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资本与保险(一):从中国资本市场形成的特点看保险业系统性金融风险
时间:2020-01-10 09:54:50 来源: 本站


内容摘要

资本市场与长期资本的研究,对经济发展、金融发展和宏观经济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同时也为保险资金长期运用提供了重要方向。保险资金运用与资本市场的成熟度紧密相连。从我国资本市场形成的特点和主要问题来看,由于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赶超期,在此过程中,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着长期资本短缺的问题。当前融资主要依靠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供给的主要是短期资金,但是企业发展、经济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需要更多的是长期的资金,长期资金不足,导致企业债务率过高。

受资本市场影响,保险资金,尤其是寿险资金,作为长期资本的主要来源,却面临着长资短配的问题。对于保险资金来说,如何寻找长期资本未来的发展出路,以及如何与资本市场产生良性互动,都是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同时,长期资本短缺也容易带来资本市场的运行风险,进而对保险业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影响。只有做大做强资本市场,中国金融系统聚集的风险才能有效分散和化解。从风险防范的角度,我们也必须对长期资本的形成机制以及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行进行深入研究。



一、我国资本市场形成的特点

1.1 我国资本市场的形成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本市场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要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建立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金融体系和较发达的资本市场,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得到坚实的金融平台支撑和强劲的资本“引擎”推动。

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开始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启动了我国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推动与之相适应的金融制度,资本市场应运而生,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完善所有制结构和改进资源配置方式的重要力量。

资本市场的产生,源于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企业的内生需求,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内在要求和必然产物。资本市场萌生的过程,包括改革开放后伴随股份制改革的股票的出现;80年代国债、企业债、金融债等债券的出现;80年代末、90年代初证券流通市场、交易所、中介机构以及自律组织的出现;期货交易开始试点等。

在发展初期,市场处于一种自我演进、缺乏规范和监管的状态,并且以分隔的区域性试点为主。深圳“8.10事件”的爆发,是这种发展模式弊端的体现,标志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迫切需要规范的管理和集中统一的监管。


1.2 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199210月,国务院证券管理委员会和中国证监会成立,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开始逐步纳入全国统一监管框架,全国性市场由此形成并初步发展。

1993-1998年间,中国资本市场经历了统一监管体制的建立,法规体系的初步形成,股票发行审批制度的建立,证券交易所的建立与发展,证券中介机构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证券投资基金的出现和规范,初步的对外开放,以及期货市场的初步发展。在这个阶段,统一监管体系的初步确立,使得中国资本市场从早期的区域性市场迅速走向全国性统一市场。随后,在监管部门的推动下,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出台,资本市场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体制和机制缺陷带来的问题也在逐步积累,迫切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发展。

19997月,《证券法》实施,以法律形式确认了资本市场的地位。《证券法》的颁布、实施及随后的修订,标志着资本市场走向更高程度的规范发展,也对资本市场的法规体系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99年以后,中国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持续改革。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有和非国有股份公司不断进入资本市场,200112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经济走向全面开放,金融改革不断深化,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日益拓展。

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推动下,我国在法律制度、交易规则、监管体系等各个方面,建立起了一个基本上与国际规则相符合的资本市场。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中,资本市场的发展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成果之一。主板市场、中小板块、股份代办转让系统、债券等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正在形成;股票发行上市的市场化约束机制得到加强,市场产品结构、上市公司结构和投资者结构不断改善;期货交易品种稳步增加,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大为提高。截至20191120日,深沪股市上市公司总数量已达3745家,市价总值55.58万亿元。

同时,我国资本市场在自身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也引领了中国经济和社会诸多重要体制和机制的变革,对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和影响也日益显著,并逐步成长为金融体系中最富有活力的组成部分,其市场化、规范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1.3 现阶段我国资本市场的主要问题

虽然改革开放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已经初具规模,市场的基础设施趋于完善,法律法规等各项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健全,为我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证,为我国企业和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起步相对晚,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实践发展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的解决。与国内其它领域相比,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也比较滞后,总量规模小,结构不合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缺乏对投资的吸引力,开放度差,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直接融资的需求。

因此,认真分析影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积极探索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继续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1.3.1 主要问题:长期资本不足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的核心问题依然是长期资本不足。尤其是股票市场缺乏长期资本,企业融资仍以银行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为主,每年融资量银行贷款占70%以上,债券不到20%,股票仅占5%左右。长期资本的缺乏,导致企业债务率过高。

