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脱贫及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风险研究
时间:2021-03-29 15:50:17 来源: 本站


内容摘要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聚焦“三农”问题,新世纪以来中央已连续18年发布以“三农”为主体的一号文件。经过8年持续奋斗,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在打赢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金融扶贫是生力军。作为最典型的利用市场化手段实现精准脱贫的金融工具,农业保险更在其中发挥出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是未来几十年我国“三农”工作的核心与重点。农业保险作为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的风险管理工具和政府为实现特定时期农业发展目标而存在的支农政策工具,其发展必须高度契合并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才能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政策效应。

因此,在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保险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而风险研究是保险研究的基础,为使农业保险在新时期的“三农”建设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我们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农业生产所面临的风险,研究其变化趋势,从而为农业保险创新以及农业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提供依据。

一、全面脱贫及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保险研究的意义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前期助力脱贫攻坚过程中,农业保险发挥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在接下来推进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重点将在于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1.1 农业保险助推脱贫攻坚取得重要作用

经过8年持续奋斗,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习近平总书记在12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指出,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在打赢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金融扶贫是生力军。作为最典型的利用市场化手段实现精准脱贫的金融工具,农业保险更在其中发挥出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1.1.1 保险保额五年增长606

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的农业生产不仅是贫困地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也是当地发展脱贫产业的重要基础。因此,农业保险是保险扶贫的主战场。

据统计,2016年至2019年,农业保险累计为9840万户次建档立卡贫困户、不稳定脱贫户提供风险保障9121亿元,累计为3031万户受灾农户支付赔款230.38亿元。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近日发布的《农业保险助推脱贫攻坚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显示,截至20209月末,农业保险机构已在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推广扶贫产品,累计开发可用于扶贫的产品1543个,累计开发专属扶贫产品322个,专用于深度贫困地区的扶贫产品182个,其中包括成本保险、价格保险、收入保险、气象指数保险等各类产品。

农业保险在近年来所取得的发展成果也在助推脱贫攻坚过程中得到展现。2015年以来,农业保险扶贫保障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扶贫类农业保险保额从18.63亿元增加到1.13万亿元,增长了606倍;扶贫类农业保险累计为贫困地区支付赔款47.96亿元。与此同时,扶贫类种植险承保面积年均增幅51.07%,扶贫类养殖险和林业险承保规模年均增幅484%570%。数据还显示,5年来,参保贫困户从2015年的40.57万户次增加到2019年的443.28万户次,扶贫类农业保险累计为446.25万户次贫困户提供赔付。农业保险扶贫承保规模连年攀升,意味着更多的贫困人口从农业保险受益,农业保险的普惠性特征不断得到增强。

另一组数据也能反映出农业保险扶贫质量的明显提升。《蓝皮书》显示,扶贫类农业保险单位保额在过去五年时间里逐级增加,其中尤以养殖险最为突出。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9年,中央补贴养殖险扶贫单位保额由2015年的81.69/(头、只),增加至2019年的514.30/(头、只)。

1.1.2 巩固脱贫成果农险仍存短板

前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指出,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邢炜日前表示,“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保险对服务脱贫攻坚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需要不断“扩面、增品、提标”。“十四五”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险业可以持续发挥经济补偿和风险管理重要作用。

虽然在助力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农业保险实现了较快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但面对接下来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任务,农业保险还需加快解决自身现存的保障水平不高、覆盖面不广、产品创新不够、农村普惠性保险产品供给不足等问题。

例如,从农业保险扶贫实践来看,农业保险扶贫仍主要以保障成本为主,成本类保险占农业保险扶贫险种总量的84%,收入保险、产量保险等保障水平更高的险种占比较低,险种单一化、低保障问题仍然突出。“只有加快提高保障水平,通过推进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等方式优化产品保障结构,才能更好地适应农户的风险保障需求,农业保险才能为‘三农’发展和乡村振兴做出更大贡献。”业内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此外,虽然农业保险扶贫产品数量逐年增长,但传统农业保险依旧占据较大比重。在农险扶贫产品开发方面,主要是将已有产品运用到贫困地区,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的专属产品开发尚显不足。在前期助力脱贫攻坚的过程中,保险公司也在各地因地制宜创新开发推出了一些农险产品,为促进地方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但大多模式仍处于试点示范阶段,推广延伸面较窄,尚未形成普遍性与带动性。

