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组织从业者社会和经济保障现状2019调查报告
时间:2020-01-15 10:58:25 来源: 本站

内容摘要

我国社会组织数量不断增加,整个行业呈现不断扩大发展的蓬勃态势,全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数量增长迅速。据民政部数据,截至20198月,全国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已达83.7万个,比2016年三季度末的67.5万个增长近25%,中国社会组织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已超过800万人。社会组织与社会组织从业者的数量不断增加,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和建设的重要力量。

本次调研的主要目标,一是全面丰富对社会组织从业者的社会和经济保障状况的评估指标,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保障现状、家庭经济状况的主观评价、工作状况、幸福和身心健康状况、金融素养状况等;二是探索发现我国社会组织从业者在一些重要的保障指标方面的变化状况及趋势;三是从报告基本情况,拓展到更多专业研究,推动学术界对于社会组织从业者各维度的更多关注和研究。

我们期望本报告及一系列研究成果的推出,可以进一步提升社会各界对于社会组织从业者保障状况、财务安全状况、工作状况、身心健康状况等各维度的重视和更多行动。


一、调查背景与目标

1.1 调查背景

1.1.1 中国社会组织迅速发展

1.1.1.1 社会组织概念及类型

在我国法律法规体系中,社会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三种类型。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的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又称“社会服务组织”)是指“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举办的或由上述组织与个人共同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基金会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按照有关规定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

国际上一般将属于非营利领域的组织统称为非营利组织。我国社会组织既具有非营利组织的一般特性,也有区别于如互益性组织等组织的特点。特别是在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社会组织这一社会角色,无论是历史变迁还是现实发展都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


1.1.1.2 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历程概要

我国社会组织产生于清末民初,历经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社会组织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于195010月颁布了《中央政务院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我国社会组织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中国社会组织在改革开放以后的30多年中经过了“恢复发展”、“曲折发展”、“平稳发展”三个阶段,在中央及各级政府不同阶段的社会发展理念及其政策的作用下,社会组织逐渐凸显自己的社会价值并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一步步增加着自身影响。改革步伐越来越大的中国,社会的活力也获得了极大的激发。

19996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为我国公益事业走向社会化发展道路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0438日,国务院颁布《基金会管理条例》,自此,基金会作为一种单独的组织形式从社会团体中分化出来。20061018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重大决定》,正式提出了社会组织概念,这是党和国家首次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对社会组织的概念、功能、管理等方面加以界定,中国社会组织自此具有了正式的“身份”。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于2016316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自201691日起施行,作为我国慈善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明确了慈善活动的范围与定义,规范了慈善组织的资格与行为,回应了社会普遍关注的慈善募捐和慈善捐赠的重大问题,确立了政府监管、社会监督和行业自律三位一体的综合监管体系。


1.1.1.3 社会组织的近期发展

如今,中国社会对公益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人民群众在充分享受物质文明成功的同时,日益凸显对多样化公共服务的需求,政府受其特殊性质和有限能力的制约,不可能充分地满足这些需求,因此社会中潜藏着巨大的创造力和供给力。

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公益事业可以弥补政府供给的单一性和短缺性,满足社会的多元化公益需求。激发的社会活力使公益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公益事业之中。虽然各主体选择的公益方式不同,但其结果无疑都推动了中国公益事业的进步,增加了公益资源的供给;更有无数普通的老百姓,他们或成立各种组织倡导环保、慈善、精神文化等公共事业,或以一己之力募捐善款,为公益的点滴汇流成海做出自己的贡献。在这种公益浪潮的推动下,公益组织获得了全方位和多角度领域的拓展。传统的灾害救助、儿童福利、环保诉讼等问题依然得到组织的强烈关注,而组织的功能也在行动中得到了拓展和延伸。

社会组织作为与政府公共组织和市场企业组织鼎足而立的第三部门,是市场体制和国家体制之外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具有通过“以志愿求公益”来弥补政府缺陷和市场不足的一般功能,这已经为国内外非营利组织发展史证明。除此之外,走入全面深化改革新阶段的中国社会组织,还要承担特殊的时代使命,他们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角色,是国家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新增长点,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合作者,是通往社会和谐秩序的重要通道,是社会慈善道德文化的引领者。


1.1.1.4 社会组织从业者的相关研究

社会组织从业者在社会组织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所提及的社会组织从业者是指除实习生和志愿者之外的,在以提供社会服务和开展公益慈善类活动为主社会组织里的专职员工。

社会工作领域关于社会工作者的研究文献颇多,但是专题关注社会组织行业从业者的研究其实很少,且多为对公益从业者基本情况描述,如从业数量及从业比例、从业人员工素质、从业时间等现状描述,为数不多的涉及从业者的研究多从管理学的人力资源角度描述和分析了从业者的专业化建设,主要有职业认同、职业倦怠、政治参与等内容。关注社会组织从业者的保障的相关研究非常少。


1.2 调研概述

1.2.1 调查目的

本次调研,我们希望通过对全职公益从业者全方位的保障状况的调查与分析,进一步了解我国公益从业者经济与社会保障现状及其变化,为公益从业者保障状况的改善者、公益行业研究者、公益行业发展的支持者、公益机构管理者及公益从业人员提供参考。依据调查活动本身,以及对调查结果的发布与传播,倡导保障理念,提升公益从业者、公益机构负责人、公众对公益从业者保障的意义与必要性的认识,助力公益从业者保障的可持续发展。


1.2.2 调查对象

本次调研只面向正式注册的社会组织全职工作人员。调研共覆盖省市32个(不包含香港和台湾地区)。

1 调查对象省市分布




按照我国的七大行政区划,可以看出本次调查对象的区域分布,其中华东地区最多,东北地区最少,其他地区比较均衡。一方面这跟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程度关系相关性较强,同时也可以看出本次调查对象的地区均衡性较好。
2 调查对象地区分布

地区

问卷数量

频次

累计

华北地区

135

12.55

12.55

华南地区

145

13.48

26.02

东北地区

66

6.13

32.16

华东地区

311

28.90

61.06

华中地区

129

11.99

73.05

西南地区

155

14.41

87.45

西北地区

135

12.55

100.00

小计

1,076

100.00

鉴于1076个样本里,有22个样本来自于未注册团队,故该22个样本将在后续分析中剔除,因此我们本次调查有效样本为1054个。


1.2.3 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所在地区、受教育情况、婚姻和家庭状况、全职从事公益事业的时间、从业理由等;第二部分,社会和经济保障现状,这个部分包括三个维度的多元内容,首先是客观经济状况,包括收入、支出、负债、投资、商业保险等多维度财务安全状况。其次是对家庭经济状况的主观评价;第三部分,工作状况,主要包括工作机构类型、规模大小、工作满意度、升值和加薪空间和可能性;第四部分,身心健康状况,包括自己和父母的身体健康状况、意外和疾病等风险发生及支出金额、公益从业者心理压力状况及其来源等方面;第五部分,金融素养状况。金融素养是指做出合理金融决策和最终实现个人金融福利的意识、知识、技术态度和行为的有机结合。社会组织从业者的金融素养不仅对自身及其家庭的社会和经济保障状况有重要影响,也对所开展的社会服务具有积极作用。


