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保险业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保障作用
时间:2020-05-09 15:21:23 来源: 本站

内容摘要

2020年初,武汉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随后疫情迅速蔓延至全国。举国上下共同抗击疫情,为避免人口大规模流动和聚集,采取了居家隔离、延长春节假期等防控措施。疫情在危害人民健康安全的同时,也对全国的相关产业和宏观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据恒大研究院分析,相比非典,本次疫情传染性更强但致命性更弱,政府应对较快,经验更为充分。但相比2003年非典,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更大,外部环境更差,且当前疫情发生的时点为对第三产业需求较大、工人未能返城的春节,因此,初步判断此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将大于2003年非典,但时间可能更短,具体影响大小取决于疫情持续时间和政策对冲力度。

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除政府机构应做好最为重要的危机应对外,保险业作为专业的风险管理者和社会保障的“稳定器”,在对抗疫情的过程中也应发挥重要作用。2020126日,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加强银行业保险业金融服务配合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银行保险机构全力协助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各类保险机构都密切关注此次疫情,积极展开各类捐助活动,同时提升服务等级,全力应对各种可能性。鉴于此,我基金会就保险业应对本次疫情所采取的各方面行动,面向全国近百家保险企业展开了系统全面的在线调研。并拟根据本次调研结果及相关研究,总结我国保险业在本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所发挥的保障作用,使保险业的公益性及其对民生和经济的重要作用得到广泛认可。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行业在保障水平和质量方面的不足。面对疫情的严峻挑战,保险业也需要从更深层次的思考中,寻找行业发展的新契机,进一步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发挥保险业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保障作用,完善产品体系,建立专项机制,并借鉴国际经验,提升行业服务水平,促进保险业高质量发展。



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危害

1.1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可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其中,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

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2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就是成因的多样性。比如,各种烈性传染病。许多公共卫生事件与自然灾害也有关,比如说地震、水灾、火灾等,像2008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最重要的就是地震以后会不会引起新的、大的疫情,要做到大灾之后无大疫是很艰难的,所以党中央也高度重视地震是否引起新的疫情,各级政府部门非常关注,从而避免了大灾之后必然有大疫的情况。公共卫生事件与事故灾害也密切相关,比如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交通的事故等。社会安全事件也是形成公共卫生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如生物恐怖等。另外,还有动物疫情,致病微生物、药品危险、食物中毒、职业危害等。

第二个特点是分布的差异性。在时间分布差异上,不同的季节,传染病的发病率也会不同,比如SARS往往发生在冬、春季节,肠道传染病则多发生在夏季。分布差异性还表现在空间分布差异上,传染病的区域分布不一样,像我们国家南方和北方的传染病就不一样,此外还有人群的分布差异等。

第三个特点就是传播的广泛性。尤其是当前我们正处在全球化的时代,某一种疾病可以通过现代交通工具跨国的流动,而一旦造成传播,就会成为全球性的传播。另外,传染病一旦具备了三个基流通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以及易感人群,它就可能在毫无国界情况下广泛传播,这是第三个特点,也就是传播的广泛性。

第四个特点是危害的复杂性。也就是说,重大的卫生事件不但是对人的健康有影响,而且对环境、经济乃至政治都有很大的影响。比如2003年的SARS流行,尽管患病的人数不是最多,但对我们国家造成的经济的损失确实很大。

第五个特点是治理的综合性。治理需要四个方面的结合,第一是技术层面和价值层面的结合,我们不但要有一定的先进技术还要有一定的投入;第二是直接的任务和间接的任务相结合,它即是直接的愿望也是间接的社会任务,所以要结合起来;第三是责任部门和其他的部门结合起来;第四是国际和国内结合起来。只有通过综合的治理,才能使公共事件得到很好的治理。另外,在解决治理公共卫生事业时,还要注意解决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比如社会体制、机制的问题;工作效能问题以及人群素质的问题,所以要通过综合性的治理来解决公共卫生事件。

第六个特点是新发的事件不断产生。比如1985年以来,艾滋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2003年,非典疫情引起人们的恐慌;近年来,人禽流感疫情使人们谈禽色变;以及前段时间的人感染猪链球菌病、手足口病等都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第七个特点是种类的多样性。引起公共卫生事件的因素多种多样,比如生物因素、自然灾害、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各种事故灾难等。

第八个特点是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的问题比较严重。比如1988年上海甲肝暴发;1999年宁夏沙门氏菌污染食物中毒;2001年苏皖地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2002年南京毒鼠强中毒品;2004年劣质奶粉事件等。这些事件都属于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引起的卫生事件。

第九个特点是公共卫生事件频繁发生。这公共卫生的建设及公共卫生的投入都有关系,公共卫生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忽视生态的保护以及有毒有害物质滥用和管理不善,都会使公共卫生事件频繁发生。

第十个特点是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严重。公共卫生事件不但影响我们的健康,还影响社会的稳定,影响经济的发展。公共卫生事件有很多的特点,公务员,管理公共卫生事件的有关部门一定要掌握这样一些特点。

1.3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健康的影响表现为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两类。直接危害一般为事件直接导致的即时性损害,就是说直接对公众的身体造成损害。间接危害一般为事件的继发性损害或危害,例如,事件引发公众恐惧、焦虑情绪等对社会、政治、经济产生影响。

二、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及影响

2.1 疫情概述

2.1.1 国内疫情概述

2019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我国迅速蔓延,整体形势复杂且严峻。据国家卫健委统计,截至202041624时,全国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2692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76979例,累计死亡病例4632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722909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8970人。

此次新冠肺炎病情蔓延快、规模大。从国内确诊病例的数量来看,非典疫情时期确诊病例为5327例,此次肺炎疫情病例数已超出非典时期病例总数的数十倍以上,且全国所有省级行政区均已出现确诊病例,并均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

我国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疫情地图(截至2020416日)

全国累计确诊/治愈/死亡趋势(截至2020416日)

2.1.2 国际疫情概述

自二月下旬始,我国疫情逐渐趋于平缓,部分地区开始清零,而与此同时,国际疫情则开始进入下半场,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2020417638分,全球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2151199例,死亡143725例。其中确诊病例最多的美国,已有超66万人确诊,且连续20余日单日新增确诊病例过万,累计死亡病例已超上月死亡病例最多的意大利,达到32868例。

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疫情地图(截至2020416日)

国内外疫情新增确诊趋势对比(截至2020416日)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327日表示,新冠肺炎疫苗研制至少还需要1218个月,所有个人和国家不要使用未经证明有效的治疗方法。谭德塞还表示,“大流行呈指数级增长”。世卫组织收到的确诊病例从第一例到第10万例用了67天,第10万例到第20万例用了11天,第20万例到第30万例用了4天,从第30万例到第40万例以及从40万至60万均仅用了两天。而仅仅20天后,全球确诊人数已翻倍,已逾215万。

