国商业保险公司在参与养老服务产业时,通常选择从健康管理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客户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链接到养老服务产业,造就了德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形态。

德国健康保险股份公司DKV基于“关注健康”的经营理念,通过健康保险,为客户提供“从摇篮到坟墓”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包括医疗、康复、慢病跟踪、保健和健身、护理和养老),并据此投资布局了连锁综合门诊、牙科诊所、护理和养老机构等相关健康产业。其养老及护理服务主要以米库拉(MiCura)品牌在柏林、不来梅等9个城市开展业务。通过与慕尼黑专业医生协会Praxisverbund GmbH合作,MiCura打造了一个富有医疗以及护理技能的专业团队,为老年人及有护理需求的客户提供多层次居家护理服务,包括门诊后的跟踪上门护理、临时全天候居家上门护理以及老年长期护理服务等。私人定制化是Micura护理服务的主要特色,并允许客户随时根据自身健康情况以及家庭成员照护能力的变化进行服务形式的调整。

2.4国际经验特点

根据国际保险巨头的实践经验,保险业与康养产业结合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保险业务逐渐成为商业保险公司的重要业务内容,围绕老年客户群体,商业保险公司日益关注老年护理服务市场。

二是面向老龄化群体的业务并非单一的保险业务,而是以保险业务为核心,打造连接医疗机构、药房、康复护理机构及养老社区的综合业务形态。如Humana通过收购老年护理机构和居家护理机构打造自身老年护理及医疗团队,加强对于老年客户的服务能力。德国DKV则围绕健康险的核心,通过自建医机构从健康管理及医养结合的角度布局养老服务。

三是从保险行业参与养老服务行业的角度而言,一大共性是对老年群体进行分类照护,通常分为自主照护、半自主护理与居家养老等类型。在这一过程中,保险机构与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护理机构以及康复医院等相关方合作,这将成为保险公司参与养老服务体系的内核。

三、我国保险业参与养老产业的实践

目前我国保险业正以多元化的投资、经营模式,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为长寿时代探索企业解决方案。截至202111月,保险机构在全国34个城市布局养老产业,累计提供超过13万张床位,国内布局养老的人身险公司比例达47%

3.1“保单+综合型养老社区”模式探索

按照接入的养老方式差异,险企参与养老服务可分为“保单+居家养老”“保单+综合型养老社区”以及“保单+旅居养老”三种经营模式,其中“保单+综合型养老社区”面向高净值客户,是目前险企参与养老服务的主流经营模式。险企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为加速老龄化提供企业解决方案,既通过不同类型的保险金累积与投资,解决不同层级客户未来的养老和健康资金需求,又积极布局医疗、养老、健康产业,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保单+综合型养老社区”的模式曾备受争议,从泰康保险2007年开始探索进入,再到合众人寿的布局,很长一段时间里,在投资巨大和盈利模式不明的情况下,该模式的跟进者寥寥。

据泰康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陈东升回忆,“2007年,我们开始探索进入养老服务业。最初的想法是想学沈南鹏他们做如家经济连锁酒店,把社会办的经营不理想的养老院托管,进行全国连锁。2008年初我们也在望京开了一个轻资产的养老会所进行试验,很快就失败了。原因很多,有选址的问题,因为望京是个年轻人聚集的地方,老年人少;还有商业模式也不清晰,那时候是轻资产,房子是租的,开始地方也不可能搞很大,床位有限,但是配备的人力又不能少,所以成本高难以持续。最重要的是轻资产的业务对保险公司这种长期资本来说没有协同效应。当时也没想到后来会把养老和保险产品结合,开创一个商业模式。”