1.2.4 调研方法与时间安排

本次调查自20191008日启动,20191108日结束,主要形式为在线填写,调查对象抽样框为调研组在全国31个省市里每个省市选择3个城市(其中1个省会城市,2个其他城市),每个省市邀请当地一家枢纽型公益组织提供目标调研机构数量2倍的公益机构名单(要求:正式注册,有1位以上全职员工,可以联系上),加上益宝在该地服务过的部分机构名单,组成一个调研对象的机构总抽样框,由调研人员从中进行随机抽样,最后确定所要调查的机构名单。然后调研人员一对一联系调查机构,邀请机构随机邀请1~4位全职员工填写,建议填写对象涵盖机构的高、中、一线员工。

二、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2.1 个人情况

2.1.1 性别

1054位调查对象中,男性354人,女性700人,男女比例分别为 33.59%66.41%男性占比相对较低。


1 性别分布



2.1.2 年龄

本次调查受访者中,18-24岁有140人,占13.28%25-30岁年龄段人数有293人,达到27.80%31-35岁年龄段人数有205人,占19.45%36~45岁年龄段人数有262人,占24.86%46岁以上的有154人,占14.61%全职公益从业者年龄大多数处于25-45岁之间

3 调查对象年龄分布

年龄段

人数

占比

累积比例

18~24

140

13.28

13.28

25~30

293

27.80

41.08

31~35

205

19.45

60.53

36~45

262

24.86

85.39

46岁及以上

154

14.61

100.00

Total

1,054

100.00


2.1.3 受教育程度

本次调查受访者中,73.88%受教育水平集中在大学和大专阶段


2 受教育水平

国家统计局 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在业人口中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凭占比 10.1%。由此可见,从事公益行业的人群受教育程度远高于平均水平,专科以上学历的人员是公益从业者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


2.1.4 户口类型

调查对象中,城镇户口占62.08%,农村户口占37.92%,可以看出,城镇户口将近农村户口的2倍。


3 户口类型


2.2 家庭状况

2.2.1 婚姻状况

调查对象中,未婚的占32.73%;已婚的占60.72%;离异的占3.51%;其他占3.04%已婚人士占据半数以上,是公益行业的主力军。


图4 婚姻状况


2.2.2 家人数量

在受访的1054名全职公益从业者中共同生活六个月以上的家人有3人的占27.99%,即全职公益从业者处于核心家庭模式的公益从业者占比最高。另有24.29% 的受访者与4位家庭成员共同生活,5人以上家庭成员生活的占21.25%2人生活的受访者占16.13%1人生活的占10.34%


图5 家庭人口数量


2.2.3 子女数量

本次调查发现,没有孩子的家庭占42.13%;有孩子的占57.87%,其中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占37.95%,有两个孩子的家庭占17.74%,有三个及以上孩子的家庭占2.18%


图6
 子女数量


三、社会和经济保障现状

保障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为全面呈现我国社会组织从业者的保障状况,本部分从客观和主观经济状况两大方面来展示。

客观经济状况利用公益从业者保障指标体系,涵盖收入(个人/家庭)、收入稳定性状况、现金资产(存款)状况、房产资产情况、金融投资情况、支出状况、负债状况、商业保险情况、从政府获得福利保障情况9个指标。

主观家庭经济状况的自我评价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对家庭经济状况的总体评价,包括自认为经济状况好坏程度、跟过去一年相比的变化、是否因为受限于家庭经济状况难以得到想要的东西以及存款资金可以使用多久。二是家庭困难的发生情况,包括是否发生过没有足够的钱购买需要的食物、支付基本生活费用、支付房租/房贷、支付医疗费用。


3.1 客观经济状况

3.1.1 个人/家庭去年收入金额

调查数据显示,65.46%的被访者个人去年总收入在5万元及以下(其中4.17%的受访者表示去年收入为0);其次是5万元以上至10万元,占比27.51%10万元以上的占比很少,仅有3.23%的受访者去年的总收入是10万元以上至15万元,而15万元以上至20万元和20万元以上的比例为2.37%1.42%。由此可见,月收入在4000元及以下占比几近2/3,低于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49575元)。

从家庭收入状况来看,家庭收入在10万及以下占比为55.95%10万以上占比超过44%,可见要好于公益从业者的个人收入分布。我们可以推测公益从业者的伴侣收入对于提升家庭整体收入具有积极作用但非常值得关注的是,有1/5的公益从业者家庭(20.54%)年收入仅为5万及以下,相当于家庭月收入仅为4000元,这样的收入水平明显较低。

4 个人/家庭去年收入金额

去年收入金额

个人

家庭

0~5

65.46%

20.02%

5.1~10

27.51%

35.48%

10.1~15

3.23%

16.70%

15.1~20

2.37%

16.60%

20万以上

1.42%

11.20%

样本量

1,054

1054


3.1.2 自评收入稳定性

在收入是否稳定的调查中,8.63%的受访者表示他或他的家庭收入“非常稳定”,44.78%的受访者表示收入“比较稳定”,表示收入稳定“一般”的占比31.21%,三者相加所占比例为84.62%,可以看出,大多数受访者的收入是比较稳定的。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超过15%的受访者表示收入“比较不稳定”和“非常不稳定”。


图7 收入稳定性

3.1.3 个人/家庭拥有现金资产(存款)

从被访者拥有的现金资产图可以看出,占比最多的是“2万及以下”,达到39.28%;其次是现金资产在“2万以上-5万”,占比21.06%;现金资产在“10万元以上”共占比24.76%,其中50万以上的比例达到了6.55%

据央行统计数据,2018年全国人均存款约为5.17万元,平均家庭存款约16.8万元。对比可以看出,公益从业者的现金资产(含存款)金额较低,超过75%的公益从业者家庭存款额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图8 个人/家庭拥有现金资产金额


3.1.4 房产资本

在是否拥有居住房产的调查中,62.55%的受访者目前拥有一个或者多个居住房产的产权。这一方面跟已婚人士占据半数以上有关,也跟调查范围涵盖很大一部分中小城市有关,一般而言,在中小城市拥有自有房产的比例要远高于大城市。


图9
 房产拥有情况

在对拥有居住房产产权的受访者房产净值的调查中,可以看出房产净值在100万及以下占比79%(包括无房产的37%)。


图10 拥有房产净值金额


3.1.5 金融资产情况

3.1.5.1 是否有进行投资

在是否有金融资产产品投资(存款除外)的调查中,23.05%的受访者目前投资了金融资产产品,而其余76.95%的受访者目前没有投资。可见超过3/4的公益从业者家庭没有任何金融资产投资。


图11 有无投资金融资产


3.1.5.2 投资类型

据进一步调查,投资了金融资产产品的受访者中有68.55%目前正在投资理财产品,占比最大;其次是基金和股票,分别占比46.37%41.94%。这可能与近几年移动端理财产品的多样性和便捷性有关。


图12 投资金融资产类型


3.1.5.3 投资资产金额

在投资金融产品金额的调查中,投资金额为“2万及以下”和“2-5万”的比最大,合计占比9.11%;投资金额在“6-10万”的占比4.55%10万以上合计占比约9.29%


