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保险视角看区块链与数字货币
时间:2019-11-13 11:00:22 来源: 本站


内容摘要

货币是现代经济、金融的核心要素。货币不仅在微观的经济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一国实施宏观政策、减少经济波动的重要工具。货币和支付的发展也给金融监管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历史上,货币形式在从商品货币到信用货币的转换过程中,就曾引发过对货币本质的质疑。而最终,以往的具有内在价值的商品形式的货币,逐渐转化为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法定纸币。早期的数字货币被视为一种补充和替代法定货币的“补充性货币”。金融学家们认为,货币制度是国家和社会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当法定货币泛滥不为人们所信任时,补充性货币将大量涌现。而当各国央行决定发行自己的数字货币时,全球金融体系自脱钩金本位以来最大的变革即将发生。

区块链技术从诞生之日起便与数字货币相关联。作为当下最受关注的底层技术,区块链的最直接应用价值也与数字货币紧密相连。因此,我们认为在对区块链的研究过程中,有必要将数字货币作为一个专门的领域,进行深入分析。近期,Facebook旗下全球数字加密货币Libra研发成功并发布。官方称,Libra将建立一套简单的、无国界的货币、服务于数十亿人的金融基础设施。Libra一经推出就受到广泛关注,一方面将数字货币推向了新一轮高潮,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各国监管层的担忧。对于Libra是否将冲击货币体系、银行体系、资本市场和其他数字货币,进行了广泛议论和研究。

而从保险视角来看,区块链与数字货币可从三个角度与保险相关联:其一是产品端。数字货币及其底层逻辑——区块链技术热度的逐年提升,也使保险人敏锐地嗅到了其运行风险的市场。一些全球知名保险公司,如XL Group, 美国国际集团(AIG)和美国丘博保险集团(Chubb)已经推出加密数字货币保险,为虚拟数字货币“保驾护航”。他们认为,给加密数字货币存储上保险是一个巨大的机会,此举可以为加密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技术减少损失。

其二是运营端。这一角度也是我们最常讨论的,区块链技术可通过发挥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智能合约、保护隐私等优势,在保险运营的各个环节和场景进行应用,从而实现提高保险的管理效率,提升承保、核保、理赔等各环节服务水平,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客户隐私等科技化目标,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在互助保险领域,区块链技术的核心优势也可得到充分发挥。

其三是投资端。当前数字货币的推广和运行显然还处在初级阶段,但很多人已致力于对数字货币投资潜力的研究,认为数字货币是一次重大的投资机遇,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一场伟大的金融革命。理性来看,我们可以认为数字货币是一个金融创新,在其价值衡量评估体系未确定以前,都伴随着一定的投资风险。在对数字货币的运行机理以及历史发展情况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对其投资价值进行一定的评估。保险资金作为长期资本,投资数字货币本身或许为时尚早,但投资主权数字货币及区块链技术领域的研发,则从长远来看既具有强劲的发展潜力,同时又可对行业自身的融合起到推动作用。另外,区块链的加密算法和分布式记账功能对于保险资金投资的安全性以及监管的透明性均具有重要作用。


一、保险与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的联系

1.1 从互联网到数字货币再到区块链

1.1.1 互联网——解决信息传递问题

在互联网诞生之前,每台计算机都是一个“信息孤岛”,最多可通过笨重的电缆进行简单连接。20世纪50年代,为应对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以及对“冷战”的恐惧,美国最重要的以军事为主的综合性战略研究机构——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开始探索新的计算范式。直至19648月,这一研究才取得突破。兰德公司的保罗巴兰利用分组交换技术将信息的各个片段从一台计算机发送到另一台计算机,再进行重新封装组合,实现了最初的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传递。

随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在这一技术研究成果基础上,创建了全球第一个计算机网络ARPAnet(后更名为DARPAnet)。而后,TCP/IPDNS等附加技术层的发展又使信息的传递路径更为优化。自此,原本孤立的计算机便能够通过代码连接在一起,共享文件、交换资源。

1.1.2 非对称密码学——解决信息安全和认证问题

为保证信息传递的安全性,早期已使用了密码系统。在发送消息时,通过“密钥”对其进行混淆处理,接收时再使用相同的密钥对其进行解码恢复。而这个密钥,需要双方事先达成一致,这导致密钥容易被泄露,使第三方可在消息传输过程中通过拦截解密获得原文。