1.1.3 创新农险服务模式防范返贫

巩固和提升农险脱贫成果,关键在于提升贫困地区自身的“造血”能力。这也需要保险行业积极拓展农险覆盖领域,拓展农险服务范围,探索覆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链条中各环节风险点的保险方案,在农业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提供全方面的保险保障,从而帮助贫困地区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此外,还可在健康、教育、休闲观光、养老、基础设施建设等更多领域延伸保险服务链条,为贫困地区开发提供综合保险模式。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但贫困地区产业风险高、经营主体风险承受力弱、贷款风险高、银行授信难是当地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对此,《蓝皮书》建议,保险业可以发挥保险化解风险和资金融通功能,利用农险增加授信,降低贫困地区企业融资门槛,推进产业发展,带动贫困地区脱贫成果持续巩固。

除了聚焦产业发展外,也要关注临贫易贫人群面临的风险。就临贫易贫人群而言,“因病、因学、因灾”是最关键的三项因素。保险业应该在进一步发挥农险保障作用的基础上,探索“农险+”模式,将农业保险产品与人身意外伤害险、健康险、贷款保证保险、家庭财产险等产品相衔接,为临贫易贫人群提供更为全面的涉农保险保障。

《蓝皮书》还认为,农业保险保障功能充分发挥,需要保险公司进一步提升农业风险管理能力,同时也需要政府在制度设计、财政政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持,保险业应积极协调各地政府,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银行、担保等机构,进一步推动资源整合,建立包括建档立卡户、贫困人员或新型经营主体等内容的扶贫信息共享机制,汇聚政府部门、保险监管机构、保险公司力量,形成强大的脱贫和防返贫合力。

1.2 农业保险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

201710月,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工程之一就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20182月,中央一号文件在全面部署乡村振兴战略上提出“探索开展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加快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20189月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战略总要求。新华社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主要指标》中指出,到2020年,产业兴旺目标要求农业生产劳动率达到5.5万元/人,治理有效目标要求集体经济强村比重达9%

作为提升农民生产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农业保险能够切实加强广大农民群众与各级政府之间的联系,实现各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因此农业保险已成为服务产业兴旺和治理有效这两个目标的重要“推进器”。农业保险已经成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2.1 支持保护农业的重要政策工具

当前,我国农业保险的制度框架逐步构建起来,并形成了一整套的支持保护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2007年出台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制度,2013年以《农业保险条例》为代表的农业保险立法,2018年的农业保险体系构建以及“保险+期货”的创新试点,农业保险由无到有,由建立到创新,不断提升其在现代农业的地位与作用,成为重要的政策工具。

1.2.2 重要的农村金融工具

目前,虽然我国形成了以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保险公司以及农村社保基金管理机构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但是各类金融机构尚未形成统一整体,农村金融服务滞后且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我国农业保险自实施保费补贴政策以来,发展加速、作用突出,据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统计,2017年农业保险已为2.13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支付赔款334亿元,分别是2008年的2.4倍、5.2倍。农业保险创新了农村融资模式,改变了原有农村信贷的单一金融模式,使农民在受灾后能获得及时有效的补偿与保障,成为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工具。

1.2.3 在保障农民收入上发挥较大作用

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但是却面临着农村人口众多,农业经营分散与自然灾害频发且严重的矛盾。据统计,每年全国平均农作物受灾面积达3亿亩,涉及农村人口2亿人以上。与此同时,国内外农业市场的变化以及农产品贸易的波动都会影响农业生产的收益,导致农民收入下滑,甚至可能返贫。农业保险可以分散与化解导致农民收入下滑的风险,以保险、补贴等形式保障农业生产与农民收益,降低农民因气候或市场因素而带来的经济损失。

1.2.4 农业保险的创新助推了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转型

乡村振兴战略包含了农村生态、乡村风气等方面的建设,这就需要我国的农业生产由增产提速向高质量发展迈进,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对农村面貌、农民道德素质的提升。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为标志的农业保险创新,通过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全面覆盖,通过“订单农业+保险+期货()”试点实现了新技术与创新金融工具的使用,创新了农业生产保障方式与现代科技的应用,对乡村整体生态建设、农民文化素质提高探索了新路径,助推了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转型。

二、农业风险的主要分类

本项研究中所使用的农业概念是狭义的农业,即指粮食和其他种植业的生产。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部门,与国民经济其他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相比具有其特殊性。首先,农业生产的对象是生物,受自然界环境条件的深刻影响和制约。即:农业的生产自始至终都与自然力协同发生作用。马克思对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的总结是“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管它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如何,在这个部门内,总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这是马克思对农业生产特点所作的最集中的概括,这是农业生产最根本的特点。在农业生产中,作为人类劳动过程的农产品生产过程,同时又是农作物有机体的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滋生繁衍的自然再生产过程。在这里,经济再生产要以自然再生产为基础和出发点,对自然再生产具有依赖性,不能脱离自然再生产所具有的种种特点,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当然,在农业生产中的自然过程,已经不再是自发的纯自然过程了,而是由人类指导和影响的自然过程了。自然条件直接与农作物的生长相联系,从而影响到其产量和质量的高低。