我国资本市场资金的短期性与散户为主的投资主体结构不合理密切相关。我国约1.4亿股民,虽持有量为股票市场的26%,约四分之一,但一年的交易量却占A股交易总量的九成。而机构投资者交易量不足一成,两者比重相差较大。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主要是以追求短期盈利为目的的投机性行为,而机构投资者则更注重对上市公司基本面分析。因此,个人的短期套利行为,决定了中国企业特别是实体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缺乏长期资本保证,同时也使资本市场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阻碍了稳定功能的发挥。

我国实体经济发展不足,从很大程度上不是私营经济本身的问题,也不是所有制的问题,而是缺乏长期资金的支撑,特别是股权资金的支撑。


1.3.2 深层原因:基础性体制机制不完善,民营企业参与无门

我国资本市场之所以出现散户市场、短期资金市场的问题,首先要追溯至基础性的体制机制方面。黄奇帆在最近一次公开讲话中,就指出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多个基础性体制问题,包括注册制、退市制度、回购注销制度、资产重组的监管制度、上市公司指数管理等等。要从体制机制上建立一个规范的、有活力的资本市场,才能真正激活实体经济,成为中国脱虚就实,实现转轨的关键。

在做牢基础的同时,还需要在政策上给长期资本的进入“开前门”。保险资金作为长期资本的重要来源,可在股权融资中发挥重要作用。若能在资本市场上为保险资金给予一定空间,则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国民营企业长期发展的问题,更可在很多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性领域大有作为。


二、保险资金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

保险资金运用与资本市场的成熟度紧密相连。受资本市场影响,保险资金,尤其是寿险资金,作为长期资本的主要来源,却面临着长资短配的问题。对于保险资金来说,如何寻找长期资本未来的发展出路,以及如何与资本市场产生良性互动,都是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2.1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近几年,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今年,更是面临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经济又深度融入到世界经济中,全球经济的波动,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中国的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叠加我们自己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深层次的矛盾、困难、问题的集中暴露,使我们在去年包括到目前,还有许多企业面临一些困难,突出表现在比如融资难融资贵、生产经营成本比较高等问题。但总体上我国经济稳中有进的发展趋势始终没有改变。

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度报告(2019-2020)》指出,2019年中国经济在国内外不确定性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下稳中求进,取得了6%以上的经济增长,实属不易,总体上抵御了增速大幅下滑的风险,为2020年应对内外部复杂局面打下了基础,但同时也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及体制性、结构性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具体来看,消费增速持续下滑,进出口增速大幅下降,虽然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坚韧,基建投资有所回升,但受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制造业投资增速大幅下滑影响,总投资增速亦有所回落。服务业的比重持续上升,但整体上仍面临效率不高、市场化程度不足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延滞了经济结构和体制的转型。劳动力市场持续疲软,居民收入水平增速下降。总和生育率下降,老龄化问题严重,人口结构性问题亟待解决。受以猪肉为代表的食品价格快速上升等因素的影响,CPI同比增速不断上升,但受需求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等因素的影响,PPI同比增速自7月份以来持续为负,CPIPPI剪刀差不断扩大。尽管一些新经济行业增速较快,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不高,对冲传统经济增速下滑的作用有限。

综合来看,2020年中国经济依然存在下行压力,迫切需要深化竞争中性导向的改革和开放,以应对当前国内外复杂局面。


2.2 保险资金作为主要长期资本来源在国民经济和资本市场中具有重要作用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这个核心出了问题会拖累全局,会拖累全面小康的实现。在我国经济下行期,汇市、股市、债市、楼市、银行信贷等存在的风险对于金融系统形成一大考验,保险业作为后起之秀在金融系统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

前些年,保险资金频繁在股市二级市场“举牌”,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业界热议。在这些热议中包含了不少对于险资投资性质和作用的误解,需要我们做一番正本清源的经济分析。

事实上,险资大举进入股票二级市场,提高了股票价格,股东获利;管理层大都持有本公司股票,在不被董事会更替的情况下,也获利;险企投资的股票一般为价格低估,股东分散,或现金流高的蓝筹股企业,风险在可控范围内,企业发展也获利。对整个股市来说,险资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特点,这有利于减少股价非理性的波动,更为充分地发挥股市融资和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资本市场曾经为国有企业脱危解困、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立下汗马功劳。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要保持稳中有进的经济增长,迫切需要资本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发达国家经过数百年发展而成熟完善的资本市场相比,起步晚、发展时间短、成熟度不够,存在着现行发展阶段特有的体制机制短板,不能充分满足产业结构升级和动力结构转换的需要。