谭德塞警告,如果各国不采取积极行动,疫情或造成数百万人丧生,对社会、经济和政治造成的影响难以估量,“我们最终付出的代价取决于我们现在做出的选择”。

2.2 疫情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专家普遍认为,此次疫情将对2020年一季度经济产生一定影响,但从长期角度来看,中国经济长期企稳的态势不会因为疫情的冲击而改变,宏观经济将在下半年逐渐恢复,受影响的行业将会出现反弹。

2.2.1 经济短期承压,长期影响较小

GDP增长的三驾马车分别是贸易、投资和消费,新冠疫情对中国对外贸易、国内消费影响重大,投资领域观望情绪加重。总体判断,一二季度GDP增速预计有较大幅度下滑;随着二季度气温不断升高疫情将会得到控制,经济秩序有望可恢复,三四季度逐步回升,经济长期增长态势不变。

一二季度,由于新冠疫情被世卫组织确认为PHEIC(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我国进出口预计有较大降幅;受疫情影响,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也将有所下降;中小微企业资金趋紧,失业率攀升。由此,一季度经济增速很可能会破“6”,在二季度持平,并到下半年出现“V形”复苏。对于新冠肺炎疫情预计将于二季度得到控制,企业也开始陆续复工,在三四季度逐步恢复各界秩序,预计经济增速将出现反弹态势,抵消由于疫情带来的部分不利影响,全年平均经济增速也因此受到疫情的影响有所降低。

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数据显示:一季度,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我国经济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三月份多项经济指标明显改善。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065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6.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0186亿元,下降3.2%,第二产业增加值73638亿元,下降9.6%;第三产业增加值122680亿元,下降5.2%

2.2.2 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将进一步加深

当前,逆全球化、贸易保护等因素一直影响着世界经济,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然而,全球分工的格局未发生本质变化,我国仍是全球产业链的主要参与者,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密切相关。此次疫情导致中国制造业工厂延迟复工、部分物流中断、通关效率下降等,订单交付压力陡增,必将沿产业链向上下游传导,进而会加剧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

中美贸易关系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影响至关重要,2020115日,中美贸易第一阶段协议的签署,本是非常有利于中国一季度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制造业。但由于疫情的发生,我们也要时刻关注美方态度是否有所反复,是否依然坚持协议约定而不影响中国经济增速,对于此情况要做好应对预案。

2.2.3 相较非典疫情形势更为复杂

2003年,尽管受非典疫情影响,GDP增速出现短暂下滑,但疫情过后就恢复增长并呈现非常可观的反弹态势,下半年恢复至10%。总体来看,中国2001-2005年年度实际GDP分别增长8.3%9.1%10%10.1%11.4%,增速逐年加快,经济发展保持上行趋势。此外,当时我国经济正处于全球化趋势下的高速扩张期,经济内生动能较强,GDP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速,在这一上升阶段,经济对于短期性的外部冲击有较强的吸收能力与恢复韧性。因此,由外部突发事件引起的经济发展阶段性偏离更易回归基本面,疫情并没有对宏观经济造成实质性的长期影响。

反观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经济体制改革、以及技术周期交替等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从外部环境来看,世界经济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全球经济贸易增长放缓,我国又面临较为复杂多变的经济贸易形势和多样的风险。因此,目前我国的宏观经济面临外部冲击时,恢复能力较2003年有所降低。

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预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对当前经济影响也较为负面。当前采取的疫情管控举措相对更严格,对经济的总需求与总供给均形成较大压力。我国当前的GDP产业结构与需求支出相对2003年已有明显差异。当前服务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达59%,远高于非典时期的39%。并且,从三大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看,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主要依靠消费需求带动。以2019年第四季度数据看,当年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高达57.9%,投资贡献率为31.2%,出口贡献率为11%。对比2003年非典疫情时期数据情况,GDP中投资和出口的占比都相对更高。因此预判,在以消费作为核心驱动经济发展的环境下,经历相似的冲击时,经济下滑的幅度或将更大。

2.3 疫情对有关行业企业造成的影响

2.3.1 餐饮、交通等行业受冲击较大

据统计,2019年春节期间餐饮零售企业销售额超过1万亿元。当前,国内餐饮行业在疫情蔓延的情况下,受到较大影响。从123日开始,为避免因聚餐而产生的交叉感染,全国各地陆续下达关于餐饮停业的通知,餐饮行业几乎全面暂停营业。这让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原本就面临“三高一低(房租高、人力成本高、食材成本高、毛利低)”的餐饮行业雪上加霜。餐饮龙头企业西贝董事长指出,其春节前后的一个月时间将损失营收7-8亿元,公司现金流扛不过3个月,广大餐饮中小企业压力更大。据普华永道估算,2020年春节受疫情影响,餐饮行业收入或减少50%70%,相当于损失额5000亿至7000亿元。

同样,“封城”以及返乡或外出旅游人数大幅减少,给交通运输业带来明显冲击。据交通运输部估计,2020年春节假期10天,全国铁路、道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1.9亿人次,比2019年春运同期下降近73%。截至26日,春运前27天全国发送旅客量比2019年同期下降35%

但必须看到,餐饮与交通运输是民生刚需,物流更是诸多产业的关键环节,一旦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餐饮和交通运输行业将率先得到恢复,解除“限行”后百姓出行、货运运输和聚会就餐有望呈现一个爆发式恢复增长。此类餐饮、运输等停摆企业面临的是疫情期间维持企业生存和就业稳定的应急流动资金缺口和复工后经营恢复的资金缺口。

2.3.2 中小微企业面临严峻挑战

中小微企业稳定发展事关绝大多数民众收入、就业和社会经济大局,在国内稳增长、稳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本次疫情的发展,如同一只黑天鹅,给中小微企业经营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特别是线下门店门可罗雀,经营惨淡。根据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联合发布的中小企业受疫情影响情况调查数据,受疫情影响,29.58%的受访企业认为此次疫情将使2020年营业收入下降幅度超过50%以上,58.05%的受访企业预期营收下降20%以上。同时,85.01%的受访企业认为其账面上的流动资金仅能维持公司运转不超过3个月,生存压力凸显。

2.3.3 线上业务孕育新机会

从零售和教育这类服务行业来看,虽线下业务受到了不利影响,但线上业务却孕育着新的机会。

为防止疫情蔓延,除部分商超外,很多实体店铺和专业市场纷纷停业。同时,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学生在家不外出、不聚会、不举办和参加集中性活动,各培训机构也按要求取消各类线下课程。这些举措对缓解疫情十分关键,但对于一些极度依赖线下场地的教育培训机构将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与此同时,这些行业呈现分化之势,新零售和线上教育等异军突起。从新零售看,人工智能、物联网和移动支付等新技术推动无接触零售快速发展——阿里无人超市率先登录火神山医院。生鲜电商、医药电商更是异军突起,如叮咚买菜APP大年三十当天订单量同比增长300%,并实现了客单价翻倍。从线上教育看,全国多地中小学和学而思等教育机构纷纷开设云课堂、云直播等,钉钉APP更在数千万中小学生的需求推动下,超越微信成为应用商店下载榜首。在开学延期的大趋势下,在线教育必将迎来历史发展新契机。