现阶段,我国面临的农业风险主要包括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制度风险、体制风险、资金风险、信誉风险、素质风险以及资源风险。

2.1 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一般是指由于自然现象和意外事故所致财产毁损和人员伤亡的风险,例如洪水、地震、暴风、火灾等所致的人身、财产损失的风险。自然因素的不可抗拒性、不可控性、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及其变化的频繁性造成了农业生产在地区、季节、年度之间的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风险甚至给农户造成的损失是无法挽回的。自然风险是农业风险的重要特征,在一般国家都占有相当的份额。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农业自然风险是指由不可预测的自然力变化如动植物生长状况的不稳定性和气候特点的不确定性等自然因素所造成的农产品产量或质量的背离,以致经营损失的风险。例如水灾、干旱、风灾、雹灾、冻灾、虫灾、雷电、地震、海啸、泥石流、疫病等灾害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不确定的损失后果,是对农业影响最大的自然风险,所有这些自然灾害通过产量损失严重影响农户的生产生活,而且农户无法控制这些自然灾害。

我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决定了我国农业面临着多种自然灾害:北方干旱,南方多涝,风灾袭击沿海,沙灾困扰西北,霜冻对东北、华北构成威胁,而病虫灾害则遍及全国。农作物产量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极端天气事件和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2011年,我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20%遭受了自然灾害的侵袭,自然灾害导致粮食产量年均损失约为5%。图2.41978-2011三十多年来我国农业气象灾害与粮食产量变化情况。在1991年、1994年、1997年、2000年和2003年的受灾面积较大,相应年份的粮食产量均出现较大减产。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粮食产量总体呈逐年增加趋势,但在出现较大灾损的年份,粮食总产量与灾损面积之间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性。

我国地形复杂、地域辽阔、气候变化大,尤其是冰、旱、涝、冻、风、雪、霜、沙、虫、疫等自然灾害多。由于我国农业基础薄弱,抵抗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各种自然灾害给我国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巨大。为抗御自然灾害,我国长期以来在农业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农作物生产能力的持续提高,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的生产还取决于气候、地形、土壤、降水量等诸多自然因素,还属于靠天吃饭的产业。每年都有大量的农田受到旱灾、风灾、水灾、雹灾、地裂、崩塌、海啸、滑坡、泥石流、虫灾、森林火灾、病灾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1 我国1978-2020年间粮食总产量的变化趋势

已有研究结果显示,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具有显著制约作用,特别是旱灾和洪涝灾害是造成粮食减产甚至绝收的两个最主要的原因。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成灾面积与粮食产量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有旱灾、洪涝灾、风雹灾、台风灾和低温冷害。根据《中国农业统计年鉴》中对农业自然灾害的统计数据,旱灾是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农作物损失一半以上源于旱灾,另外25%的损失源于洪涝灾害,风雹损失占了10%,低温冷害损失占了7%,台风损失占了4%

在各类农业自然灾害中,旱灾和水灾所占比重最大,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最主要的两个气象因素。从70年代开始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成灾面积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水旱灾合计的成灾面积在总成灾面积中所占的比重约为87%

一般而言,农业生产力水平越低,农业自然风险的破坏性越突出。农业自然风险不仅具有不可预测性和区域性,各种农业生产部门由于生产特性不同存在内部差异性,而且还具有季节性和多重性的特点,因此,对农业自然风险的调控应采取紧急补偿性等综合性措施。

2.2 市场风险

农业生产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而且还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农业市场风险是指由农产品价格因素导致的收入波动、是农户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农业市场风险主要因为农产品价格的背离而产生,而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又主要源自农产品的供求不平衡。农业生产由于周期长,因而对市场信号反应总是滞后,农产品供给对于需求的变动,存在相当一段时间的延迟,从而造成市场价格的波动。例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农产品供不应求时,农产品价格上升,带来新一轮农产品生产产量的增加,但由于农业生产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农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小,市场容量非常有限,一旦市场上出现农产品供过于求时,农产品市场价格必然剧烈下跌,从而严重损害了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可见,如果由价格来调节农产品产量的增加或减少,农业市场风险则不可避免。此外,我国现阶段农业种分散化经营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降低了市场效率。市场瞬息万变,而以我国现有的农业生产经营水平还很难参与国际市场的平等竞争,客观上存在着市场风险。