其中,资本市场最大的问题是投机性太强,不能建立价值投资的长效机制。一般个人投资者既不看公司业绩,也不看公司分红能力,只做短线投资;而投机机构发现和散户博弈收益更高,自然就不会关注公司的长期价值,结果股市演化成投机场所。

反观成熟的资本市场基本是由长期投资机构主导的。2018年年中,美国机构投资者持有市值占比高达93.2%,个人投资者持有市值占比不到6%。长期机构投资者具有信息的优势和动力,一是由于机构投资者大量持有上市公司股票,因而获取和处理信息更加经济;二是由于机构投资者对所获得的信息有专家管理,因而其处理信息的边际成本更低。上市公司的信息越透明,股价就越能反映资源的稀缺度,进而越能提升资本配置效率,激发经济活力。2015年二、三季度A股市场经历振荡,很多蓝筹股股价偏低,保险资金此时抓住了机遇,并承担起启动资本市场良性循环的责任。2019年险资举牌也呈现活跃态势,截至12月初,已有9次举牌,耗资超150亿元。从险资举牌的标的看,主要以价值股、蓝筹股为主,因此,对普通价值投资具有正面意义。而一旦我国股市价格稳定,投机减少,那么,养老基金、医保基金等都可以进入股市。一方面,促进资源的最优配置,激励上市公司提高业绩,减少内部人控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另一方面,也可以分享企业增长带来的红利,缓解保险资金压力。

从国外保险行业的经营状况看,大多数国家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本身都是亏损经营,主要通过预期投资收益来弥补直接承保带来的损失。近年来,国际大型保险机构的实践也有效验证了资金运用对于保险业发展的重要性。投资业务与承保业务并驾齐驱,成为保险公司发展前进不可或缺的两个车轮。

未来,我国保险资金用于长期投资的规模将日益增长。我国保险业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发挥“后发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制度改革,以此实现保险业与资本市场在更高层面、更大程度上的良性互动。


三、长期资本短缺对保险业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

3.1 保险业系统性金融风险概述

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夏普在马可维茨的金融投资理论基础之上,构造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并对资本风险类型进行区别和比较,第一次提出系统风险与非系统性风险的概念。2008年金融危机后,系统性金融风险再次成为热门话题。2010520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加强系统性风险监管成为一项重要内容。

从保险业来看,系统性风险指保险体系遭受了宏观经济变量等大规模冲击而经营中断,出现支付困难、倒闭等危机,并引起金融保险市场无效运转和金融整体市场的崩溃,最终导致实体经济失灵、货币贬值及资本外逃等问题。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认为保险业系统性风险具有规模、关联性、可替代性和实效性等四个基本特征。

一般而言,规模越大,出现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越大。如系统重要性金融保险机构的业务规模一般较大,风险的集中度相应也较高,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概率较高。我国在2016年已开始探索建立既符合宏观审慎监管方向,又能覆盖微观业务全流程的国内系统性保险机构监管制度,对提升保险机构的公司治理水平和危机处置能力,防范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维护行业安全稳定,提升中国在国际保险监管规则制定中的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联性越高,出现系统性风险的概率也越高。如银行、保险、证券等各金融行业交叉持股和集团化经营,增加金融保险系统风险的关联性;再保险和CDS业务会将风险向多家机构转移,银证保通过兼并、收购、交叉融资和投资等活动也会加剧风险在行业间的传导,增强了金融保险系统性风险的关联性。

可替代性越强,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越小。保险的本质是消费品,其核心功能是风险管理和保障,与社会保障存在较大的替代性;同时,保险还具有现代金融功能,与其他金融存在较大的同质性,可替代性较高。因此,保险与银行等其他金融行业相比,系统性风险相对较小。

时效性越强,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越大。传统保险业务的风险即时冲击效应较弱,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跨度,爆发系统性问题的概率较小;但如果保险机构涉足CDS等投融资领域,则风险的即时冲击效应较强,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概率就较大。

由此可见,保险业系统性风险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资产端,包括关联性方面的金融行业交叉持股、交叉投融资,以及时效性方面的信用衍生品的投资等。这都与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


3.2 长期资本短缺与保险业系统性金融风险

资本市场上长期资本短缺可从两个方面对保险业系统性金融风险带来挑战。一方面是对整个金融系统正常运转造的影响,进而影响保险业;另一方面是对保险资金长期配置效率的影响。