2.4 疫情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

根据标准普尔全球评级机构的一份报告,新型冠状病毒的爆发可能会影响中国保险公司在2020年的收入和盈利状况。该机构预计,潜在的股市波动和持续的再投资挑战,会给国内保险公司的盈利带来压力。由于商业活动的放缓,代理人与客户面对面的接触减少,保险业务量也将削减。

标普的分析师表示,预计受评险企的资本缓冲虽将有所削弱,但就其当前评级而言,仍将保持充裕。与此同时,在中国庞大的保险市场,如果没有强大集团的支持,规模较小的保险公司面临的资金压力将更加显著。

2.4.1 寿险短期承压、长期受利

疫情最直接的影响便是代理人面销的减少,直接影响了保障型保险的销售。预计2020年上半年新保单销量将收缩。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湖北省在国内寿险市场的保费规模位列前十,占2019年全国寿险毛保费收入的4.3%。面对严峻的市场投资环境和持续的低利率水平,2020年国内险企的盈利状况将再次面临挑战。

标普预期,低利率环境将推动寿险公司增加计提准备金,进而导致资本缓冲进一步下降。尽管得益于税收政策变化和投资收益提升,2019年成为保险公司的盈利“大年”,但风险偏好上升也意味着保险公司将更易遭到股市波动的冲击。

虽然与疫情相关的索赔支出尚未确定,但未来与治疗相关的医疗费用可能会给保险公司带来负担。不过,考虑到此次冠状病毒感染的致死率相对较低,最终的身故赔付金额不会过高。据了解,截至213日,各级财政疫情防控支出805.5亿元,中央财政支出172.9亿元。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此次疫情会提高中国的保险意识,并可能有助于中国寿险行业的长期发展。作为全球第二大寿险市场,中国的增长潜力依然强劲。

2.4.2 财险面临直接冲击

在财险领域,新冠病毒疫情的爆发对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带来明显的压力。经济前景低迷和索赔数量增加,加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持续的商车费改削弱了财险公司的盈利能力。此外,经济放缓可能导致信用担保保险合同的违约率上升,担保代偿率也将持续上升。

疫情还将导致汽车销量下降,特别是在2020年的前几个月,这将对车险行业产生连锁反应。与此同时,由于交通、旅游、餐饮、制造等行业受到直接冲击,相应的旅游意外险、货运险等险种经营受阻。

多家研究机构也指出,财险中的航意险、货运险受疫情冲击最大。以“非典”时期的深圳市为例,20034月份的航意险保费收入较上年同期下降18.18%,货运险承保金额降幅达60%,保费收入降幅为22.3%。不过,由于意外险和货运险保费占比较小(2019年财险行业保费收入中意外险占比仅为4%),这类小规模险种的负面影响对整体财险行业不会构成太大威胁。

此外,通过此次疫情,企业规避人为和自然灾害的意愿将会增强,相应的业务中断、活动取消和责任险的需求或将增加。不过中国险企在这方面的承保经验和定价能力仍存在不足,这会是市场面临的主要障碍。

2.4.3 健康险有望实现逆势增长

从中长期来看,此次疫情将提高大众的健康风险保障意识,特别是健康险的投保意识。历史上几乎每次大疫情过后,都会出现投保率增长的现象。

2003年“非典”疫情推动健康险为代表的保险业保费收入快速增长,58月在“非典”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期间,健康险单月保费同比增速高达309%265%158%131%,疫情稳定后逐步恢复正常增速水平。

保险需求的提升也促使保险回归保障本源,这有助于健康险公司的转型或提速。在营销方面,线下渠道的限制也将推进险企的数字化,营销渠道的多样化。

由此可见,“新冠肺炎”疫情在短期内将会影响中国保险行业保费收入的增长,尤其是在车险、寿险、意外险等领域。从长远来看,此次疫情一方面将会促进国人保险意识的提高,以及保险行业形象的改善,另一方面保险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也将进一步加速,中国保险行业长期稳定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

2.4.4 投资端:短期市场风险偏好下降

疫情之下,全球资本市场动荡空前,国际投资者对通缩和衰退风险的忧虑加剧,股票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波动剧烈。为刺激经济发展,各国政府纷纷调低利率,启动量化宽松措施。业内人士认为,保险公司需要面对的真正“考验”或许并非赔付风险,而是经济下滑衰退而导致的投资损失风险。一方面,股市的大幅波动会使保险公司权益投资亏损;另一方面,长期利率下行也会降低保险资金净投资收益水平,进而加大利差损风险。

从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情况来看,截至20202月底,资金运用余额为190512.39亿元,其中债券占比为34.85%,股票为7.95%。股票投资因所占比例较低,因而投资收益受短期股市下跌影响有限。但投资比例较大的债券受利率长期走低影响较大,可能导致保险公司的整体利润水平下降。

从成熟市场经验来看,低利率市场环境大概率将导致市场投资品的收益率普遍下降。在此背景之下,保险公司(特别是寿险公司)为了保证自身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保持市场份额,或选择向消费者提供提前退保、保单贷款等优惠条件。而保险公司为了维持高收益以支撑起其负债端,一般会选择另类投资(如不动产、股权投资、垃圾债等)以应对低利率导致的“资产荒、配置难”的投资难题。例如,不动产类别,一般具有投资规模较大、长期限以及相对稳定的流动性等特征,符合寿险投资应具有稳定、流动性佳、长期配置等特征, 属于寿险资金配置中的基础资产类别。

此外,国家鼓励保险资金积极投资建设国家的基础性投资项目,该类非标准化资产投资收益高于标准化资产收益,整体配置比例也有显著增长。同时,在低利率环境和疫情的影响下,战略性新兴行业或将成为当前市场重点关注的资产类别;固收产品投资也将采取拉长久期、信用下沉策略。

2.5 保险公司成本支出风险分析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进一步蔓延,感染人数及覆盖地域不断扩大,保险公司面临的风险体量也持续增加。但从对保险公司的成本支出造成的冲击来看,整体影响相对有限。

首先,运营成本方面。疫情期间管理人力成本、职场费用等固定成本支出将基本维持往常态势,新增防疫物资支出数额占比低,对保险公司整体成本支出影响较小。此外IT系统运营方面,考虑到疫情期间对线上流程的依赖,线上运营能力强、IT技术较好的公司受影响小,相反,IT基础薄弱的公司,效率较低,短时间内或需加大系统运维投入,可能造成一定的成本支出。