近年来,我国农业市场风险增加造成农民收入增长减缓,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市场风险主要来自于五个方面。一是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市场机制无论是对于农产品产量的调节还是对于生产结构的调节都是根据现行的生产价格而不是未来的生产价格进行的,农产品的生产周期长,市场调节又具有滞后性导致生产无法迅速适应变化多端的市场。二是需求弹性小。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恩格尔系数的降低,对农产品的直接消费量不可能有很大的增加,有的甚至会减少。这与农产品生产总量的日益扩大形成了矛盾。三是农产品供给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很强。农业生产的时间性强,生产经营都带有明显的季节性,一旦错过,损失就难以避免。四是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农产品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在农业商品化生产和规模经营发展的同时离不开广告、信息咨询、运输、仓储、技术服务、卫生检疫等农村第三产业的相应发展,任何一个环节跟不上,都可能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同时,其他的地区这些产品却供不应求,正以很高的价格在销售。这种违背市场常理现象的出现,主要原因在于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落后。信息的闭塞,缺乏必要的广告宣传,农产品加工业和仓储业跟不上,最终导致了悲剧发生。五是来自境外的同类农产品的竞争。近来,进入我国市场的境外农产品越来越多,它们以合理的价格、优秀的质量、精美的包装,赢得了众多国内消费者的青睐,而国内的同类农产品却面临被冷落的危险。例如,由于美国柑桔的入侵,国内的柑桔产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产品的质量和营销策略都不如人家,因此在竞争的过程中处于劣势。农产品竞争力低是我国农业面临的市场风险的集中体现,一发生市场风险,一方面表现为农产品的滞销;另一方面表现为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持续下跌给农户造成的经济损失惨重。

2.3 技术风险

农业技术风险是指运用农业科技的实际收入和预期收益产生偏差的可能性,也是指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由于采用新技术而引起的农业生产经营中各环节的无序性和农户收入的不确定性。在运用农业技术时,往往收益、效率和巨大的风险并存,自然和市场的因素影响了现代农业新技术的难度、投入、产出和效率,从而导致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如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保密性差,特别是种植业的新技术很容易模仿,采用新技术很难获得预期的收益。

农业技术风险具体包括农产品出口时和进口时的技术风险,当前我国农业经营者面临很大的技术风险。其中,农产品出口技术风险主要是指由于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产品存在技术含量低、品种结构不合理等不足,国外较高的技术壁垒直接限制了其出口。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在30-40%左右,而发达国家则已达到80%左右。农产品进口技术风险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国技术服务团队和组织机构严重缺位,还未形成全新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难以适应引进科技含量和技术要求高的国外新作物、新品种。

随着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广泛应用,农业技术风险随之上升。农业技术风险产生的原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农业技术具有外部性特性,这就会造成搭便车情况的发生。搭便车人数的不断增加会造成农产品的供给增加,价格下降,从而使新技术使用者的实际收益小于预期收益;二是农业技术的专业性要求农业技术的使用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在农民文化水平低不能掌握技术要领的情况下会发生;三是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及信用体系的缺失使技术行为缺乏必要的道德约束所致。

2.4 制度风险

制度风险是制度在变革过程中,由于其结果的不可预见性,使制度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的可能性。转型期,由于农村原有土地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已被打破,而新的制度体系和市场经济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农业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个过渡性的失衡状态,许多潜在的制度因素被激发出来,影响市场各主体的行为,制约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而形成风险。

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会对该国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甚至会诱导农业风险的发生。例如,中国加入WTO 以后,对所有的对外经济产业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承诺将在未来几年内大幅度降低绝大多数产品的进口关税,取消有关的贸易保护政策,取消关税及非关税壁垒等等。这对于中国农业的冲击是巨大的。一方面在大幅度降低进口配额限制进口关税后,国外农产品会大量的涌入中国市场与国内同类农产品进行竞争,国内市场有被瓜分的危险;另一方面,由于取消了某些农产品出口退税和财政补贴等贸易保护政策,这些农产品出口价格将有较大提高,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5 体制风险

为了真正解决农产品供给短缺问题,我国现行的农业管理体制兼顾了农业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但忽略了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对农业支持明显不足,农民负担比较重。同时,我国农业发展必须面对农产品市场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市场信息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等体制方面的风险因素。