图13 投资金融资产金额


3.1.6 商业保险参保情况

3.1.6.1 是否购买过商业保险

在是否主动购买过商业保险的调查中,44.14%受访者选择了是,55.8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并没有购买过商业保险。过半受访者未购买商业保险。


图14 是否购买过商业保险


3.1.6.2 购买商业保险类型

在购买过商业保险的受访者中,约70%曾经购买过意外保险,约67%曾经购买过重疾保险,约46%曾经购买过医疗保险,约34%曾经购买过人寿保险,购买过养老年金和没有购买过保险的人数较少,分别占比约21%2%。这个比例乘以44.14%的参保率,在社会组织从业者里为自己参保上述保险的比例分别约为31%29%20%15%9%。可以看出,公益从业者的自身商业保险覆盖率仍然很低,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图15 个人/家庭参保商业保险类型


3.1.6.3 购买商业保险花费

在曾经购买过商业保险的受访者中,各类花费相对均衡,大多占比在15~25%之间。可以看出只要确认参保,大多数一年愿意支出1000元以上用于商业保险,愿意花费3000元以上的占比超过50%


图16 个人/家庭购买商业保险金额


3.1.7 个人/家庭支出情况

调查显示,有8.73%的受访者去年的总支出在2万元以下,33.49%的受访者去年总支出在2万以上-5万,33.11%的受访者去年的总支出在6-10万,16.60%的受访者去年的总支出在11-20万之间,支出在20万以上占比8.07%总体来说,去年支出在5万及以下的公益从业者及其家庭占比约近一半(42.22%),支出在10万以下的公益从业者及家庭占比超过3/475.33%)。


图17
 个人/家庭去年总支出金额


3.1.8 负债情况

3.1.8.1 负债金额

受访者个人/家庭负债情况可以看出,38.05%的受访者“没有负债”,意味着拥有负债的受访者占比超过61.95%

拥有小额负债(1~10万)占比超过32.35%,负债在11~50万占比为18.6%,负债超过50万占比11.01%


图18 个人/家庭总负债金额


3.1.8.2 负债类型

调查显示,负债类型为房屋按揭的受访者最多,占比57.58%;其次是信用卡欠费、消费贷款、购车贷款、以商业或经营为目的的贷款以及教育贷款,所占比例分别为:36.91%19.75%18.68%13.63%10.41%;占比最少的是医疗贷款,占比6.28%

值得关注的是,在有欠款的受访者中,10.41%6.28%的公益从业者有消费贷款、教育贷款和医疗贷款,这都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同时,超过1/3的公益从业者有信用卡欠款。当乘以61.71%的欠款人数占比,我们可以发现,在社会组织从业者中,35.67%有房屋按揭贷款,22.87%有信用卡欠款,12.24%有消费贷款,11.57%有购车贷款,6.45%有教育贷款,3.89%有医疗贷款。


图19 个人/家庭负债类型


3.1.8.3 借款对象

在有负债的受访者中,半数以上的借款对象是金融机构,比例为55.87%;借款对象是亲戚朋友的次之,占比为35.84%;另有6.48%的受访者借款对象是网络平台。


图20 借款对象类型


3.1.9 是否从政府获得保障性福利

调查显示,有4.46%的受访者接受过社保之外的其他保障性福利,这里可能包括一些地方省市提供的居民普遍性福利,比如北京市的一老一小、深圳市的居民补充大病保险等。


图21 个人/家庭是否从政府获得保障性福利


3.2 家庭经济状况的主观评价

3.2.1 对未来生活最大担心

调查显示,社会组织从业者对于未来生活最大担心主要集中在医疗、孩子教育和养老这三个方面。其中,担心医疗占比最大,高达72.03%;担心孩子教育次之,占比60.78%;再次是对养老的担心,占比为58.09%。对环境的担忧占比较少,为35.69%


图22 个人/家庭对未来生活最大担心

3.2.2 对当前家庭经济状况的总体评价

受访者中,60.34%认为个人/家庭当前的经济状况“一般”,25.43%认为当前经济状况“不太好”或“很差”,只有14.23%认为“比较好”或者“非常好”。可以看出认为经济状况比较好的社会组织从业者不到1/7,超过1/4认为不太好。


图23 对家庭经济状况的总体评价


3.2.2.1 认为自己/家庭在经济方面只是“勉强过得去”

受访者中认为个人/家庭在经济方面符合(包括“比较符合”和“完全符合”)“勉强过得去”情况的占30.93%;有27.89%认为不符合自己的情况,其中“比较不符合”占19.26%,“完全不符合”占8.63%。有41.17%持中立态度。

结合社会组织从业者对自己家庭经济状况的总体评价,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大概1/41/3的社会组织从业者的家庭经济状况不容乐观,处于只是“勉强过得去”的状态。


图24 认为自己/家庭在经济方面就只是勉强过得去


3.2.2.2 过去一年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

调查者中认为与12个月前相比家庭的经济状况“一样”的人数最多,占39.56%;认为更好(包括“好很多”和“稍微更好”)的受访者占比39.75%,认为更糟(包括“糟了很多”和“糟了一些”)的受访者占比20.68%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略多于1/3的公益从业者家庭经济状况有变好,约40%的公益从业者家庭经济状况没有什么变化,但非常值得关注的是,有五分之一的公益从业者的家庭在过去一年里经济状况变得糟糕。


图25 过去一年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


3.2.2.3 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在问及“受限于个人/家庭的经济状况,我觉得在生活中永远不会得到我想要的东西”时,受访者中认为“比较符合”和“完全符合”的共有111位,占比10.53%;认为“完全不符合”和“比较不符合”的占52.84%。处于中间状况的占比36.9%


图26 是否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3.2.2.4 认为家庭储蓄无法使用很久

认为自己状况符合“我/家庭现在拥有或是即将存储的钱不足够我的家庭用很久”的受访者(完全符合13.09%和比较符合31.31%)占比44.40%,认为不符合的受访者(完全不符合7.12%和比较不符合14.90%)占比22.02%,认为处于中间状况选择“一般”的占1/333.59%)。

可以看出,4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家庭存在“存储的钱不够家庭用很久”的状况,只有1/5的受访者认为不存在这方面的担心。可见,近一半的社会组织从业者对家庭存款的金额及使用期限存在担心。


图27 认为家庭储蓄无法使用很久


3.2.3 家庭经济困难的发生状况

3.2.3.1 没有足够的钱购买需要的食物

64.33%的受访者表示在过去一年中表示“没有足够的钱购买需要的食物的情况从未发生”,19.73%认为“很少发生”,13.19%表示“有时发生”,另外还有29名受访者表示这种情况“经常发生”或者“总是发生”,这种情况占比2.75%

购买需要的食物是日常生活的根本,虽然绝大部分受访者表示从未或很少发生这种情况,但有15.94%的受访者表示“有时发生”和“经常发生”、“总是发生”,可见这部分社会组织从业者面临严峻的基本生活问题。


图28 没有足够的钱购买需要的食物


3.2.3.2 无法支付水费、电费、电话费、暖气费等基本生活费用

67.55%的受访者表示“从未发生”过“没有足够的钱支付水费、电费、电话费、暖气费等基本生活费用”这种情况,选择“很少发生”占比19.83%,选择“有时发生”乃至更高频发生率总占比超过12.61%,意味着32.44%的受访者曾经不同程度的发生过这种情况。