经过十多年发展,险企从完全的自持自建养老社区一条路径,演变出重资产模式、轻重并举模式、轻资产模式三种投资模式。据市场分析显示,以轻重并举模式布局养老社区、提供养老服务,越来越成为保险公司的共同选择,包括按照国家政策导向建设养老社区,通过轻资产形式拓展养老业务,建设普惠型养老社区,参与城企联动养老项目,建设民生福祉属性明显的养老社区,通过轻资产租赁形式建设的护理型、刚需型养老社区等,泰康保险、中国人寿、中国太平、中国太保、大家保险、中国平安等均为其中的代表。

作为最早开始筹备养老社区的保险机构,泰康保险已布局接近15年。从摸着石头过河到迎来养老社区模式的“反哺”效应,泰康保险亦等待了十余年。据泰康保险披露的数据显示,十年来“幸福有约”累计销售件数超14万件,直接带动泰康保险多年业绩持续增长。今年一季度“幸福有约”件数持续增长,同比增速达13.5%

“幸福有约”产品有很多版本,标准版产品的标保是20万元,总保费为200万元。在泰康保险内部,“幸福有约”被认为是泰康大健康产业生态体系一系列创新的起点与关键,业界则将之视作在市场中生长起来的养老筹资产品。

“保单+综合型养老社区”模式在部分险企中已实现正向促进寿险保费的增加,产生了反哺效应。去年以及今年一季度和养老社区相关的产品销量数据值得关注,这类产品在促进寿险销售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长尾效应、延长了保险服务的产品链。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太保累计发放养老社区入住资格函已超过10000份。330日,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层在2021年度业绩发布会上透露,截至2021年底,该公司养老社区入住资格函签署量达到4000份,对应累计应收保费近60亿元。新华保险融合型产品(健康管理公司与寿险主业合作的将健康管理服务融入保险)2021年已上市,一年间已取得了正收益。

针对反哺效应,新华保险通过养老社区与保险业务的协同,一方面有效解决了保险客户在养老和健康管理方面的一些需求和痛点,吸引了更多的保险客户;另一方面为保险客户提供了全生命周期的保障和增值服务,拉长了保险产业链,帮助寿险主业实现内涵式增长和差异化竞争。

延长、扩容保险参与养老服务的多层次产品创新,既与保险公司从全盘考虑的打通“保险+医疗+养老”的大战略有关,亦有助于解困养老社区的盈利难题。目前行业的状况是,若排除前期投入,单从后期运营来看,一些险企初步实现了盈亏平衡,但往往前期投入都非常大。

据中信建投分析,单个养老社区入住率若达到65%-70%即可实现经营上的盈亏平衡。抛开前期现金流为负的情况,养老社区的平均利润率为7%-11%,与住宿餐饮行业相比,基本相当;但养老行业因其刚需、入住稳定的性质,能够穿越经济周期的变动,与保险负债端更为匹配。

养老社区投资布局是长周期、慢回报项目,从初期投拓、开发建设到运营,最终达到收支平衡通常需要五年左右时间。但如果综合考虑保险端的获益,可大幅缩短达到平衡时间,提升收益率水平。据测算,养老社区单体项目基本回报在3%以上,通过精细化管理或可提升至4%左右;如考虑养老社区为保险主业带来的保费规模和新业务价值,将较大提升养老社区单体项目的投资收益率。此外,养老社区投资现金流特征本身就是前期投入大,中后期有长期、稳定收益回报,与保险负债久期更为匹配,有助于保险资金穿越经济下行周期。

针对养老社区的相关业务模式,20218月,银保监会人身险部会同资金部向各人身险公司下发书面调研通知函,联合开展了“保险+养老社区”业务模式调研,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人身险公司开展“保险+养老社区”模式业务的基本情况,包括开展业务的背景、战略定位和发展规划、主要运作模式、相关业务流程等。