2.6 资金风险

我国目前农业生产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户和中小企业客观上都面临着贷款难问题,这就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经济收入。

2.7 信誉风险

农业信誉风险是指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通常不能较好地履行合同,一般表现为一旦交货与签订合同时的农产品价格存在较大的差别或者实际交付的农产品不能达到合同规定的数量、质量和时间要求时就不愿意履行合同等。事实上,由于市场经营信誉风险的存在,必然会给农业生产者或农业经营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2.8 素质风险

在我国实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中,素质风险是又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偏低,看不懂或不能掌握科技含量高、技术要求高的新项目和新品种,就有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如果农业劳动者市场经济和经营管理知识缺乏,就无法面对市场、驾驭市场,而最终就成为市场的牺牲者。

2.9 资源风险

资源风险是指农业资源的有限性与社会索取资源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给农产品的安全供给带来的危害。我国农业资源的现状不容乐观且资源风险还有进一步加剧的危险。我国农业干旱、半干旱地区耕地受荒漠化、水土流失的侵蚀,质量严重退化。我国农业水资源短缺。尽管我国全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年降水量居世界第三位,但按人口和耕地平均计算的年径流量都不高因为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另外,我国农业生态恶化。我国急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但在这过程中消耗了大量非再生资源又产生大量农药残毒及废弃物,造成农业生态的日益恶化,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水、垃圾污染、噪音、空气问题突出,全国近一半的城市河段污染严重,七大水利三分之一以上的河段达不到使用功能要求,近岸海域污染加重,大部分湖泊富营养化突出。全国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土地面积、沙化的耕地面积、盐渍化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生态恶化的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

综上所述,我国农业面临着包括自然、市场以及农业国际化等新风险,要防范和化解这些风险,除了靠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主观努力,还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农业风险防范机制。

三、农业风险的一般特点

农业是百业之母,与第二、第三产业的工业和服务业相比具有明显的弱质性。马克思对农业生产基本特点的总结是: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管它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如何,在这个部门内,总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这是马克思对农业生产特点所作的最集中的概括,也是农业生产最根本的特点。农业生产周期长,依赖于自然界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如土壤、雨量、气候以及生态环境等自然条件的变化不仅对农业生产有着很强的影响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农业生产的广度、深度。此外,农作物生产和畜牧养殖业也受自然环境的制约,目前中国农业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非常弱。如每年我国农业受灾面积大约在40%以上,高出发达国家1020个百分点,因自然灾害导致的损失约占全世界平均500亿元左右损失的三分之一,这使得农业生产客观上较其他产业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表现出明显的弱质性。因此,农业风险的防范机制问题一直是风险管理专家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风险是指偶然事件的发生引起损失的不确定性。即一风险是偶然发生的事件,可能发生但又不一定发生的事件;二是风险发生的结果是损失,即经济价值的非故意的、非计划的、非预期的减少;三是事件发生所引起的损失是不确定的,即风险在发生之前,其发生的具体时间、空间、地点和损失的程度是不确定的,人们难以准确预期。所谓不确定性,是指不完全了解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风险是这种不确定性的结果,特别是指一种不利的结果。一般认为,风险由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构成,这些要素的共同作用,决定了风险的存在、发生和发展。

不确定性和风险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农业风险是指在农业生产和在农作物初加工工程中,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人的行为等农业风险事故导致财产损失、人身损害后果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风险事故是否发生不确定、何时发生不确定、风险损失的范围和程度不确定三个方面。与财产风险和人身风险相比,农业风险主要有风险涉及面广,难以彻底分散;明显的区域性;多灾并发性;风险事故与损失的非一致性;农业灾害发生的频率较高,损失规模较大;弱质性和农产品需求弹性低等自身特点。

农业风险作为风险的一种类型,是指在农业生产或经营过程中灾害或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农业风险除具备风险的一般特性外,还有其自身特征

3.1 农业风险的自然性

农业风险又被称为农业自然风险是因为农业生产对气候、雨量、土壤、以及生态环境等自然条件有很强依赖性。虽然今天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的诞生使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有所减弱,但是大自然仍然对农业的影响仍然存在,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同时我国又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一般年份,我国农业受灾的比例一般在40%以上,而发达国家一般为20%30%。近几年来,全世界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导致的损失为500亿元,中国占了近1/3的比例,约为125亿元。我国西部一些省份和地区粮食的实际损失率在7%13%之间,棉花实际损失率一般在9%18%之间。由此可见自然灾害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影响很大。