图29 无法支付水费、电费、电话费、暖气费等基本生活费用


3.2.3.3 没有足够的钱支付房租或房贷

“没有足够的钱支付房租或房贷”这一情况在1054名受访者中有58.92%“从未发生”,其它情况所占比例依次为“很少发生”(17.84%)、“有时发生”(17.36%)、“经常发生”(3.98%)、“总是发生”(1.9%)。意味着有40%的社会组织从业者曾经出现过没有足够的钱支付房租或房贷的情况。


图30
 没有足够钱的支付房租或房贷


3.2.3.4 不足以支付自己/家庭成员的医疗、康复和药品的费用

受访者中有51.23%表示“没有足够的钱支付自己/家庭成员的医疗、康复、和药品的费用”这种情况“从未发生”,48.76%的公益从业者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其中“很少发生”占24.00%,“有时发生”占18.88%“经常发生”和“总是发生”分别占4.08%1.80%


图31 不足以支付自己/家庭成员的医疗、康复和药品的费用

从“家庭经济困难的发生”的四类情形来看,这些困难在社会组织从业者身上不同程度的发生,这四类情况都属于基本生活所需,其中两项非常基础(包括食物、水电费),相比而言困难发生率更低;另两项同样必不可少(包括支付房租/房贷和医疗费用支出),有约6%的社会组织从业者“经常”和“总是”遇到。并且这四类基本生活所需,选择“有时发生”的比例并不低,大约在10~19%之间,意味着有约1/7的社会组织从业者会遭遇基本生活困难。

5 不同家庭经济困难发生率对比

家庭困难

从未发生

很少发生

有时发生

经常发生

总是发生

无力购买食物

64.33%

19.73%

13.19%

2.09%

0.66%

无力支付水电费等

67.55%

19.83%

10.15%

1.80%

0.66%

无力支付房租/房贷

58.92%

17.84%

17.36%

3.98%

1.90%

无力支付医疗费用

51.23%

24.00%

18.88%

4.08%

1.80%





四、工作状况

工作状况对社会组织从业者十分重要,也是保障的重要影响因素,包含三部分内容:一是所在社会组织的状况,包括机构类型,机构全职人员数量、去年年度收入及机构为员工提供的保障类型;二是公益从业者的工作状况,包括选择从事公益的缘由和动力、全职从业年限分布情况、工作场所的安全程度;三是公益从业者对工作的满意度及未来发展前景,包括工作满意度、在工作中获得培训和学习情况、对未来五年个人的职务和工资提升可能性的判断。


4.1 所在机构情况

4.1.1 社会组织类型

按照社会组织类型划分,本次调查中所在机构为民非(社会服务组织)的公益从业者最多,占73.53%;其次为社会团体,占16.51%;公益基金会的从业者占8.92%;境外机构驻中国办事处的从业者所占比例较低,约1.04%


图32 所工作社会组织类型


4.1.2 工作组织的去年总收入

调查数据显示去年总收入(包括筹款、购买项目即各类捐赠等)20万及以下的机构占较大比例,为39.22%;其次是21-50万,占17.94%;去年总收入51-100万元的机构占13.29%;去年总收入101-200万的机构占9.57%;去年总收入201-500万的机构占7.99%;去年总收入501-1000万、1001-5000万的机构占10.04%,占比最小的是5000万以上的机构,仅占1.95%


图33 所工作组织的去年总收入

可以看出,大部分公益组织年度收入较低,同时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去年总收入在50万以下的占57.16%,在500万以上的约占10%,相差50余倍。


4.1.3 工作组织全职员工人数

在对受访者机构全职员工人数调查中发现,所在机构全职员工1-2人的占比13.71%3-5人的占比24.67%6-10人的占比21.54%


图34 所工作社会组织全职员工人数


4.1.4 工作组织为全职员工提供的保障

调查显示,工作组织为全职员工提供的保障主要为“基本社保”和“意外保险”的,分别占80.86%48.33%;其次是“住房公积金”和“年度体检”,分别占38.75%32.99%;最后是重疾保险、补充医疗和其他占比较少,都在10%左右及以下。

可以看出,基本社保的覆盖率达到80%以上,值得充分肯定。但是住房公积金作为法定义务之一,覆盖率仅有48.33%,仍然较低。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各类补充商业保险缴纳的比例较低。意外保险作为理应提供的基本保障,覆盖率还不到50%;年度体检不到1/3;重疾保险覆盖率仅11.8%


图35 所工作组织为全职员工提供的保障


4.2 从事公益的动力和时间

4.2.1 在公益行业工作的主要动力

调查发现,表示因为“个人对社会议题的关注和使命”占比最多,占65.52%,其次是“工作比较有成就感”占49.44%,“个人人生经历”占46.84%,“工作氛围比较自由和民主”占43.96%,“工作比较轻松,没有太大压力和工作较为稳定,没有太强竞争”占17.1%,其他占6.78%


图36 在公益行业工作的动力

可以看出,绝大多数从业者是因为自身“对社会议题的关注和使命感”和“个人人生经历而投身公益,其次跟公益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工作氛围比较自有和民主”有很强关系,最后有约17%认为从事公益“工作相对轻松和竞争力不强,虽然占比总体不高,但是客观来说这个比例并不低,约1/6的从业者选择公益的原因跟工作相对轻松和竞争力不强有关,这值得我们思考。


4.2.2 全职公益从业年限

在本次受访者中,在公益行业全职从业2-5年的人占比50.38%,其余依次是从业1年及以下占22.20%,从业6-10年的人群占16.70%,而从业10年以上的全职从业者仅占受访总人数10.72%全职从业公益在5年及以下占比占比接近3/4;约1/4从业超过6年,从业超过10年的仅占1/10。可见,公益从业者以新鲜力量为主。


4.2.3 工作中人身安全状况

16.60%的公益从业者认为自己在工作中安全状况“非常高”,54.65%认为“比较高”,22.68%认为“一般”,5.69%认为“不太安全”,0.38%认为“非常不安全”。可以看出,尽管从整体来看,公益从业者的工作环境相对安全,认为非常安全和比较安全的比例超过71%,但值得关注的是有约29%的公益从业者认为安全状况一般及以下。


图37 工作里人身安全状况


4.3 工作满意度及发展前景

4.3.1 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

参与调研的公益从业者中,12.71%表示对目前工作“非常满意”,49.91%表示“比较满意”,二者总和达62.62%。有30.46%的公益从业者认为“一般”,明确表示“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的占比6.93%。可见尽管公益从业者目前仍然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大多数从业者仍然对目前的工作表示满意。当然,值得注意的是有三成公益从业者认为工作满意度“一般”,他们有可能在遇到多重困难时选择转行。


图38 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


4.3.2 工作中获得了个人发展所需学习培训情况

工作中获得个人发展所需学习和培训是能力提升的重要方式,也可提升员工对工作组织的认同感。关于工作中获得所需学习培训情况,47.15%的从业者认为“很多”和“比较多”,14.14%的公益从业者认为“很少”和“没有”。