企业资本金不足的矛盾,导致了现在多数民营企业和部分国有企业的经营困境。由资本金不足引发的短期资金长期配置,在经济上行周期尚能应付,但下行周期一到就会危如累卵。在这个宏观背景下,如果无法更好地带动长期资本供给,则容易触发金融系统性风险,进而联动累及保险业。

核心保险业务一般不会引发系统性风险,但表外衍生品交易、通过商业票据或证券借贷进行短期投融资管理不善可能造成流动性风险,如果监管和处置不当则会造成系统性风险。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结果是资产负债不匹配造成了巨大的流动性损失,主要原因是保险资金运用不当或管理不善等。保险资金是典型的长期资本,特别是寿险责任准备金来源稳定、规模大,平均可使用年限达10年以上,远优于银行理财、信托等其他资管计划。只是我国当前的资本市场中少有合适的长期金融产品与之相匹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保险资金配置资源效率的提升。


四、保险业严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保险业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一方面需要吸取国际经验,从行业自身入手,严控杠杆率、偿付能力、投资结构等各项风险指标;另一方面,也应进一步健全资本市场,与保险资金的长期、稳定、安全投资形成良性互动。


4.1认真吸取国际保险业经验教训

从全球来看,在经济困难时期,保险行业时常有出现危机的情况发生。美国保险公司破产数量和实际GDP所代表的经济状况之间就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性,即随着经济增长,保险公司破产数量降低,反之则增加。比如,1991年美国实际GDP增长为-0.2%,同年破产的公司数量为53家;2002年至2006年美国经济基本保持2.7%的速度温和增长,这一时间段破产公司数量普遍下降;2008年和2009年经济下行时又增加至19家。在美国人寿/健康保险公司破产的触发事件中,投资和一般风险管理问题是最主要的原因。投资高风险、高收益的资产,进行快速扩张本身并不一定会产生负面的财务结果,但如果保险公司同时在内部管理上存在缺陷和错误,一旦遇到外部经济环境出现不利或超常规变化,就有可能导致保险公司潜在风险的进一步恶化,甚至破产。

日本保险业的历史也符合以上规律。日本是保险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随着战后经济的迅速恢复和持续繁荣,高水平的国内储蓄和强大的产业部门一直支撑着日本保险业的发展。1994年日本保费收入甚至超过美国,雄踞世界榜首,而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也超过瑞士等居世界第一。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像日本这样一个拥有巨无霸保险公司的庞大保险市场,受泡沫经济破灭、经济萧条的影响,却日益不堪重负,危机不断爆发,保费负增长、退保率不断攀升、不良资产比率不断恶化,相继有九家保险公司宣布破产。其中包括千代田生命(Chiyoda Mutual Life)、协荣生命(Kyoei Life Insurance)等曾位列世界500强的大型保险公司。破产风潮影响了日本保险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冲击了整个金融体系乃至国民经济的安全与稳定。

上述国际保险业的经验教训表明,第一,如果保险公司内部管理不善,又采取盲目扩张的激进企业经营战略,在持续的经济下行压力下较易诱发破产。第二,即便是一个像日本那样成熟发达的保险市场,在经济进入长期萧条时,也有可能引爆潜在的风险隐患,甚至带来系统性金融危机。

必须强调的是,中国保险业的总体情况与美、日等国有很大差异,不能简单地推论认为,在相似条件下同样的危机也一定会在中国发生。但是我们必须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对有关风险隐患的苗头保持高度警觉,要牢记金融风险无小事。

目前,我国部分中小型人身险公司仍以销售高现金价值产品为主,以资产驱动负债型模式经营,依赖于投资赚取利差,其迅猛扩张的前提均是基于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假设;而近几年,在全球经济进入下行区间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也继续仍呈L型走势(IMF预测2019年中国经济实际增速为6.1%),因此监管机构必须高度关注和妥善应对这些战略激进的公司可能给全行业带来的潜在风险。


4.2 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尽管我国金融风险总体可控,但近几年频繁发生的股市汇市动荡,也反映出一定的脆弱性。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市场的这种“超调”行为理解成只是投机带来的短期波动,而要从整个金融市场的内在脆弱性上找原因。针对金融市场上存在的各类风险隐患,应当摸清情况,做好预案,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第一,始终保持保险业相对较低的杠杆率。