其次,赔付成本方面。人身险公司赔付责任主要是集中在健康险业务端,但是由于健康险业务占人身险公司整体业务比重相对较少,且此次疫情诊疗费用由政府兜底,重疾赔付数量较少,保险公司主要面临死亡给付,整体赔付影响属于可控范围;财产险公司方面,产品属性的区别导致不同险类短期赔款支出受疫情影响程度不同,但整体风险可控。其中车险赔付率好转,短期健康险赔付未构成实质性压力,融资性信保业务赔付恶化。

2.5.1 短期健康险:赔付未构成实质性压力,整体可控

本次疫情中,触发健康险相关赔付的个体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已确诊患者;第二类为疑似患者;第三类为出现可疑症状但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相应赔付情况也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医疗费用、二是重疾赔付、三是身故给付。虽然此次疫情波及人群较广,可能导致医疗索赔数量激增,但大额索赔发生的可能性有限,对保险机构而言赔付压力较小。

医疗赔付方面,由于此次疫情所触及的治疗费用大部分由医保和财政兜底,所以险企赔付支出压力较小。但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和第二类患者确诊前或者界定为疑似患者前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则需要通过个人所拥有的商业医疗保险来承担。第三类患者就医的费用则基本需要在扣除基本医疗保险(社会保险)赔付之后由商业医疗保险进行赔付(以保险合同具体约定为准)。

重疾赔付方面,疫情发生前重疾范畴并不包含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虽然有很多公司推出赠险或者拓展现有重疾保障范围服务,但是赔付基本可控。首先,赔付触发条件仍以身故为主,特别是赠险,包含疫情确诊赔付的重疾险产品数量仍然较少;其次,确诊后重疾赔付金额与病情等级(轻症、重症和危重症)挂钩,轻症赔付很低,重症和危重症赔付在原保额的基础上有所折扣,相对而言保额也较低;另外,产品均有等待期,无法覆盖早期已确诊的患者。

身故给付方面,首先从赠险部分来看,当前多家公司的赠险有数量管控,且保障人群设有框定限制,主要覆盖一线医护人员或其家属、城市一线工作人员、抗疫志愿者等特殊群体,虽然后期有部分公司针对普通群众推出赠险,但数量较少且区分新老客户。此外,赠险目前赔付方式为被动赔付,当被保险人身故时,其法定受益人需主动向保险公司提出理赔,在实际操作中,受益人或将因为信息掌握不到位而未主动索赔。其次从拓展责任部分来看,当前保险公司推出的重疾产品对投保者年龄仍有限制,而此次疫情死亡者多为老年人,并非投保主力群体,也难以引发赔款激增。

另外,由于民众自我安全意识的提升,包括减少出行、尽量避免前往医院减低二次交叉感染的风险和健康管理等安全防范管理行为的加强, 短期内其他轻症和重症的医疗赔付反而呈下降态势。综上,此次疫情对健康险理赔构不成实质性压力,整体可控。

2.5.2 车险:重点关注后期营运车风险积累

通过分析,预计受疫情影响短期内车险赔付率将有所下降。首先,疫情期间武汉封城,部分其他城市亦推出封路、限行等交通管制措施;同时考虑到消费者出行减少,预计短期内车辆出险频率将大幅降低。其次,从核算角度来看,一方面,2020 年新增业务已赚保费和赔付成本均大幅下滑,预计赔付成本下滑影响更大,整体赔付率不会超疫情前的行业赔付水平;另一方面,往年保单(2019年)在一季度期间,未到期正常转回形成已赚保费,而赔付端受益于出险频率的下降,将导致已决赔款降低及未决准备金有利转回,从而2019年度保单赔付情况将有所改善。

但是,这种赔付率下降是疫情期间的特有短期现象,车险业务本质并未改变。随着疫情缓解,车辆使用率提高,出险状况又将恢复往常。其中营运车的风险暴露需重点关注。为了弥补疫情期间营收缺口,营运车的使用后期或将迎来小爆发,高频率的运营势必带来出险概率的提升,营运车赔付率在疫情结束后或将快速上升。

2.5.3 融资类信保:短期信用风险或上升

疫情期间,宏观经济发展受波及,行业整体信用风险短期内或将上升,融资类信保业务赔付亦面临考验。借款人还款能力与还款意愿的双降,加上机构贷后管理效率的下降都将在短期内对信保业务的赔付造成一定影响,其中相较线上小额业务,线下大额业务面临的风险或将更大。

2.5.4 其他险类:占比较小,压力可控

受出行减少影响,出行意外险出险频率降低,进而赔付率有效降低。对于农险部分,由于封村断路、延迟饲料厂复工等防疫措施导致养殖生产活动难以正常开展,养殖险风险暴露将有所提升。此外,有关活动取消或旅行取消、延迟、更换场地的保险,营业中断保险,以及雇主责任险等可能涉及理赔责任。但这些险种占比较小,总体上因疫情增加的赔付支出对保险公司不构成压力。

2.5.5 长期影响:线上为线下赋能优势显现,保险生态机遇开启

在疫情期间,由于客服中心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在金融专网下运营,要求员工集中运营,对座席实到数量要求很高,而疫情带来的人员流动限制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座席的出席与展业,极大概率导致在疫情期间行业整体产能的不足,保险客服的供给侧将面临较大压力,业务线上化转型十分紧迫。

线上化业务可以很好地突破时间地域和人力不足的限制,线上场景化的布局也能够满足用户对于业务便捷性、高效性等的需求,不断创新设计出的场景构建了保险企业新的客户来源。在此次疫情期间,以平安好医生为代表的提供线上问诊服务的医疗服务供给者的访问量突增,由此带来的线上健康管理与互动、线上健康商城都有望成为保险业新的流量来源。

从战略路径来看,当前核心的任务是快速解决如何提升线上保险服务的运营能力,快速弥补因疫情带来传统电销产能恢复仍需时间所带来的问题。因此,核心路径在于与智能BPO厂商合作以及寻求与新兴第三方平台合作导流等布局。同时,保险公司更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将流量留住,如何提升用户黏性,借此深挖用户价值,培养用户线上消费习惯以及对自身品牌的认可度、依赖度。其关键在于保险公司需做到快速精准销售、无缝续保回访甚至自动理赔等服务,积极优化整体服务体验。总结而言,线上业务的关键是流量的导入与留存,其背后的引擎则是科技力量支撑与生态网络的构建。

长期而言,用发展的眼光看,线下的营销渠道通过线上的网络营销等其他方式的赋能也可焕发出线下渠道新的活力。以人机协同的方式运营客户服务为例,该项流程的优化能够协助人工解决营销阶段工作效率低、成单率低等问题,同时通过不同方式进行客户意向筛选,将人工集中在高度意向客户的营销及服务中去。就实践数据来看,以车险续保业务为例,整体人均成单率有望提升5倍,呼出效率提升约10倍,运营成本下降约75%。当前,虽然该项应用整体市场的渗透率仍偏低,却是未来值得业界重点关注的应用方向。