图39 工作中获得了个人发展所需学习培训情况

如今,从事公益行业的人群年龄越来越年轻化,对于这些有着更高学历、更多好奇心、想要有更多职业获得感和价值感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在职业及岗位的选择上要求也越来越高,薪资固然重要,但是他们越来越看重职业未来规划与发展及自我能力提升,所以,公益机构需要加大对这方面的关注。


4.3.3 未来5年个人职务和工资的提升空间

对于个人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意味着对于行业和个人发展空间和潜力的判断。我们从两个角度来了解,一是个人职务提升空间,二是工资提升空间。


4.3.3.1 个人职务提升空间

认为个人未来五年职务提升空间“非常大”的仅占7.59%29.60%的人认为“比较大”,22.68%认为“比较小”和“没有”,40.13%则认为“一般”。可以看出大致等分,即比较乐观、不乐观和态度中立都大致占1/3


图40 未来5年个人职务的提升空间


4.3.3.2 在未来5年工资显著提升的可能性

29.32%的公益从业者认为“在未来5年工资显著提升”的可能性“非常大”和“比较大”,认为可能性“非常小”和“没有”的占比29.70%,这两个比例非常接近,即各有30%的公益从业者对自己工资显著提升可能性表示乐观和悲观。处于态度中立的从业者占比约40%

鉴于未来五年是一个比较长的周期,也反映出从业者对于自己未来发展和行业状况的态度,也可能会较大程度地影响自己的职业选择。可以看出持积极乐观态度的从业者占比约1/3


图41 在未来5年工资显著提升的可能性


五、健康和幸福状况

公益从业者常年奔波于社会服务的第一线,他们的健康与幸福状况是保证他们能否长久且持续地投身于公益事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部分将从幸福与健康状况、压力来源及程度、工作现状及发展前景三个维度来分析公益从业者的健康和幸福状况及影响因素。


5.1 总体主观幸福感

调查显示,71.44%的公益从业者认为自己幸福,其中“比较幸福”的占53.04%,“非常幸福”的占18.41%;认为自己“很不幸福”和“比较不幸福”的仅占约3%,可见我国公益从业者目前的总体主观幸福感是比较高的。


图42 总体主观幸福感


5.2 健康状况

5.2.1 身体健康状况

5.2.1.1 自身健康状况

在参与调研的公益从业者中,身体健康状况总体较好,其中非常好的占23.15%,比较好的占48.29%,一般的占25.22%。表示“不太好”和“不好”的占比约为3.23%


图43 身体健康状况


5.2.1.2 父母身体健康状况

本次调查中,公益从业者父母的健康状况以 “父母都好”(45.07%)和“都不好”(24.86%)为主。可以看出近一半公益从业者父母身体健康状况比较好,这跟公益从业者整体比较年轻有关;也值得关注的是有近1/4的从业者父母身体健康状况都不好,这可能给其造成各类压力。


图44 父母身体健康状况


5.2.2 意外发生情况

5.2.2.1 意外发生

据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一年中,受访者/家庭发生意外伤害的比例为12.55%,其余87.45%没有发生过意外伤害。


图45 是否发生过意外


5.2.2.2 意外支出金额

调查显示,支出金额主要集中在1-5千、5千以上-1万、1万以上-3万这三个范围,分别占比33.33%25.93%25.93%3万元以上-6万以及6万以上相对占比较少,均为7.41%


图46 个人/家庭意外支出金额


5.2.3 疾病发生情况

5.2.3.1 疾病发生率

调查显示,47.03%的受访者/家庭在过去一年发生过疾病,占比近半,可见疾病发生情况较为普遍。


5.2.3.2 疾病支出金额

由发生过疾病的受访者的支出金额(医保报销部分除外,仅含自付部分)可以看出,支出金额主要集中在1-5千元、5千元以上-1万元、1万元以上-3万元这三个区间,分别占比26.28%32.02%28.06%,合计占比为86.36%


图47 个人/家庭疾病支出金额

可以看出,约58%受访者家庭的疾病支出在1万元及以下,约42%1万以上,乘以44%的受访者表示发生过疾病,意味着超过19%的公益从业者在过去一年出现过1万以上的医疗费用支出。同时,值得关注的是其中有超过14%的受访者表示医疗支出在3万及以上,这对于公益从业者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负担。


5.3 心理压力状况

5.3.1 心理压力程度

调查显示,受访者中98.29%存在心理压力,其中心理压力非常大的占10.34%41.08%存在较大心理压力,40.51%表示心理压力一般,可以看出超过51%的公益从业者存在“非常大”和“比较大”的心理压力。


图48 心理压力状况

如今,心理问题逐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社会上因心理压力大而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最终导致自杀的比例越来越高。公益从业者常年工作在第一线,他们所接受和面对的负面情形要多于常人,因此社会组织从业者的心理压力问题应成为全行业关注的重点。


5.3.2 心理压力主要来源

调查显示,经济负担(64.99%)、工作状况(58.92%)、个人未来发展(57.21%)是公益从业者三个主要的压力来源。另外,有28.08%的公益从业者表示心理压力来源于“家庭关系”,18.79%的公益从业者因为“社会发展状况”而产生心理压力。另有2.18%是因为其他。


图49 心理压力来源

三个主要压力源中,经济负担居首,这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公益从业者目前的经济状况并不太好,经济压力较大,薪资收入较难应对生活中的风险。值得关注的是,工作状况和个人未来发展也是公益从业者心理压力的重要来源,由此可以看出公益从业者的工作存在诸多压力。另外,家庭关系和社会发展状况也是一部分公益从业者心理压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公益机构需要思考如何在维护机构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帮助公益从业者缓解经济压力。此外,公益机构也应关注公益从业者的工作诉求与个人发展诉求。


5.3.3 出现抑郁症倾向的状况

为进一步了解公益从业者的心理压力及负面情绪的状况,我们在抑郁症倾向方面进行了进一步调研和评估。


5.3.3.1 最近两周出现“在做事时缺乏兴趣和乐趣”的频率

调查显示,只有27.89%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完全没有这样的情况;有44.21%的受访者表示出现频率在“七天及以下”;13.66%表示出现频率是“七天以上”,7.97%表示“几乎每天都会”,二者相加近21%,即超过1/5的公益从业者出现了极高的抑郁症倾向状况。


图50 最近两周出现“在做事情时缺乏兴趣和乐趣”的频率


5.3.3.2 最近两周出现“情绪低落、抑郁或无望”的频率

35.48%的公益从业者表示完全没有这种情况;另外,39.94%的公益从业者表示出现的频率在“七天及以下”,19.17%的公益从业者表示“出现频率在七天以上”和“几乎每天都会出现”。

“情绪低落、抑郁和绝望”是比较显著的抑郁倾向情绪,非常值得关注和重视,经常出现的频率占比超过1/6,偶尔出现的频率也高达近2/5


图51 最近两周出现“情绪低落、抑郁或无望”的频率


5.3.4 获得心理支持渠道和对象

调查显示,92.13%的公益从业者选择自我调节,紧随其后的两项分别是朋友(54.36%)和家人(44.12%)。可见,绝大部分公益从业者往往只是依靠自我来进行心理调节,从身边的朋友和家人获得调节的仅占半数。