高杠杆是金融高风险的源头,控制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负增长,甚至让老百姓的储蓄泡汤。在高杠杆背景下,汇市、股市、债市、楼市、银行信贷风险等都会上升。参照金融行业常规使用的杠杆率计算方法,2019年上半年,保险业杠杆率(杠杆率=总资产/净资产)为8.49倍,远低于银行业杠杆率(13.25倍)。尽管如此,我们依然不能掉以轻心。因为有个别保险公司的少数控股股东把设立保险公司定位为“融资平台”,并直接控制,表现为高杠杆运用资金,以实现股东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我们要严格参照既有的“三支柱”监管框架,始终保持整个行业较低的杠杆率水平。

第二,始终保持对偿付能力充足率的严格监管。

自“偿二代”实施以来,虽然行业整体表现稳健,但也有部分险企偿付能力显示出一定风险。比如偿付能力多次逼近红线的百年人寿。由于“偿二代”体系是以风险为导向对偿付能力充足率进行评判,以销售高现金价值产品为主的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将大幅下降,而以传统业务为立足或投资并不激进的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则有所提升。存在较大潜在风险的多为资产驱动负债经营模式、大肆发展高现价保险产品的激进险企。监管机构已经对有关公司采取了监管措施,要求它们尽快提出改善偿付能力方案,并有针对性地对它们进行股东补增资本金能力测试。

第三,始终保持保险业的合理投资结构,确保行业投资端资产质量相对安全。

2019年第三季度末保险业资金运用余额177772亿元,其中银行存款25213亿元,占比14.18%;债券61427亿元,占比34.55%;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22377亿元,占比12.59%;其他投资68755亿元,占比38.68%。在目前的保险资金运用结构中,债券的占比最大。保险业投资的债券必须达到中国银保监会认可的信用评级机构评定的、符合规定要求的信用级别,主要包括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企业(公司)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以及符合规定的其他债券。

第四,继续完善保险企业市场退出机制。

分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在新常态下,我们最需要优化配置资源,这意味着分化是培育新动力、形成新结构的必经之途。凡是主动适应新常态、重视创新和质量效益的,在“二八定律”的分化中得到“八”的好处,发展态势都比较好,反之,压力都比较大,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危险。

目前,在进一步完善保险企业市场退出机制上,我们还面临一定挑战,这在经济下行时期体现得尤为明显。市场退出机制的不完善,不利于防范保险公司的严重道德风险,一些保险公司在优胜劣汰约束机制缺失和生存检验机制失效的市场环境中肆意妄为,从事各种违规经营甚至恶意经营活动,严重扰乱了保险市场的竞争秩序。

为促进我国保险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当务之急是要尽快疏通市场主体退出渠道,完善保险公司市场退出机制,以保护消费者利益或将消费者损失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同时保证稀缺保险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保险市场的有效竞争。这个思路完全符合我国当前正在坚定不移加以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人不保企”,勇于处置“僵尸企业”的国家战略。

我国保险保障基金制度的建立和基金规模的不断积累壮大,为保险公司因经营失败退出市场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和现实的可行性。保险保障基金制度的建立是我国保险业的一项重大改革和制度创新,有助于将保险市场上隐形的国家信用直接转换为制度化的行业信用。在对安邦的风险处置中,保险保障基金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截至20191030,我国保险保障基金余额1424.25亿元,同比增长10.75%。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基金建设,扩大基金规模,以期为经营失败的保险公司退出市场提供应有的保障。


4.3 进一步健全资本市场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中指出,中国资本市场的战略目标是:成为公正、透明、高效的市场,为中国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作出重要贡献;成为更加开放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市场,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未来3-5年,是我国竞争力升级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发展资本市场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

我国资本市场是建立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新兴市场,因此,推进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既要依据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则,又要密切结合我国国情,探索中国特色资本市场发展道路。要立足于为国民经济服务,使资本市场更好地适应当前和长远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各项功能,推动自主创新体系和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建立,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与实体经济形成良性互动,为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和管制,构建以市场为主导的创新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市场环境,充分调动各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推动资本市场持续发展;要大力加强法制建设,不断提高监管水平,明确各市场主体的行为规范,增强市场运行的规范化程度,降低、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同时,要坚持依法治市,倡导合规经营、诚实守信,维护市场秩序,坚决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要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进程,提高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资本市场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推进资本市场文化建设,大力营造有利于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软环境。

2020年,我国资本市场法律和监管体系将得到完善,成为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将大大拓展,成为一个高效、立体、开放的市场;资本市场将出现世界一流的投资银行和资产管理机构,服务水平全面提高;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将全面显现,成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