3.2探寻多维度养老服务新赛道

“保单+综合型养老社区”之外,保险机构正在探寻新的红利场景和窗口。养老服务是一条正在焕新的长赛道。

和需求相匹配的养老规划行动尚未落地。清华大学老龄社会研究中心发布的《2020 国人养老准备报告》显示,在未退休的受访者中已对养老准备有规划的人占比仅为 16%。即使在家庭年收入超 65 万元的中高收入受访者中,已有规划者占比也不到 30%。《2021 年中国中高净值人群医养白皮书》中也显示,受访者当中近六成在退休前完全没有思考过养老资金的准备问题。

需求端的困惑也给供给端产品的提供带来相关思路,如医疗护理的痛点及养老方式的选择等,也是保险机构布局更丰富养老服务的出发点。

供给端,在中国养老保障体系的覆盖中,目前针对养老服务的供给产品仍以三支柱下的各类产品为主,从保险机构的角度而言,传统产品仍为主,新型产品的潜力巨大。

其中,保险机构参与养老服务市场目前还集中于商业养老年金保险、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以及围绕养老社区的养老服务产品等。

以大家保险为例,大家人寿对接养老社区的产品以终身寿险为主,普通型年金保险为辅,兼顾保险客户的保险保障与养老费用筹集。大家养老所有在售第三支柱商业养老年金保险产品均匹配居家、旅居和城心权益体系,产品和服务打通,服务和权益叠加。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10月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累计保费收入约2亿元,承保人数超过1.7万人。截至202110月底,共有23家保险公司参与税延养老保险试点,累计实现保费收入近6亿元,参保人数超过5万人。截至 2021 年三季度,商业养老年金保险保费收入达到460亿元。

从产品端来看,养老方面的保险需求一方面是年老后生活费用的给付需求,另一方面是由于身体机能的衰退所产生的医疗照护费用的支付需求。从产品的属性来看,生活费用补充的需求所对应的保险解决方案为年金险、风险保障型寿险等产品;医疗照护需求所对应的解决方案为医疗保险、护理保险等产品。商业养老保险用于补充老年生活的日常开支与养老服务产品的匹配度更高。健康险中的医疗险和重疾险与健康管理服务、医养服务高度匹配,二者相结合可以达到交叉获益的效果。此外,不论是健康管理服务,还是医疗相关服务,都与养老服务业务高度重叠,可以互为延伸。这也是老龄化国家的保险公司纷纷开展大健康服务业务的重要原因。尽早布局抢占先机,夯实自身服务优势,或将给保险业务带来幂次级增长效应。

供给和需求两端,巨大的蓝海市场待开发,其中保险机构的创新空间非常大,围绕养老,尤其是多维度养老服务的产品是未来的方向之一。

保险公司应积极从资金给付转向服务提供者,将保险产品从抽象的数字转为具体的产品和服务。保险公司应抓住窗口期,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将养老保险产品的风险保障责任和养老金领取安排与老龄照护、养老社区等服务有效衔接。

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正催生出更加丰富的业态。除了大型养老社区覆盖高端养老需求,下一步围绕养老需求的轻量级的服务项目,围绕养老全生命周期的细分服务,衔接医疗保险、护理保险、商业养老保险的新产品皆值得期待。

保险机构在养老领域的全产业链布局,为养老金第三支柱建设进一步延伸了产业业态,有利于提升养老综合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3.3“大养老”市场空间巨大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中国各项养老金资产合计10万亿元,占GDP的比例不到10%,而国民养老的迫切需求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其未来发展的空间。

421日,备受期待的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落地,参加人可以根据不同偏好,自主选择购买符合规定的银行理财、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并承担相应的风险。随着监管政策密集落地,推动商业养老金融业务发展,养老储蓄、养老理财、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以及养老目标基金等开始同台竞技,市场扩容之下保险机构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保险公司已深度参与养老金融市场并提供养老产品及养老产业投资资金:第一,保险公司通过养老保险产品,对养老金进行投资管理促进资金保值增值,提高养老三支柱保障能力。第一支柱来看,保险公司获批参与基本养老保险投资管理市场份额占比近30%,二支柱来看,保险公司是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的主要受托人,截至2021年底养老险公司受托管理资产约1.37万亿元占全行业73.8%,三支柱来看,保险公司2018年率先试点税收递延型养老年金并提供商业养老年金险为主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第二,保险资金充分投资养老领域,为养老产业提供长周期大资金。