2.6 疫情对整体金融运行体系的影响

2.6.1 警惕金融系统对实体波动的放大

在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运行的影响分析中,比较普遍的方法是进行历史案例的比较,比如类比2003年“非典”,通常定性的判断是疫情冲击通常是短期的,不会改变经济的中长期趋势。但也有专家对本次疫情的特殊性和风险传递进行了分析,如清华五道口博士、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青年论坛会员朱晓明指出,从经济结构、经济发展阶段、疫情扩散范围、政策防控力度和政策对冲空间等方面来看,本次疫情对经济的短期冲击将远大于2003年“非典”,疫情过去后经济的恢复力度可能也将弱于以往。

由于情绪和预期因素的影响,金融市场波动通常会顺周期放大和强化实体波动。疫情期间,金融市场避险情绪上升,抛售风险资产。市场下跌较快时,投资者因恐慌而赎回或平仓将进一步放大下跌压力,形成流动性风险;由于资金追求流动性、安全性和确定性,信用利差上升,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和偿债压力上升,流动性风险有进一步转化为信用风险的可能;此外,当疫情在国际范围蔓延时,还要防范资本外流、汇率大幅波动的影响。

目前,我国实体经济已受到国内生产和需求的冲击,加之疫情对海外的影响还将传导到国内,使得国内经济的判断更趋复杂化。因此,需警惕金融渠道进一步放大实体波动。疫情信息通过情绪和预期在金融市场上放大,资金短期内急速剧烈的重新配置,造成金融市场大幅波动,比如近期美股和美债均触发了历史罕见的熔断。资金的拥挤和羊群效应,还可能加剧疫情中的结构脆弱点。比如资金迅速撤离疫情受损的行业板块和企业,信用利差上升,还会造成相关行业企业融资难度上升,现金流压力加大,如果疫情持续时间超预期,现金流风险甚至有转化为信用风险的可能。股市、利率、汇率等资产价格的大幅波动,还会对宏观调控形成一定的制约,甚至削弱政策调控的效果。

2.6.2 目前我国金融体系运行总体平稳

27日,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说,2019年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3.22%,比2018年下降近1个百分点。疫情对小微企业特别是住宿、旅游、餐饮等小微企业造成了一定影响,预判不良率会有所上升,但从整个金融体系运行情况来看,小微企业的不良占比较小。银行的拨备覆盖率达到180%以上,有充足的资源来应对不良的上升。从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回旋余地来看,影响很快就会过去,不会对整个金融造成大的影响。

322日,央行副行长陈雨露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人民银行采取公开市场操作和定向降准,及时设立3000亿元的专项再贷款和增加5000亿元的再贷款再贴现额度,还会同银保监会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民营小微企业贷款给予展期和续贷的政策等。“上述组合拳正在产生显著成效,我国金融体系的运行总体平稳,金融市场预期稳定,货币信贷平稳较快增长,国民经济经受住了疫情冲击,也为全球经济金融的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陈雨露表示。

目前,我国疫情防控的形势总体平稳,实体经济活动逐步改善,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化。金融系统将按照既有的政策框架和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准确把握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的阶段性变化,因时因势调整政策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央行将根据中国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实际,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应对复杂形势带来的挑战。

2.6.3 研究提出积极应对的一揽子宏观政策措施

中共中央政治局327日召开会议,分析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运行形势,研究部署进一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和实施力度。要抓紧研究提出积极应对的一揽子宏观政策措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要落实好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和使用,加紧做好重点项目前期准备和建设工作。要充分发挥再贷款再贴现、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金融政策的牵引带动作用,疏通传导机制,缓解融资难融资贵,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实体经济发展提供精准金融服务。对地方和企业反映的难点堵点问题,要抓紧梳理分析,及时加以解决,推动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达产。

三、保险业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保障作用

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造成的严重危害,保险业作为社会保障的“稳定器”,在对抗疫情的过程中应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在监管机构的大力倡导下,本着保险行业的重要使命,各类保险机构都密切关注此次疫情,积极展开各类捐助活动,同时提升服务等级,全力应对各种可能性。鉴于此,我基金会就保险业应对本次疫情所采取的各方面行动,面向全国近百家家保险机构展开了系统全面的在线调研。其中,调查对象包括保险集团公司11家,寿险公司55家,财险公司25家,保险经纪公司5家,合计96家保险机构。调查内容涵盖产品责任扩展、理赔绿色通道、员工专属保险、行业爱心捐赠等方面。

3.1 监管部门进行疫情防控工作重要部署

3.1.1 银保监会发布通知做重要部署

为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力配合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2020126日,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加强银行业保险业金融服务配合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银行保险机构全力协助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并从落实疫情防控要求、保障金融服务顺畅、开辟金融服务绿色通道、强化疫情防控金融支持、做好受困企业金融服务五方面进行了部署。

通知提出落实疫情防控要求,各银行保险机构要全力协助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坚决落实各项工作要求。加大员工疫情排查力度,做好员工防疫安排。定期对柜台、自助服务机具等设施进行清洁消毒,强化营业网点、办公场所的卫生防疫管理。适当调整工作计划和考核要求,减少人员聚集和客户集中拜访。

在保障金融服务顺畅方面,各银行保险机构要根据疫情防控工作需要,合理安排营业网点及时间,保障基本金融服务和关键基础设施稳定运行。对受疫情影响临时停业或调整营业时间的网点,要主动做好解释说明,提供替代解决方案。鼓励积极运用技术手段,在全国范围特别是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加强线上业务服务,提升服务便捷性和可得性。

通知要求开辟金融服务绿色通道。各银行保险机构要进一步加大对疫区的支持,减免手续费,简化业务流程,开辟快速通道。要充分发挥银行信贷、保险保障、融资担保等多方合力,加强对社会民生重点领域金融支持。对受疫情影响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人群,要在信贷政策上予以适当倾斜,灵活调整住房按揭、信用卡等个人信贷还款安排,合理延后还款期限。对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出险理赔客户要优先处理,适当扩展责任范围,应赔尽赔。

通知还强调,强化疫情防控金融支持。各银行保险机构要主动加强与有关医院、医疗科研单位及企业的服务对接,积极满足卫生防疫、医药产品制造及采购、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科研攻关等方面的合理融资需求。要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原则,切实提高业务办理效率,提供优质高效的疫情防控综合金融服务。鼓励向疫情防控一线的相关单位和工作者提供更加优惠的金融服务。不得借疫情渲染炒作金融产品。

在做好受困企业金融服务方面,通知要求各银行保险机构要通过调整区域融资政策、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绩效考核办法等措施,提升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的金融供给能力。对于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行业,以及有发展前景但暂时受困的企业,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鼓励通过适当下调贷款利率、完善续贷政策安排、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等方式,支持相关企业战胜疫情灾害影响。