3.2 农业风险的区域性

由于土地具有空间固定性,而自然条件又具有地域分布规律的特点,农业灾害特别是自然灾害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尤其是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面临的主要灾害不同,风险类型、风险强度及风险频率差异也很大。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地势低洼,作物易受水涝灾害;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无霜期短,作物易受冻害;西北黄土高原降雨量稀少;而沿海地区易受台风、赤潮的侵袭。这都是由地理和气候分异规律决定的。这给农业风险在全国范围内分散带来了困难。

3.3 农业风险的难分散性

农业风险单位涉及面广,特别是干旱灾害、洪涝灾害等风险一旦发生则涉及上亿公顷的农地,关系到千千万万农户的利益。按照大数法则的要求,保险标的的数目要足够大,才能使风险损失接近其期望,有效的风散风险,保险的财务才可能稳定。但农业风险单位之大,使其在一县、一省甚至一个国家的空间内都难以得到有效分散。特别是在一个风险单位内,承保的面积越大,承保的农户越多,风险反而越集中,风险损失会越大,保险人的经营风险就越大。

3.4 农业风险的复杂性

农业是一个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关交织的产业部门。一方面,由于它对自然因素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而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人们对自然因素的主观能动作用是有限的,因此自然风险在当前农业发展中还很突出。另一方面,作为经济再生产,农业生产势必与消费者、企业及其他产业部门发生联系,通常情况下这些联系通过市场这个中介,也有一部分不通过市场而是通过政府的行政渠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不管是市场还是政府,这些社会性因素对农业发展的作用都在日益增强,而由这些因素所引起的农业风险也在逐步增加。此外,农户的经营风险还与农户自身的素质有关。因为面对着日益市场化的农业发展,农户经营的决策正确与否更多的依据于他对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科学分析及判断。

3.5 农业风险结果的滞后性

农业风险所带来的危害并不都是显而易见的,有相当一部分结果是潜在的,往往在若干年以后才能显示出来。因为农业生产是以动植物的生命过程为周期的,所以农业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往往在这一周期结束之后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显示出来。尤其是那些无形风险,诸如生态平衡受到破坏、水资源的短缺及污染、土地资源的逐渐侵蚀、农村教育的退化、优质人才的流失、农产品及农资市场的失控、农村政策的失当等形成的农业潜在风险,不是在几年内能看到后果的。往往在很长时间以后这些无形风险显化为有形风险,带来了后果为人们所感知时,需要花相当的功夫去补救,有时甚至是无法补救了。

3.6 农业风险的弱质性

农业风险的弱质性是指由于农业生产要受到植物、动物及微生物自身特性和生命运动规律的制约,使得农业生产的可控性比较差,从而农业风险的可测性也比较差。表现在农业产品质量的高低和产出数量的多少,既取决于生物自身,也取决于农业生产者的经营和照料的精心程度。也就是说,农业劳动者的态度对农业产出也起着很关键的作用,而这种态度通常是很难测量的。

四、农业气象风险分析

4.1 农业气象风险的特点

农业气象风险属自然风险范畴,除了具有一般意义上的风险的客观性、不确定性潜在性及损害性特点之外,农业气象风险还具有如下独特特点

4.1.1 复杂性

农业与气象条件的密切关系,往往是区别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的基本特征。农业生产是人类利用生物在自然环境或人工控制环境条件下进行物质再生产的一个复杂过程。农业生产不仅内容、措施多种多样,而且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也很复杂。气候变化具有内在的混沌特性,且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存在多元性。加之作为最终受体的农业系统的复杂性,使得农业气象风险相对于单一类型的风险而言具有非常复杂的特性。

4.1.2 有一定程度上的可预测性

农业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存在一定的规律,在一定程度上是可预测的。只是现阶段人类对农业自然灾害还不完全了解,不能准确把握各种农业自然灾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因此,其发生对于人类而言具有随机性。如果人类对于农业自然灾害毫无认识,即使灾害前兆客观存在,灾害对于人类来说也是完全随机、不可靠、无法预测的。相反,如果人类社会的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了这样一个水平,即:对于各种自然灾害的成因、机理与过程都能彻底地了解,则可及时对各种自然灾害事件作出预测预报。

4.1.3 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农业气候变量在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的变化,一般不遵循递增和递减规律,而是出现空间分布上的不连续变化性。地理原因和大气环流原因,使一些地区出现严重干旱,另一些地区会发生前所未有的雨涝;一些地区出现低温,另一些地区又可以出现高温;有些灾害发生是大面积的,有些灾害只是在局部地区的小范围发生。从全面分析农业气候生态关系看,气候变量在空间上变化不连续,在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可以发生大小范围不等各种类型的农业气象灾害,使灾害风险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4.2 农业气象灾害的类型