目前中国第三支柱主要包含多类型金融产品,涉及银行、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机构。寿险公司天然具备参与养老领域的优势,一是保险资金具有长久期负债特点,保险产品保障范畴与养老服务需求的匹配程度较高;二是养老金融类产品仅解决的是老年人的收入问题,而保险系列产品如养老年金、长期护理险、医疗险等多险种保障的是老年医疗支出、护理服务、慢病管理、智能养老等多种类养老服务需求。他还透露,未来“十四五”期间新华保险将更加积极推动寿险主业与康养产业协同发展,继续在京津冀、长三角、川渝等地区布局康养项目,积极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养老服务。随着公司在养老领域的深耕发展,可以直接触及养老金管理和养老金消费两端,从而深入参与到中国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中。

虽然保险机构在养老服务赛道上颇具先发优势,但多元化个人养老金产品带来的冲击亦显见,目前市场上存在的多种养老金融产品。

总体来看,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仍存在与其他金融产品的同质化竞争,在大资管领域中“以己之短,攻彼之长”。保险业务结构的长期化转型进程较慢,保险的风险保障功能和养老资金的长期管理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目前,银行、信托、基金等金融机构均推出了带有养老性质的投资理财产品,产品收益优势明显。2021126日,中国银保监会批准的四家试点银行理财子公司的首批养老理财产品开售,业绩比较基准为年化5%8%,发售当日即售罄。随着该类试点逐步推进,将对现阶段保险公司的短期储蓄产品造成较大冲击。

保险公司需清晰认识到,自身竞争优势不在于高收益,而在于长期持有。保险公司可以在10年、20年以至终身的产品长期持有中平滑市场风险、利率风险,给投保人提供收益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特别是通过提供长期现金流抵抗长寿风险。因此,保险公司应聚焦行业自身价值,回归保险保障本源,保持高质量发展定力,加快发展具备长期养老功能的商业养老保险。

保险机构要发挥在第三支柱领取期的独特技术和管理优势,通过设计不同的年金产品,对接客户个人养老金账户中银行、基金、养老保险等产品汇集的资金,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领取需求,化解长寿风险。

同台竞技之下,如何充分利用行业的医养资源,打造基于“实物给付”的产品和服务,提供全面和切实的养老解决方案亦是行业所思。据一位中小保险公司战略部负责人表示,未来,保险公司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医疗险和养老金融合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养老形成差异化竞争,创新服务,发挥“保险+”的优势,构建大健康生态圈。而从“大养老”的角度来看,保险机构将于更多的机构同台竞技,在养老产业和养老服务上,独立的健康、护理、养老等产业的经营能力将成为竞争内核。

四、我国保险业与养老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建议

为了支持保险业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我国可借鉴国际经验,优化政策体系,充分发挥保险业的独特作用,进一步促进保险与养老产业融合与协调发展。

4.1产品端——回归本源,险种细化

1.长期护理保险

我国于2016年开始在15个地区先后开展长期护理险的试点工作,截至去年年底,已在49个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根据最新统计,共有21家保险公司在28个省(区、市)先后参与了169个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项目,覆盖人群超过1.3亿人,累计为超过70万失能老人提供了长期护理待遇,提高了试点运营管理效率,创新了管理运行机制,为健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累了经验.