图52 获得心理支持渠道和对象

从同事获得调节的占比23.34%10.06%选择“在线学习团体”,而选择心理咨询师的只有4.55%。可见,公益从业者可以获得专业心理支持的比例还很不足。


六、金融素养状况

金融素养(financial literacy)被认为是在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的经济环境下人类必备的生存技能。国民金融素养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已经得到各国的普遍认同和重视。研究发现,缺乏金融素养给个体和家庭带来的不良影响相当严重,总体来说会影响储蓄、财富积累和养老规划。相反,良好的金融素养有助于个体和家庭的资产配置和财务规划。

了解社会组织从业者金融素养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不仅能够提高社会组织从业者的自身的金融水平,增加其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而且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社会组织从业者在提供一般服务的基础上结合一定的金融知识和能力,促进提升弱势群体和贫困家庭的金融水平,使其更好地面对生活。

本次调查采用美国的个人和家庭金融素养调查问卷指标,共包括金融知识、金融技能和金融行为三个维度,一共选取了10个指标,以期展示我国社会组织从业者的金融素养状况。


6.1 金融知识

本次调研采用计分法进行金融知识的测评。根据消费者对于基本金融知识的回答情况进行评分,正确记为1分,错误为0分,最后将所有问题的得分汇总作为金融素养得分。

我们用3个题目(不同投资产品波动性、保险产品知识、投资风险分散)来测评社会组织从业者的金融知识掌握情况。


6.1.1 具有最高波动性的投资类型

当被问及“哪一项投资有最高的波动性?”时,有69.9%的社会组织从业者选择了股票,有15.6%选择了储蓄,有4%选择了债券。正确答案是股票。可以看出约70%的公益从业者选择正确,也有约1/5的从业者选择错误,尤其是15.6%的从业者认为储蓄具有最高波动性,可以看出相当比例的公益从业者对于金融知识的了解很不足。


图53 具有最高波动性投资类型的选择


6.1.2 定期寿险是否有储蓄性质

当被问及对于“终身人寿保险具有储蓄的性质,但是定期人寿保险不具有储蓄性质”正确性的判断时,有26.2%的社会组织从业者选择了“正确”,有61.5%选择了“不正确”。正确答案是正确,因为终身人寿保险意味着一定可以获得赔偿,相当于具有储蓄性质;而定期寿险取决于是否在保障期间出险,因此不具有储蓄性质,而只具有保障功能。

该题回答正确的仅占26.2%,可见大家对于保险知识的掌握非常不足。


图54 定期寿险是否有储蓄性质


6.1.3 关于投资风险分散

在被问及“当投资者把投资分散在不同的类别时,通常而言投资风险是会如何变化?”时,68.5%的社会组织从业者选择了“减少”,9.4%的社会组织从业者选择了“增加”,有10.2%选择了“一样”。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减少”,因为投资分散有助于避免风险集中,投资风险分散化有助于降低风险。可以看出选择正确占比68.5%,有约20%的受访者选择错误。


图55 关于投资风险分散


6.1.4 金融知识掌握情况

从上述三道金融知识的回答正确率可以看出,大概70%的公益从业者具有基础的金融知识,但是在不同的金融知识方向上掌握度存在差异,对于保险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对不足;有20%的公益从业者的基础金融知识掌握非常不足。

我们总体分析公益从业者金融知识回答正确率,可以看出只有14.81%的从业者全部选择正确,正确率为2/3的公益从业者占比59.66%,正确率在1/3及以下的从业者占比25.53%,意味着金融知识基础很好的公益从业者仅占比1/7,比较好的从业者占比73.57%,不太好的从业者占比约为1/4

跟全国调查发现相比较,清华大学课题组发现只有一半居民的金融知识正确率能够达到50%。鉴于本次调查的金融知识相对简单和基础,并不涉及到复杂的高级金融知识(包括金融机构、各类金融产品风险等),可见公益从业者的金融知识并不好于全国平均水平。

6 金融知识回答正确率

正确率

人数

频次

累计

全错

28

3.00

3.00

对一题

210

22.53

25.54

对两题

556

59.66

85.19

全对

138

14.81

100.00

总计

932

100.00


6.2 金融技能

我们选择了两个维度来评估公益从业者的金融技能状况,一是能否制定好的个人及家庭金融计划,二是是否知道如何使用保险来保护金融安全。


6.2.1 知道如何制定好的个人/家庭金融计划


图56 如何制定好的个人/家庭金融计划

关于“知道如何制定好的个人/家庭金融计划”,仅有25.28%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完全符合”和“基本符合”,而认为自己“完全不符合”和“基本不符合”的占比超过20.72%,认为自己在这个方面的状况处于“一般”的占比41.91%

制定金融计划是一个基本金融技能,是许多金融行为的基础,调查发现只有1/4的公益从业者在这个方面具有较好的准备,1/5的公益从业者认为自己准备很不足。


6.2.2 知道如何使用保险来避免金融风险,保护金融安全


图57 知道如何使用保险来避免金融风险,保护金融安全

关于“知道如何使用保险来避免金融风险,保护金融安全”,只有22.59%的受访者认为“完全符合”和“基本符合”,而认为自己“完全不符合”和“基本不符合”的占比21.66%。认为自己在这个方面状况“一般”的受访者占比43.4%


6.2.3 金融技能总体情况

我们将两道题的选项予以赋分,选择“完全不符合”、“基本不符”、“一般”、“基本符合”和“完全符合”分别赋值01234,然后将两道题的得分相加。可以看出得分较好的仅占1/5,较差的占比近19%60%处于中等水平。

7 金融技能得分情况

金融技能得分

人数

频次

累计

较差(0~2分)

177

18.77

18.77

中等(3~5分)

577

61.19

79.96

较好(6~分)

189

20.04

100.00

总计

943

100.00


6.3 金融行为

金融行为是金融素养的最终呈现,即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将直接影响金融状况。


6.3.1 给自己/家庭设立了具体的、多步骤的可实施的金融计划

关于“给自己/家庭设立了具体的、多步骤的可实施的金融计划”,只有16.17%的受访者认为“完全符合”和“基本符合”,而认为自己“完全不符合”和“基本不符合”占比为32.44%。认为自己在这个方面状况“一般”的受访者占比38.94%

相较前述的技能(25.28%),该方面的金融行为占比更低(16.17%),可见在制定金融计划方面实际的金融行为比金融技能的状况更差。


图58 给自己/家庭设立了具体的、多步骤的可实施的金融计划


6.3.2 会根据自己/家庭的预算或是花销计划花钱

关于“我会根据自己/家庭的预算或是花销计划花钱”,有41.08%的受访者认为“完全符合”和“基本符合”,而认为自己“完全不符合”和“基本不符合”占比为12.54%。认为自己在这个方面状况“一般”的受访者占比33.74%

2/5的公益从业者表示自己可以做到“根据自己/家庭的预算或是花销计划花钱”,只有12.54%的从业者表示自己做得不好。这个维度的状况好于制定金融计划,可见尽管不少公益从业者没有制定完整的家庭金融计划,但是量入为出、根据计划花钱基本可以做到。


图59 会根据自己/家庭的预算或是花销计划花钱


6.3.3 能按时支付所有的账单和费用

当被问及“能按时支付所有的账单和费用”,61.71%的受访者认为“完全符合”和“基本符合”,而认为自己“完全不符合”和“基本不符合”的占比为4.74%。认为自己在这个方面状况“一般”的占比31.32%。这个维度总体来看情况较好,绝大部分都可以按时支付账单和费用,仅有约5%难以做到。但值得关注的是有约1/3的公益从业者表示自己属于中间状况,意味着出现过无法按时支付的情况。


图60 能按时支付所有的帐单和费用


6.3.4 金融行为总体情况

我们将金融行为的三道题选项予以赋分,选择“完全不符合”、“基本不符”、“一般”、“基本符合”和“完全符合”分别赋值01234,然后将三道题的得分相加。下表可以看出,金融行为状况较好的占比24%,较差的占比9.20%66.81%的受访者处于中等水平。

8 金融行为得分情况

金融行为总得分

Freq.