农业气象灾害是指不利的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近年来,无论是我国还是全世界范围的气候变化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影响。农业气象灾害可以依据形成的气象因素,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由于温度要素造成的农业气象灾害,包括低温造成的冻害、冷害、热带和亚热带作物寒害以及高温造成的热害。第二由于降水异常造成的农业气象灾害,主要有旱灾、涝灾、湿害、雪灾和冰雹等。第三由于风力异常造成的农业气象灾害,如大风害、台风害、风蚀等。第四由综合气象要素构成的农业气象灾害,如干热风、冷雨害、冻涝害等。

4.3 我国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及其分布

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有旱灾、洪涝灾害、低温冻害、风雹灾害和台风灾害。各种农业气象灾害分布规律是很复杂的。在时间上,由于大气温度和降水有准周期变化的规律,相对高温和相对低温时期、多雨和少雨时期是交替出现的。所以,农业气象灾害一般也有其规律可循。在空间分布上,不同气候带里主要的气象灾害是不同的,在半干旱地带(年降水量一般在300-500mm之间)旱灾是主要农业气象灾害。

我国是一个季风气候显著的国家,每年季风来去的迟早、进退的远近和势力的强弱等都有差异,因此,造成降水量地区分布极不均匀,且年际变化也比较大,在季节分配上也显著的不均衡。所以,我国的农业气象灾害多种多样,分布面广,旱灾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加重,华北春旱几乎年年发生,两湖盆地和四川省东部伏旱发生也十分频繁。东部和南方各省涝害、湿害出现次数较多。低温冷害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以东北地区最为严重。冬小麦越冬冻害发生在北方冬麦区,以长城沿线和新疆北部为主,干热风对小麦的危害东起山东、江苏北部,西到河西走廊、新疆均有发生。其中冀、鲁、豫、甘诸省较为严重。雹灾大多数发生在山区或山前平原地带。风灾主要有沿海地区的台风害和华北、西北各省的大风危害。

4.4 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具有生产周期长、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强等特点,这就使得农业生产更容易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我国又是一个典型的自然灾害多发国,极端天气事件和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农作物产量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将会对我国的农业生产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2011年,我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20%遭受了自然灾害的侵袭,自然灾害导致粮食产量年均损失约为5%。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粮食产量总体呈逐年增加趋势,但在出现较大灾损的年份,粮食总产量与灾损面积之间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性。

已有研究结果显示,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具有显著制约作用,特别是旱灾和洪涝灾害是造成粮食减产甚至绝收的两个最主要的原因。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成灾面积与粮食产量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随着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粮食生产抵御气象灾害的能力有所提高。

我国几乎平均每两年就发生一次较大的干旱灾害和洪涝灾害。而自1949年以来,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呈波动上升趋势,进入到90年代后上升趋势更加明显。

五、我国农业风险的变动趋势

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在现代农业背景下,农业风险的变动趋势为:

5.1 农业市场风险更加复杂成为农业的最主要风险

在传统农业发展阶段,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技术装备落后、抵抗自然能力差决定了农业自然风险在农业生产中居于主位。在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农民组织化程度高、农业设施装备完善及农业产业体系健全大大增加了农户抵抗自然风险的能力使自然风险逐步减弱,但与此同时,农业市场风险逐步加大成为农业的最主要风险。因为现代农业是高度市场化,农产品的生产率高,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农业生产的所有环节,供求关系自发调节农产品的价格。除了要面临国内市场风险外,农产品还要面对来自国际市场诸如市场操纵、价格波动及政策调节等多方面的风险冲击,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大,市场风险的累积效应将会明显增强。农业的市场风险因素日趋复杂,市场风险对于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影响将越来越突出。

5.2 农业技术风险会进一步扩大,成为农业发展新的危险源

相比较于传统农业的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现代农业则依赖于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投入,包括耕作技术、生物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新技术会大大拓宽传统农业的生产可能性边际,进一步降低农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极大地提高农业的产出效率。但必须清醒意识到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必然导致农业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引起农业生产投入要素结构与数量的变化进而对农业生产的环境条件、农民的素质等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诱发新的风险。

一是追加投入的风险。在正常情况下,农业产出会使因科技投入而追加的投入得到补偿。但是采用新技术的农民如果误用了假冒伪劣技术或是受灾歉收就要遭受更大的经济损失。

二是技术与环境的不适应性风险。每一项农业技术都对外界环境有较为严格的要求。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服务体系、人才条件、管理体系及市场体系这些基本环境要素其中任何一项与投入到现代农业中的技术不相适应,都会加大技术风险。