保险公司发展长期护理保险的策略突破点在于扩大保障对象的范围,可以沿着养老社区人群—保险公司客户—年轻人群体的路径来开发长期护理保险的潜在消费者,通过宣传的方式,让长期护理的观念在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都得到树立;长期护理保险可以与其他寿险产品、企业年金等合并开发,形成产品组合,产品设计要充分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影响。

从政策的层面来说,我国可以借鉴美国和日本的经验,对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的企业和个人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加强财政对医养结合护理工作的支持力度,构建长期护理行业的基础设施,采取政府主导的公私合作模式,鼓励护理资金保障和护理服务相结合等。

2.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

目前,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对于大型保险机构来说,要充分发挥自身在资产负债管理、产品定价、精算、营销渠道等方面的优势,自主开发产品,要充分考虑到房价走势、利率变动、长寿风险以及目前我国在该领域法律和监管制度的不完善等因素。根据国际经验,住房反向抵押保险产品的受众往往是少数,在我国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下,情况更是如此,因此产品开发要针对特定人群,结合具体的需求和经济状况,采取相应的细分市场策略,提高产品的供给范围和质量。中小型保险机构则可以采取与银行等机构合作的方式,发挥自身的优势,走联合开发的路线。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我国可以吸取美国的经验,为发展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设计一套功能完善的担保机制,从而有效地抵消风险顾虑。

3.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问题,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建立了专门、独立的第三支柱养老金计划,其中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盎格鲁-撒克逊国家发展的相对较早,税收优惠力度较大,投资收益较高。虽然以法国、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国家发展相对滞后,近些年都在不断推进建设。纵观各国的改革实践,再加上对我国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情况的分析,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养老金体系各支柱功能界定必须清晰。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应该强调国家的责任,具有普惠型。采取现收现付制,核心在于促进社会再分配,保障中低收入者的老年生活。第二支柱职业养老金,包括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是以稳定就业者为主要目标,提供职业关联的养老保障。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的覆盖群体应为全体经济活动人口,重点是灵活就业者、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等未被第二支柱职业养老金覆盖的人群纳入第三支柱中。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属于社会养老保险,因此应该更加注重资金的安全性;而第二、第三支柱属于商业养老保险,则应该在安全性的基础上更注重投资收益性,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渐完善,可以考虑投资范围的拓展和投资比例的放宽。总之,只有明晰各支柱的功能定位,才能对应采取不同的管理运营模式,分散养老风险,形成多主体共同承担责任的安全网。

第二,第三支柱必须与第一、第二支柱建立衔接机制。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职业养老金以及个人养老金计划都是完全积累制。我国第三支柱采取账户制的方式,应有效承接第一、第二支柱的资金转移,坐实账户。这样一来,基本养老保险中的社会统筹部分和个人账户部分可以分离,不仅能有效避免个人账户“空账运行”,还有利于今后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等方面的改革。

第三,完善支持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的财税政策。纵观各国的改革路径,财税政策的设计是推动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发展的关键。如果税收优惠力度不够,那第三支柱相对于传统的各类投资渠道优势并不明显,人们也就没有偏向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意愿。但是,在吸引中高收入人群加入的同时,也要避免其成为“富人俱乐部”。首先,要调整税前扣除标准、领取率等以适应新的个人所得税;其次,可以通过直接财政补贴的方式将收入达不到个税起征点的低收入者纳入第三支柱覆盖范围内。

第四,提高产品收益率的同时强调政府监管责任。第三支柱养老金与资本市场具有互相促进作用:第三支柱养老金是资本市场的“压舱石”,可以有效提高资本市场的长期资金机构投资者的占比;更加成熟的资本市场可以为养老保险基金提高投资收益率。因此,必须充分调动各大金融机构参与第三支柱养老金建设的积极性,提供更多优质、多元的养老金融产品,以提高产品收益率加大对公众的吸引力。同时,个税递延商业养老保险不是一般的个人商业养老保险,而是我国养老金体系的一大支柱,旨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缓解第一支柱财政负担。因此,必须强调政府的监管责任,保障第三支柱平稳有效运行。