3.1.2 银保监会人身险部发布通知对人身险服务有关工作进一步要求

中国银保监会人身险部23日发布通知,要求各人身保险公司适当扩展保险责任,发挥保险保障功能,强化销售管理,严禁借疫情渲染炒作保险产品等。

《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人身保险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人身保险公司优化现有产品理赔标准,适当扩展保险责任。支持各人身保险公司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在疾病险、医疗险等产品中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客户取消等待期(观察期)、免赔额、定点医院等限制;支持将意外险、疾病险等产品的保险责任范围扩展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等。

对于个人保险产品扩展责任的,各人身保险公司应当在官网公告责任扩展相关事宜,且不得因责任扩展上浮费率,也不得对公告前后购买该产品的客户实行差异化的理赔标准;采用团体保险产品扩展责任的,应当采用批单、批注等方式对责任扩展情况予以说明。

通知要求各人身保险公司强化销售行为管控,严禁借疫情渲染炒作保险产品,严禁利用疫情诱导客户退旧买新,严禁开发设计缺乏定价基础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专属产品,严禁将保险产品扩展责任宣传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专属产品。

同时,各人身保险公司应开通理赔绿色通道,对受疫情影响出险的客户优先处理,最大限度简化理赔流程,提高理赔效率,鼓励采用互联网、手机APP等线上服务以及预付保险金等方式,切实做到应赔尽赔、能赔快赔,为出险客户提供及时的资金支持。

此外,通知还要求各人身保险公司丰富产品供给,加大一线人员保障力度;加强疫情防控,维护稳健经营;做好信息报送,保持联络畅通。

3.1.3 银保监会财险部发布通知对车险服务有关工作进一步要求

根据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加强银行业保险业金融服务配合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为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车险服务工作,210日,银保监会财险部向各财产保险公司、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银行保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下发《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车险服务有关工作的通知》。

通知共提出五点建议:

第一,各财产保险公司要及时做好疫情防控期间车险续保提醒工作,完善线上续保技术支持,优化简化续保流程,加大电子保单推广力度。续保时商车险无赔款优待系数不因受疫情影响导致未按时续保而上浮。

第二,在疫情防控期间,对运输防疫物资和重要生活物资的相关物流企业车辆,在企业提供了政府部门开具相关证明的情况下,各财产保险公司在承保时可暂不执行各地区车险“见费出单”有关要求,协商适当延期收取车险保费,以缓解物流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对于因受疫情影响较大而暂时无法及时缴纳车险保费的,各财产保险公司可参照上述原则办理承保手续,协商适当延期缴纳保费。

第三,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应倡导财险业全力配合湖北省机动车停驶政策,在疫情防控期内,可考虑将2020123日以后湖北地区各财产保险机构有效的交强险和商车险保单的保障期限暂时自动延长一个月或适当时间,同时制订好有关操作细则。中国银行保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应为做好该项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第四,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应组织财险业加强调查分析,针对受疫情影响较大地区的出租车等行业,研究探索适当延长相关保单的保险期限等政策,支持相关行业应对疫情挑战。

第五,各财产保险公司在疫情防控期间要优化承保理赔服务流程,加大线上服务力度,减少人员流动聚集,不断提升车险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3.2 保险产品责任扩展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保险行业快速响应,充分发挥保险机构专业性,在确保经营稳定的同时,多措并举抗击疫情。除了捐款、捐赠物资以外,更立足保险业务本身,安抚客户,稳定经济,充分发挥稳定器的作用。

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便是通过保险产品责任扩展,履行偿付职能,为国家的公共支出分担一部分压力。虽然本次新冠肺炎诊疗费由国家买单,但商业保险的作用仍不能忽视。确诊前由个人承担的费用,以及康复后是否存在后遗症和后遗症所需要的医救费用,还需要商业健康保险进行保障。多数险企积极响应监管号召,扩充已有产品的保障范围,将新冠肺炎纳入保障范围,在第一时间为客户提供保险保障。

同时,针对新冠肺炎取消等待期、免赔额等限制,最大限度地为感染者提供最全面的保险保障。特别针对湖北地区的特殊情况,由行业协会牵头,各家保险公司对湖北地区的车险保障将自动延期一个月,以实际行动支持抗疫的同时,践行了保险普惠的理念。海南省也推出了全国首个复工复产企业疫情防控综合保险,主要承保复工、复产企业因场所内出现法定传染病(包括新型冠状病毒)导致企业因场所隔离、关闭、营业中断等因素,造成的产品损失、员工工资支出及隔离费用。

本次调研,我们从产品类别、产品款数、扩展责任、赔付标准、扩展期限几个方面进行了统计(详细统计信息请见附表1)。截至218日,全国有60家保险公司600余款保险产品拓展了责任范围,将新冠肺炎纳入保障范围。

从产品类别来看,以重疾险和意外险为主,同时也包含医疗险、寿险、责任险等。从产品款数来看,重疾险占比最大,其次为意外险等。从扩展责任来看,意外险主要增加了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导致的意外身故、伤残保险金;重疾险则由因新冠肺炎引起其他症状达到合同约定的某种程度或者身故给付保险金,扩展至被保险人首次经医院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后,保险公司便给付一定额度的保险金;医疗险方面,由于新冠肺炎原本就属赔付范围,此次责任扩展体现在取消了等待期限制、取消免赔额限制、取消理赔医院限制、取消给付比例限制以及服务的升级等方面。

从赔付标准来看,意外险方面,部分公司赔付限额为20万元,极个别的将限额提至30万元;部分公司按照基础保额进行赔付。重疾险方面,部分公司在原保险责任不变前提下额外给付基本保险金的30%;部分险企划分了普通型、重型及危重型等,以不同标准给付保险金;个别险企还将给予确诊患者“重症慰问保险金”。

从产品责任扩展期限来看,时间各有不同,大多数时间范围截至2020430日及前后一到两个月时间内,少数险企此次产品责任扩展时间期限为一年左右,个别险企此次扩展责任的产品对时效暂未设限或无期限。

3.3 开启理赔绿色通道

疫情爆发之后,保险行业迅速响应,多家保险公司纷纷发布应对方案,在理赔、赠险、驰援、服务扩展等多个方面,快速响应政府号召,为疫情的应对做出了积极贡献。多家保险公司开通理赔绿色通道,24小时受理理赔报案,并简化理赔手续,缩短理赔时间。此外,还充分发挥保险科技的作用,大力推进“闪赔”、“秒赔”,让患者得到更快捷、便利的理赔服务。

根据本次调研统计,截至35日,全国有93家保险企业开通了绿色理赔通道(详细统计信息请见附表2)。

疫情爆发阶段,恰逢寿险行业开门红以及春节长假。各大险企围绕这两个特殊的节点,提前进行了布局,将销售渠道和服务渠道向线上迁移,降低因疫情影响导致的承保、理赔影响。具体来看,疫情期间,各家保险机构均开通了新冠疫情专属的7*24小时的线上客服和理赔通道,提供客服热线、官微、官网等多渠道的7*24小时报案受理及理赔咨询服务,全天候响应客户的报案理赔服务;还提供互联网在线免费问诊、答疑服务,取消各种限制,理赔查勘人员及作业人员24小时待命,启动理赔绿色通道快速处理,为出险客户提供最大帮助。