三是技术使用中的风险。现代农业中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要求技术的使用者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但目前中国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常因无法掌握技术要领而造成技术应用失败。可见在现代农业背景下,技术在能为现代农业发展带来巨大动力的同时,也会成为现代农业发展新的危险源。

5.3 各种风险因素相互交织,农业风险的影响将更为广泛

相比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是生产技术科学化、生产过程规模化、经营循环市场化、增长方式集约化、生产效率高优化、生产组织社会化、劳动者智能化的发达农业。可见,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一场全面的深刻的变革,在这种变革过程中,各种来自国内外、产业内外、体制内外等风险因素广泛聚集,农业会面临着许多难以预期的风险。除传统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外,决策风险、资源风险、信用风险、体制风险等效应会不断显现,农业经营面临的不确定性加大。特别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农业风险的扩散和传递更为迅速,各种风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会对农业产生更为广泛的影响。

5.4 农业风险有扩大趋势

5.4.1 自然风险不断扩大

近年来,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生存环境恶化,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地球的生态环境遭到极大地破坏,全国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环境污染、臭氧层空洞和越来越严重的温室效应等问题。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来,过于零散的土地分割限制了农田水利设施的基本建设。加上城市迅速扩张,人为地破坏了自然排泄系统,导致一些地方失去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成灾率上升。还有部分地区受利益驱盲目发展,使农作物种的布局不能趋利避害,造成严重损失。我国几乎平均每两年就发生一次较大的干旱灾害和洪涝灾害。而自1949年以来,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呈波动上升趋势,进入到90年代后上升趋势更加明显。这里仅以旱灾为例,分析我国农业自然风险的总体状况。我国农作物旱灾受(成)灾面积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

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不仅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也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发展,对农业自然风险进行有效防范已是当务之急。

5.4.2 市场风险不断上升

农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我国经过3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农业由集体经济逐渐走向家庭承包经营、农业集约化和农业产业化,在农产品领域市场配置和价值规律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农业也面临市场冲击的影响,供过于求逐渐取代了改革初期的供不应求现象。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承诺的逐步兑现,我国农民面临的是小规模农业生产与大规模农场现代农业之间、劳动密集型与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业之间的全球化竞争,在这种竞争中,我国农业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大规模的农产品进口替代极有可能发生,尤其是我国东北、华北、华中和新疆等地的农民,这些地方是生产大豆、玉米、小麦、稻谷、油料、棉花和糖料的农业主产区,农业生产结构单一,面临风险更大。

尤其是在中国东北、华北和新疆等地,这些地方是大豆,玉米,小麦等农产品的主产区,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市场风险更大。

5.4.3 技术风险趋于扩大趋势

伴随着工艺技术和科技能力的进步和不断研发的进展,农业生产逐步摆脱了自然资源的限制,农业生产边界不断扩大,但农业技术风险的存在决定了我国具有较低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比如,当今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问题相当重视,而目前我国尚未针对相应的绿色、有机和无公害无添加等食品技术建立统一标准,这不利于促进农产品质量提高和优质农产品的发展。并且,我国对进口国外转基因农产品也缺乏相应的技术标准,不利于保护国内市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总产量居世界第一,但从1996年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一直未能进入世界排名前十位。以猪肉出口为例,我国猪肉产量占世界第一,2000年猪肉产量约占我国肉类总产量的70%,约占同期全世界猪肉产量的45%,但因疫病和农药残留等问题,出口受到限制,猪肉出口额仅占世界猪肉市场的1.75%。如水果、蔬菜、茶叶等及其他农产品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中国农业残留兽药,动植物检疫,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

总之,随着中国加入WTO承诺的逐步兑现,中国的农产品由于技术的不应用或不能正确的应用以及技术差距将受到较大影响,并逐步扩大的技术风险。

5.4.4 其他风险也有扩大趋势

随着世界市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国际贸易可能增加,购买和销售双方都相距甚远,也不了解对方,加上我国农户受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财力和能力都有限,面临的信贷风险将是一个更大的威胁。我国的农民是弱势群体,信息来源十分有限,增加了信息风险的趋势。如果农业结构调整不能顺利完成,不能建立和完善质量标准监管体系,在国际市场的影响下,假冒的风险会更大。

综上所述,从总体上看中国的农业风险呈扩大的趋势,因此,对农业风险防范机制的研究既有经济意义,又有政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