Percent

Cum.

较差(0~4分)

86

9.21

9.21

中等(5~9分)

735

78.69

87.90

较好(10~12分)

113

12.10

100.00

Total

934

100.00


6.3.5 金融素养总体情况

通过金融知识、技能和行为三个部分得分加总,得到金融素养的总得分。最低为2分,最高为22分。我们将得分2~8分、9~15分、16~22分化为三组,结果如下:2~8分的占比为9.85%9~15分的占比为67.40%16~22分的占比为22.76%

9 金融素养得分情况

金融素养总得分

人数

百分比

累计

较差(2~8分)

90

9.85

9.85

中等(9~15分)

616

67.40

77.24

较好(16~22分)

208

22.76

100.00

总计

914

100.00


七、总结和建议

7.1 调研总结

7.1.1人群特征

7.1.1.1 女性占比近七成

本次调研,受访者中男性和女性占比分别为 33.83%66.17%,性别占比差异较大,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女性占比近七成。


7.1.1.2 青壮年是绝对主力

从年龄分布来看,全职公益从业者年龄大多数是25-45岁之间的青壮年,占比85.50%


7.1.1.3 受教育程度较高

73.88%的受访者受教育水平集中在大学和大专阶段,总体受教育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7.1.1.4 家庭压力较大

本次调研的受访者中,在婚人员占比60.32%,是公益行业的主力军。在婚人员中95.67%都有孩子,其中不止一个孩子的约占1/3。从家人数量分布来看,处于核心家庭模式(3人)的占比最高,为28.16%。由此可见,公益从业者面临的家庭压力较大。


7.1.2 经济状况

总体而言,社会组织从业者的收入仍然总体较低,并且十分明显看到财务状况在日趋严峻,一个指标是负债率逐年提升,一个是低收入的社会从业者占比出现提高的趋势。结合着客观和主观经济状况综合分析,大概1/41/3的社会组织从业者目前的家庭经济状况处于只是勉强过得去的状态,财务较好的社会从业者占比仅为5%


7.1.2.1 总体收入较低

本次调研的受访者中,近66%个人去年总收入在5万元(相当于月工资4000元)及以下,年收入超出10万元的仅占约6%,总体收入较低。


7.1.2.2 家庭收入好于个人收入

本次调研的受访者中,家庭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占比超过44%显著好于个人收入分布,我们可以推测公益从业者的伴侣收入对于提升家庭整体收入具有积极作用。


7.1.2.3 八成收入比较稳定

收入稳定性对于保障和心理安全感具有重要影响。本次调查显示,绝大多数(84.39%)受访者的收入稳定性在“一般”。但也有超过15%的受访者表示收入“比较不稳定”和“非常不稳定”,占比约为1/7,值得特别关注。


7.1.2.4 现金资产偏低

现金资产方面,占比最多的是“2万及以下”,达到39.31%;其次是“2万以上-5万”,占比21.19%;跟全国相比,公益从业者的现金资产(含存款)金额较低,超过60.5%的公益从业者家庭存款额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10万为标准)。4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家庭“存储的钱不够家庭用很久”,可见社会组织从业者的金融资产积累不足,反映其抗风险能力存在明显问题。


7.1.2.5 房产净值不高

虽然62.55%的受访者目前拥有一个或者多个居住房产的产权,占据半数以上,但房产净值超过100万元的仅占约1/5


7.2.1.6 金融资产投资偏低

23.05%的受访者目前投资了金融资产产品,该比例与现金资产在“10万元以上”的家庭占比(24.72%)十分接近。其中约四成投资金额在5万元以下。


7.2.1.7 商业保险配置偏低

本次调研受访者中,购买过商业保险的占比44.14%,没有购买过的占比55.86%。商业保险参保率不足1/2,且绝大多数(82.32%)年花费在1万元以下。从购买的险种来看,主要为意外险(70.53%)和重疾险(67.79%)。


7.2.1.8 负债率较高

本次调研的受访者中,拥有负债的占比61.71%,超六成拥有负债。负债金额以小额负债(1~10万)为主,占比32.35%。负债类型主要包括房屋按揭贷款(35.59%)、信用卡欠款(22.58%)、消费贷款(12.36%)、教育贷款(6.5%)、医疗贷款(3.9%)。


7.2.1.9 经济状况不好者占一定比例

25.74%的受访者认为当前个人/家庭经济状况“不太好”或“很差”,只有14.22%认为“比较好”或者“非常好”。同时,通过对家庭经济困难发生现状的调研可以推测,约1/7的受访者会不时遭遇基本生活困难。


7.1.3 工作状况

7.1.3.1 社会组织总体年收入较少

去年总收入(包括筹款、购买项目即各类捐赠等)在20万元及以下的机构占比39.22%,在21-50万元的占比17.94%,在500万元及以上的仅占约10%。可见大部分公益组织总体年度收入较少。


7.1.3.2 社会组织规模总体适中

受访者所在机构全职员工1-5人的占比38.38%6-10人、11-20人、21人及以上的机构,占比都接近20%。小规模机构约占四成,其他规模比例分布比较平均。


7.1.3.3 基本社保覆盖率较高

受访者中,基本社保的覆盖率达到80%以上。但是住房公积金作为法定义务之一,覆盖率仅有48.33%。各类补充商业保险的缴纳比例也非常低。且仍然有20%的公益从业者没有基本社保,并且绝大多数仍然存在保障类型不全面、保障额度不够的问题。


7.1.3.4 从业因素多源自使命感

65%的受访者是因为自身“对社会议题的关注和使命感”而从事公益事业。近1/2选择了“个人人生经历、“公益工作带来的成就感”或“工作氛围比较自有和民主”。约1/6是跟工作相对轻松和竞争力不强有关,这个值得我们思考。


7.1.3.5 从业年限总体不长

全职从业公益在5年及以下的受访者占比72.96%,从业超过10年的仅占1/10


7.1.3.6 对工作现状总体比较满意

62.45%的受访者表示对目前工作“比较满意”或“非常满意”,明确表示“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的仅有6.97%,另外30.58%认为“一般”。可见总体满意度较好,也存在相当比例中间状态者。