第五,加强养老金融教育,促进国民养老观念转变。与第一、第二支柱养老金不同,第三支柱完全由个人自己主导,具有绝对的投资选择权。因此,第三支柱的发展受到国民传统观念的限制。针对我国国民养老金融素养普遍薄弱、投资能力有限、养老储备方式单一的特点,可以在全社会大力开展养老金融教育,引导和激励国民进行长期养老规划、提升养老金融知识和素养、促进国民养老观念的转变。

4.2资金端——养老服务协同,养老不动产投资

1.养老服务协同,强化产业链

养老服务业是养老产业链的基础环节,是连接养老不动产业和养老金融业的纽带,保险机构要打造养老产业链,必须优先开辟养老服务业的市场。我国目前的养老服务水平还不能满足保险公司进行产品和市场创新的要求,因此,保险机构介入养老服务业、进行养老产业整合的总体战略应该是:通过直接购买、投资建立自己的养老服务机构,或者投资参股与养老服务机构合作等方式,打破行业界线,促进保险业和养老服务业的协调发展,实现自身和整个产业链的做大做强。

1)介入管理式医疗

医疗机构在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具有相当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这就决定了,除非保险机构对于医疗产业具有一定的经验累积,否则最合理的途径是以直接购买或者投资参股医疗机构的方式介入,规模大、资金雄厚的保险机构可以选择直接购买,而中小型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参股的方式与医疗机构组成战略联盟。保险公司和医疗机构一起打造管理式医疗体系,在减少健康管理成本的同时,也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养老服务。

2)发展护理服务

养老社区是保险公司介入护理产业的最优平台选择。在合作模式中,保险公司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信息、渠道和客户群等方面的优势,而护理机构则负责提供专业的服务。我国的养老模式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为辅,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可以先从社区养老的护理服务开始,逐渐拓展服务的领域和范围。

在实践中,保险公司介入管理式医疗会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保险公司在直接购买或者建立医疗、护理机构时,可能会更加倾向不动产投资增值的金融属性,而忽略养老服务的本源,造成“道德风险”的情况;保险机构与医疗、护理机构的专业技术领域和经营管理方式都有所不同,两类机构的融合必然会带来一些挑战;除此之外,与保险业相比,我国目前的养老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构建完整健康的产业链会要求保险机构对养老服务机构有必要的补贴。针对这些问题,首先可以参照美日的经验,从政府的角度寻求解决思路,争取政府的支持,包括加大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方面的力度;其次政府要为养老服务业制定合理规范的准入标准,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第三要为行业制定职业认证资格,发展养老服务的专业人员培训体系。对于企业而言,保险公司要积极参与产业链的整合,主动寻求机构合作,同时要挖掘养老客户需求,创新改进产品服务的供给,满足居民不断提升的养老服务需求。

2.养老不动产投资

保险公司投资于养老不动产一直是保险业介入养老产业链的重要方式。一般而言,保险公司既可以通过投资购买或者开发建设的方式直接投资养老不动产,也可以通过购买股权、投资不动产证券化产品等金融产品来间接投资养老不动产。

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保险机构进行养老不动产投资已经从直接投资为主逐渐转向间接投资为主,对于我国保险机构而言,要立足本国养老不动产、资本市场和政策的现状,结合保险机构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介入方式。

1直接投资养老不动产

对于大型保险机构而言,其在资金、品牌资源、客户规模等方面都具有优势,可供选择模式和投资方向都比较多。一方面,可以定位在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中高端消费人群,购买开发具有医养结合和休闲享受功能的大型养老社区、多社区共享式高档养老公寓,不断培养自己的品牌价值,扩大客户群体,并要确保所投资养老不动产与养老产品、养老服务和养老金融形成资源协同的体系。另一方面,保险机构也可以充分利用居民社区的零散区域,改建成养老服务点,或者与居民区附近的诊所、旅馆合作,建设连锁式的养老服务站点,这样的做法与居家养老的模式更加匹配,辐射范围广,很容易形成规模效应。