针对新冠肺炎赔案,45% 的寿险公司取消定点医院要求,24% 的寿险公司取消药物使用限制,11% 的寿险公司取消诊疗项目限制,16% 的寿险公司取消免赔额,另有 19% 的寿险公司取消等待期,积极响应国家、行业监管的相关要求,与客户一道,全力支持抗击疫情(详细统计信息请见附表3)。

据统计,截至410日,保险行业抗疫专属理赔累计176739件,累计赔付金额3.47亿元。其中,人身险公司2.24亿元,财产险公司1.23亿元。

3.4 员工关爱专属保险

销售人员为保险行业的一线人员,面临更大的病毒感染风险。为关爱员工,帮助其坚定抗疫信心、提高风险抗疫能力,很多保险公司为销售人员乃至全体员工提供了专属的抗疫风险保障。

从保障内容来看,主要包含员工感染新冠病毒或因病身故的风险。保障金额根据保障内容不同,从5万元至100万元不等(详细统计信息请见附表4)。比如天安财险,为全体员工提供了5个月的新型冠状病毒保险保障,为不幸确诊的员工给予关爱金10万元,为不幸身故员工追加慰问金30万元。

3.5 捐款捐物捐赠保险

针对广大的医护工作者、志愿者、记者、武警官兵等一线工作者,保险行业也提供了总保额超万亿的赠险,如“医务人员感染法定传染病责任保险”,为抗击疫情的工作人员提供了坚实的后盾(详细统计信息请见附表5)。

在全国性的抗击疫情战中,保险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坚守为民保障初心,净化商业行为,为客户提供更有力度、更具温度的保障与关怀,同时也提升了保险行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进一步树立了行业积极正面的形象,增强行业的长期竞争力。

根据统计,截至2020410日,保险业为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累计捐款捐物总额达3.76亿元,累计捐赠保险总计保额11.58万亿元。

物资捐助方面,例如中国太平捐助了1000万元现金,5万只N95、医用口罩,2000套防护服;泰康保险捐赠5200万元(包括向雷神山医院以及湖北其他地市捐赠紧急医用物资),并设立1亿元“公共卫生和流行病防治基金”,“爱心保”保险计划的所有承保盈余将捐入该基金,用于资助基础卫生基础体系建设和流行病防治体系建设;合众人寿通过中合慈善基金会向湖北省提供价值3000万的支持与物资捐助等等。

保险捐赠方面,例如中国人寿向武汉市18万名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本地医护人员和外地支援医护人员捐赠保险保障,每人保障额度为50万元,风险保障总额度900亿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驰援武警官兵等奋战在一线的抗疫情人员,由中国人寿财险承担保险责任,为武警官兵等每人提供了最高额度为100万元的专属保险保障;中国太保向奋战在一线的50万医护人员(含外地支援湖北地区)提供保障,总保额逾千亿元;向奋战在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项目的近6000名管理及施工人员提供保障,总保额数十亿元等等。

不少保险公司还派遣医疗队赶赴疫区。例如阳光保险旗下阳光融和医院选拔胸肺中心具有重症监护护理丰富经验的医护人员加入山东支援湖北疫情医疗队,这也是首家由保险业投资建设的大型综合医院派专业医护人员驰援湖北疫区;泰康集团紧急调动医护人员及医疗物资,将筹开中的泰康同济(武汉)医院提前投入运营,开设床位800张,接收由指挥部统一安排的确诊患者,缓解武汉“一床难求”的困境,同时泰康旗下的南京泰康仙林鼓楼医院立刻组建了医疗队伍奔赴武汉支援。

保险业的在线医疗服务优势也在抗疫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发挥。例如,中国人寿联手妙手医生,推出24小时在线免费发热门诊咨询服务,并提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地图、最新资讯和专家观点等实时动态;平安好医生APP开通抗疫义诊,免费为市民提供新型肺炎咨询、疫情防护指导服务。汇丰人寿特别联合“好大夫在线”问诊平台,提供7*24小时免费在线问诊。

受疫情影响,社会焦虑情绪也在放大,为此一些保险公司还开展了专业的心理援助活动。例如横琴人寿组织企业内部有心理学工作和紧急事件处理经验的员工为客户和员工及家庭送关怀,重点针对武汉及湖北地区客户和员工进行一对一辅导,帮助客户和员工做好情绪控制、稳定心理状态,从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听取倾诉和需求,并依此开展员工援助;众安互联网医院发起抗击疫情免费心理援助公益活动,联合壹点灵心理服务平台,由15000多名专业心理咨询师在线提供一对一公益咨询服务。

3.6 保险资金驰援经济建设

保险资金作为我国长期资金的重要力量,其长期性、稳定性的优势及其融资功能在支持实体经济方面具有重大作用。但其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原则,以及稳健审慎的投资理念,使其作用的发挥往往体现在经济运行的长期过程中。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过程中,保险资金的作用有限。但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各大保险机构仍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和银保监会部署安排,发挥保险资金运用优势,通过加大加快对疫情重点地区生产建设资金的投放力度和速度,支持相关地区恢复生产建设、保障社会稳定,为国家打赢疫情防控战贡献力量。

例如,人保资产通过担任“湖北科投贷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项目”的财务顾问,于20201月向融资主体湖北省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放资金30亿元。湖北科投作为承担国务院首批国家高新区武汉光谷基础设施建设、国有资产运营管理的重点企业,是武汉光谷的“产业培育者”和“城市服务商”,此次人保资产投放资金将主要用于湖北科投补充生产建设流动资金和归还金融机构借款,部分资金还用于支付武汉光谷地区建设项目的农民工工资,对湖北科投恢复日常生产经营、稳定融资环境、保障国家高新区相关基础设施及工程项目建设开工具有重要作用,对维护疫情重点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和民生福祉具有较大意义。

太平资产有限公司积极发挥保险资金的作用,支持企业恢复工作和生产。在抗疫期间,成功向湖北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续借武汉信用风险管理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的债务,减轻企业偿债压力,为维护武汉非常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提供青海西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信托计划的部分延期,以缓解近期疫情造成的财务压力。通过债券投资,支持防疫和控制7000万元。

人保财险重庆市分公司投放保险资金直接支农支小,借助农险保单增信,全力破解生猪养殖企业和养殖大户融资难、融资慢等问题。在疫情防控阻击战的特殊时期,简化融资流程和资料,申请人通过手机操作就可以完成融资申请和签约,重庆人保小贷当天就可以投放资金。此举充分发挥了保险的金融功能,助力生猪产业恢复生产。

各家保险公司所做的抗疫特殊举措,体现出保险业已将公益活动融入整个社会正向发展的产业体系中。基于保险产品特殊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以公益的形式发挥保险在抗疫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将在保险发展的产业体系中积累更大的价值。