7.1.4 健康和幸福状况

7.1.4.1 总体幸福感较高

调查显示,71.44%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幸福,其中“比较幸福”的占53.04%,“非常幸福”的占18.41%。认为自己“很不幸福”或“比较不幸福”的仅占约3%,可见我国公益从业者目前的总体幸福感是比较高的。


7.1.4.2 总体身体健康状况较好

本次调研受访者中,身体健康状况“非常好”或“比较好”的约占70%,总体健康状况较好。


7.1.4.3 心理压力总体偏大

本次调研受访者中,91.73%存在心理压力,其中超过50%的心理压力较大。经济负担(66.26%)、工作状况(60.09%)、个人未来发展(58.2%)是三个主要的压力来源,经济负担居首。


7.1.4.4 一定比例存在情绪问题且调节方式有限

22%的受访者最近两周“在做事情时缺乏兴趣和乐趣”的出现频率在“七天以上”或“几乎每天”,18.24%的受访者表示其“情绪低落、抑郁或无望”最近两周内的“出现频率在七天以上”或“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可见,1/61/5的受访者存在较为严重的情绪问题,亟待关注和支持。

在情绪调节上,绝大部分(91.91%)受访者仅靠自我调节,依靠朋友或家人调节的,仅占半数。而选择心理咨询师的只有4.46%


7.1.5 金融素养状况

7.1.5.1 金融知识水平较低

金融知识问题全部回答正确的仅占14.81%,正确率为2/3的占59.66%,正确率在1/3及以下的占25.53%。其中,对于保险的相关知识掌握最为不足。


7.1.5.2 金融技能和金融行为表现一般

 从金融技能和金融行为的各项评估指标来看,表现一般者超四成,其余偏好和偏差者分布较为平均。


7.2 建议

7.2.1 加大对公益从业者财务安全和保障状况的重视

目前在公益行业除了少数大规模机构高层,绝大部分社会组织从业者收入水平一直处于低位运行,1/4的从业者自评总体经济状况不好,甚至有约1/7的公益从业者不时遭遇基本生活困难(包括购买食物、支付水电费),1/5的公益从业者经济状况跟去年相比在变遭,超过50%的公益从业者存在较大心理压力,其中绝大部分跟经济负担有关。这样势必出现越来越多的公益从业者因为经济压力而离开公益行业,而优秀骨干从业者的招聘也将日益困难。

从公益行业实际情况来看,对于社会组织从业者的财务安全和保障状况的重视度并不高,总体处于行业默认收入不高和主要依靠个人努力的状态。当然,社会组织从业者的收入水平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资金来源方的态度和政策、社会组织的自身管理和发展状况、从业者的个人能力和发展路径、社会大众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整体经济状况等。但公益行业对于从业者财务和保障状况的充分关注和重视,从而形成行业为之努力的共识和行动,仍然是推动和改善从业者经济状况的主要力量。

从社会发展行业来说,社会组织从业者的财务安全状况不仅事关公益行业从业者的吸引力、流动率和生活质量问题,也是公益慈善部门专业化的指标和重要基础。改善社会组织从业者的财务状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助力提升公益慈善行业的专业化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我们呼吁和建议,社会组织的主管和各资助部门,应加大对社会组织从业者财务安全和保障状况的关注和重视,充分理解社会服务和公益慈善的特点,在各类项目资助和资源分配时安排足够的人员费用。


7.2.2 对社会组织从业者各方面情况开展持续性评估

持续性评估可反映社会组织从业者相关状况的变化特征和趋势,具有丰富内涵和意义,可反映出更多值得关注的问题。

我们建议对我国社会组织从业者的群体特征和财务安全性、保障状况等多维度开展持续性监测、评估和研究,以此充分发现和总结分析群体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有效的策略。

同时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建立全国性的、持续的数据搜集和监测体系,这需要各级民政部门等相关政府部门将社会组织从业者的财务状况、保障情况等因素纳入到对社会组织的评估体系之中,以便更为全面地搜集该领域的基础数据。


7.2.3 建立社会组织从业者的工资年度增长机制

合理持续增长的收入是财务安全和保障的基础。当前我国社会组织从业者的财务安全和保障状况总体维持在较低水平。由此,我们建议,公益行业可提出一个目标,即确保公益从业者的收入增长率不低于我国年度平均工资增长水平。这样一方面可形成行业共识,给公益从业者更多信心;另一方面也可给相关支持方传递明确的行业信息,即需要充分考虑到公益从业者的生存和发展状况。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社会各界一起努力,包括增加向社会组织提供更多的公共资源,支持慈善捐赠等,共同创造出一致和积极的社会支持机制和政策环境,改善支持社会组织发展的水平和效率。


7.2.4 从基础保障向多元化保障拓展

鉴于社会组织从业者的收入较低,现金资产积累较少,负债率较高,同时在婚率、拥有孩子的家庭比例都相当高,意味着家庭压力在不断增大,保障作为最重要的风险分担机制,尤其是社保和商业保险具有较好的杠杠效应,是助力社会组织从业者减轻家庭经济风险和心理压力的最重要手段。

社会组织从业者的基础社保已达80%,但公积金缴纳比例以及基本商业保险覆盖率仍然比较低,目前尚未达到50%,这些都是下一阶段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推动公益组织从业者的保障从提高基本社保覆盖率到构建多元丰富保障体系维度发展。


7.2.5 加快启动心理支持和金融教育等专项行动

本次调研发现社会组织从业者在财务安全问题之外,还有两个方向出现严重问题,迫切需要提供专项支持。


7.2.5.1 心理支持

本次调查显示,相当比例的公益从业者心理压力巨大,有抑郁症倾向的占比近20%。由此关注公益从业者心理健康,提供心理支持十分重要且紧急。受制于心理支持的专业性以及心理问题的隐蔽性,国内关注公益从业者心理健康的项目和行动非常少。

我们建议各界一起积极行动,构建起为我国公益从业者提供心理支持的全面体系和网络。包括公益组织需要加大对从业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构建公益从业者心理风险发生率的模型和评估机制,积极整合心理咨询专业力量为社会组织的员工心理关怀及支持提供专业协助,开展公益从业者的心理互助项目,全面提升公益组织负责人和公益从业者对心理健康的支持和关注,开发多元的公益从业者心理健康产品和服务。


7.2.5.2 金融教育

金融素养与个人/家庭的财务状况和发展存在很大相关性。基础金融服务应该成为“公益”,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

调查显示,社会组织的收入整体不高,负债率较高,且面临多元的职业和个人生活风险,需要提高自己的金融能力,否则难以应对风险,从而出现生活和工作难以为继。同时,许多公益从业人员在服务一线,所面对和服务的对象往往是经济困难所导致的困境。低收入人群和弱势人群也应具备基础的金融知识和技能,但面向他们的基础金融服务严重不足,因此指引和协助服务对象处理其家庭经济和金融事务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这些服务的往往是公益从业者,而不一定是金融专业人员,因此需要公益从业者具有金融能力,从而能够胜任帮助服务对象处理相关的家庭经济和金融事务的要求。

我们建议有必要充分重视和积极提升社会组织从业者的财务安全意识和金融素养,在帮助公益从业者避免金融风险、改善金融福祉的同时,也能够确保其所提供的公益服务的质量和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