中小保险机构可以运用的资金规模较小,这限制了投资的模式和方向选择,但可以通过与其他机构合作投资的方式来弥补资金不足的劣势。中小保险机构可以自己投资小型的养老社区、老年公寓、康复护理机构以及轻资产类的老年服务机构等。中小保险机构投资介入养老不动产行业要更加注意风险防控,做好资产负债的期限匹配,保证偿付能力。

2间接投资养老不动产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与保险投资的特征结合十分紧密,不仅提高了保险资产的流动性,也可以获得不动产的租赁、增值收益,同时也具有长期稳定性的优势,是保险公司介入养老不动产的重要切入点。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住房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提出要进行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试点工作。我国保险机构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进一步推进REITs的发展,对于

政府而言,要逐步建立养老地产的证券化市场,为REITs提供基础设施,立法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权利,对REITs产品的风险管理情况进行监督等。对于公司而言,目前可以推动国内符合条件的养老不动产去境外上市,并进行REITs投资;积极利用试点政策,通过专业的投资机构间接持有REITs,或者与专业机构共同组建REITs公司,尽量确保REITs的标的资产与保险公司的养老服务、养老金融和养老不动产有交集。

4.3管理端——科技赋能,强化数字化管理

当前,金融科技飞速发展,在提升商保服务便捷性、可及性的同时,也给商业养老保险打造全新模式提供了契机和动能。众多商保养老险企应充分用好科技赋能,在销售端通过与头部电商平台合作,全面布局互联网营销模式,将养老产品融入客户各种消费场景,实现与海量客户的零距离接触和零时差服务;在服务端积极借助可穿戴设备、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科技,全力为客户提供动态化、智能化、科学化健康养老服务,彰显商业养老保险专业能力;在数据端强化数据分析和数据决策能力,盘活客户信息和养老金融数据,为康养保险业务发展提供重要资源。

1.挖掘养老行业基础数据

人口老龄化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面对逐年攀升的公共养老金支出,如何提前做好养老规划,是如今的70后”“80后”甚至“90后”必须面临的问题,也是摆在保险公司面前的巨大商机。如前所述,由于基础数据薄弱,当前保险公司给到的养老保险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性。为此,保险公司应当借助金融科技打通数据渠道,深挖基础数据,实现产品的创新性和定制化。譬如,通过可穿戴设备,收集特定年龄段人群的健康特征数据,并对单个客户的健康情况进行管理和预测,进而提供差异化的、定制化的养老保险产品。

2.提高保险公司长期风险管理能力

保险行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保险公司在向客户提供风险转移服务的同时,其自身也面临各式各样的风险。对于提供商业养老保险的公司而言,尤其需要思考如何有效提高公司自身的风险经营能力,进而夯实公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预期。借助云计算的算力,依靠大数据的输入,保险公司可以对风险进行建模,有效预测可能的风险事件,并提前做好防范措施,进而提升公司的长期风险管理能力。

3.参与保险公司人员管理

保险科技可以被充分运用到保险公司的人员管理过程中。从保险公司员工的招募、培训,到入职后的日常工作,保险科技正在逐步渗透其中。以保险销售人员的管理流程为例,通过大数据比对,多家保险公司已形成了高成功率的销售人员图谱,并借助人工智能对面试人员进行筛选,提高人员招募的效率; 开发各类 APP 对人员进行持续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通过各类展业 APP辅助销售人员提升展业成功率。

4.普及商业养老保险理念

提升民众对保险业的认可度、增强民众对养老保险重要性的认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政府层面加大对保险业的支持和宣传力度,需要公司层面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并多渠道塑造良好公司形象。就金融科技的应用层面,借助互联网,保险公司可以通过网站、手机APP等多渠道接触潜在客户,并通过智能投顾24小时提供咨询、出险、理赔等服务,在为客户提供多样化产品的同时,培养客户的保险意识、纠正客户的养老观念、养成客户的保险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