四、更好发挥保险业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保障作用

4.1 保险保障作用仍未充分发挥

众所周知,我国保险业发展形势良好,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但在面临巨灾时,尽管保险业积极履行职责,主动快速理赔,总赔款在灾害损失中占比却并不高,保险的经济补偿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在本次疫情中,纵观全行业,各家机构采取的主要应对措施包括捐款、捐赠医疗物资、赠险、扩大保险责任范围、升级理赔服务、提供远程诊疗等健康管理服务、驰援资本市场等方面。通过这些应对措施,彰显保险业的社会价值。但综合来看,新冠肺炎专属赔付金额低于保险公司的捐款金额。某种程度而言,保险的作用是“赔”出来的,即保险保障作用如何更多是看其赔付了多少保险金。从目前来看,保险业所发挥的作用仍然十分有限。

4.2 风险覆盖率亟待提高

在特殊时期,政府、企业、家庭、个人等风险保障需求都较为突出,但是保险业对一部分风险仍未覆盖或渗透率低,保障水平和能力亟待提高。

对政府而言,以往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事前、事中、事后处理等,耗费了政府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若商业保险主动参与和服务社会治理,则可以有效放大政府财政支出的杠杆效应,缓解政府在疫情救助中的压力,降低风险和损失。

例如,可通过安排“农房保险”、“自然灾害公共责任保险”、“政府扶贫救助保险”、“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共责任保险”等相关保险,转移可能产生的政府“预算外开支”,缓解财政压力,平滑财政预算。

据国家应急管理部网站,此次山东省应急厅联合商业保险公司,已启动灾害民生综合保险政府应急救助补偿金的特别约定条款,为疫情处置工作中身故或致残的一线疾控工作人员和感染疫情致残、身故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提供应急救助补偿金保障。根据山东省基本条款的赔偿标准,每人人身救助金限额15万元;抢险救灾、应急救援人员的救助金限额25万元/人。

对于企业而言,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资金实力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弱,而财险中营业中断保险(即利润损失保险)和取消保险,正好能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保险补偿。根据安联最新发布的《安联年度风险指数2020》报告,营业中断风险以30%的得票率成为中国企业在2020年将面临的首要风险。

但国内企业普遍较为关注物质财产损失,对营业中断造成的间接损失的重视程度较低,企业面对自然灾害或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并没有足够的保障措施来维持持续经营。同时,营业中断保险赔偿的前提是企业必须发生物质损失,此次疫情并未造成物质损失,因此并不在赔偿范围内。而且,目前国内保险企业不提供或者很少提供覆盖因传染性疾病导致营业中断的保障,这个现实情况,需要得到更多力量的重视。

对家庭而言,疾病或重大事故突然来临,会影响家庭正常生活和成员的人身安全,因此人身保险,尤其健康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补充,能够解决低收入家庭“因病返贫”,减轻个人医疗费用支出负担等问题。

4.3 进一步完善产品与技术服务体系

可以预见的是,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将引发保险业转向更深层次的高质量发展思考,从而给保险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如前所述,我国营业中断险的渗透和覆盖处于低水平,但结构合理的营业中断保险可以为企业提供所需的关键运营资金,对企业复产复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从全面高质量发展出发,一方面将“各类法定传染病”作为承保风险,将营业中断保险和取消保险作为重点产品加以推广;另一方面,围绕与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风险高度相关的行业和企业作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发和完善产品、技术和服务体系。例如生产性企业,要特别关注营业中断和合同(订单)风险。服务性企业,要特别关注宾馆、餐饮、娱乐、交通、旅行社、零售企业等。

4.4 建立一体化风险保障机制

在重大突发事件的风险管理中,保险业应更主动作为,从事后补偿逐渐转向事前“预警”,真正实现包括风险预防、救援和损失补偿在内的一体化风险保障机制。

例如,可设置“应对突发公共医疗事件的专项准备金”,以专项准备金作为切入点,或可成为保险行业变革的一次契机。专项准备金由社保基金和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或企业年金构成,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即政府扮演监管的角色,可由银保监会派驻专人加入组织架构进行管理,商业保险公司(联盟体)承担实际运营的主要工作,包括针对不同的人群特征,设计保障责任、赔付及对应的医疗服务等保险产品细节,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增补新的疾病种类,由保险公司的投资部门来参与专项准备金的投资运作,并定期公布各类运营数据以及风险报告。

另外,国内保险公司也需要加强对医疗产业的一体化布局来突破医院诊疗数据的获取障碍,并通过建立病前风险筛选、治疗中和治疗后费用管控,降低赔付成本支出,提升控费能力,从而设计出更具备性价比的健康险产品,进一步激发消费者投保需求,提升我国健康险市场的业务占比和渗透率。此次疫情可作为一个变革契机,或将启发更多险企发力构建医疗健康领域“保险+”生态圈。如前文所述,疫情期间,已有一些险企利用自身在医疗健康、医保科技等方面的积累,为政府部门提供基于人口轨迹的新冠疫情跟踪及疫情预测,为普通公众开展线上免费义诊、心理咨询等。

4.5 保险业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从世界范围看,保险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性制度和风险管理基本手段,是社会文明进步、经济健康发展、社会治理机制完善的重要标志。在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过程中,保险也可以发挥重要的风险管理和经济补偿作用。

美国保险业在1999-2002年间,共支付水灾、财产险和意外险赔款超过1万亿美元,为稳定社会和恢复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911”事件后,保险业共赔偿损失420亿美元,远远超过了美国政府拨付的200亿美元,大大减轻了政府的压力。

相较国际发达保险市场,我国保险市场在深度和密度上尚存在较大差距。从公开数据来看,2018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及地区保险密度均超过了2900美元/人,而中国的保险密度仅为为406 美元/人;中国的保险深度为4.22%,落后于美国(7.14%)、英国(10.61%)和日本(8.66%)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可见,我国保险业仍处于发展阶段。其中原因既有保险普及教育不足、保险意识薄弱等因素,也有保险业自身因素。尤其多年来,保险行业中“一险独大”局面未明显改变,其他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的保险业务发展程度还不够,例如取消类责任保险、营业中断险、雇主责任险、货物运输险、企业财产保险等,且这些业务在财险行业中占比很小。

但也正因为差距的存在,当前仍具备较大的发展空间。以营业中断险为例,在英、美等保险业发达国家正因疫情造成的营业损失保险公司该不该赔而引发巨大争议的同时,我国的保险公司则正在积极开发并推出该类保险,并预期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扩展业务覆盖范围。由此可见,一些在成熟市场正遭遇发展瓶颈的领域,对我国而言却正是新的发展契机。而随着我国保险业逐步走向成熟,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过程中,也将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附表1:保险公司产品责任扩展统计表

附表2:保险公司绿色通道统计表
附表3:疫情相关理赔案例统计表
附表4:个险营销员专属保险统计表
附表5:保险公司抗疫捐赠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