1976年,狄菲(Whitfield Diffie)与赫尔曼(Martin Hellman)两位来自斯坦福大学的密码学家首次提出了“公钥密码学”(又称非对称密码学)的思想,加密和解密分别由不同的密钥来完成。也就是通过设计一种非简单可逆的算法,使得消息在被加密后,无法通过同一个密钥直接还原,而是需要通过另一个数学相关的解密密钥才可还原(需满足若只知道其中一个密钥,无法推导出另一个)。其中一个可以公开的叫做“公钥”,另一个不能公开的叫做“私钥”。这就十分巧妙地解决了早期收发双方必须共享同一个密钥的问题,从而避免消息泄露。

用公钥加密、私钥解密的算法就是“公钥加密算法”;而用私钥加密、公钥解密的算法则是“数字签名算法”。当前主要的非对称加密算法有RSA(基于素数的分解)和ECC(基于椭圆曲线)。公钥加密算法保证了信息传递的安全性;数字签名算法则使消息可认证,可取代手写签名。非对称密码学的发展在使得人和机器能够以安全和可验证的方式交换信息的基础上,也进一步激发了数学家、计算机学家等学者借助这些算法建立电子现金系统、信誉机制、内容分发系统以及新形式的数字合约。

1.1.3 点对点网络——解决中心服务器问题

随着计算机成本的迅速下降,互联网在20世纪90年代急速扩张,从最初的学术用途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而伴随着用户以及多方共享资源需求的增多,早期的“客户端—服务器端”的单向中心化模式逐渐暴露出风险集中、运转超负荷等性能瓶颈。

21世纪初,一种新形式的去中心化的点对点网络诞生,网络中的每个节点都可以共享信息资源。随着点对点网络技术和应用的不断进步,全新的内容分发模式得以建立,传统的大型在线运营商对信息交流的垄断被逐渐打破。

1.1.4 数字货币——源自密码朋克的“开放社会”理想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一群密码学家和技术专家对政府和公司利用信息控制优势监视个人隐私的可能性表示担忧。这群“密码朋克”主张用强加密的方式保护个人隐私,并试图借助“不能被破坏或关闭”的全球性免费软件,建立一个可以逃避政府或公司控制的“开放社会”。这一理想的关键载体便是不可追踪的货币系统。

最早的DigiCash采用了“客户端—服务器端”的中心化模式,几年后随公司破产而消失。随后更多密码朋克不断探索,试图建立一个去中心化的匿名数字货币。但数字货币不存在实体,可以无限复制,如果使用已经支付完的货币的复制品再去做新的支付,就相当于同一笔钱支付了两次,类似于使用了假币。若缺少一个中心化的机构进行清算,就很难解决双重支付的问题,也就是数字货币的防伪问题。因此,双重支付问题成为去中心化的支付系统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1.1.5 区块链——解决双重支付问题

2008年底,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比特币诞生。它通过分布式节点之间的相互验证和共识机制,有效地解决了去中心化支付系统下的双重支付问题,在信息传输的同时完成了价值转移。这在数字货币的历史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比特币网络的交易记录存储在区块链上,并由位于网络底层的免费、开源的比特币协议进行自动管理。每一笔新的交易,发送方都需要使用私钥对其进行数字签名,再由比特币网络的其他成员(矿工)通过“挖矿”和集体验证确保其有效性后,方可被添加到区块链上。

在此过程中,比特币网络的每一个节点都会获知每一笔交易的发生,并形成具有精确时间顺序信息的历史交易链,全网公认这笔交易是首次出现时,这笔交易才能发生。矿工通过贡献算力把每笔交易加入不可篡改的公共账本中,并获得挖矿奖励。

如果有人将一笔钱同时支付给两个人,则比特币客户端只会转发最先被侦听到的那笔交易,矿工验证有效后加入区块链,而另一笔则不会被验证。同时,由于所有历史交易全网公开,那么每个账号里面有多少比特币,则可根据历史交易得出,且不可篡改。所以,当一个人已经支付完一笔交易后,所有人都能计算出其账户余额的变化,即使这笔钱已经被复制,也无法存入其账户内,也就无法进行重复支付。

1.2 保险视角看区块链和数字货币

1.2.1 保险业的三端

保险业的经营活动主要包括产品销售、承保、理赔、资金运用等环节。可以概括为前、中、后三端,即前端——产品端,包括市场的调研、产品的构思、开发与设计、费率的厘定、分销渠道的选择、产品的销售等;中端——运营端,包括承保、核保、分保、防灾、理赔、公司管理、客户服务等;后端——资产端,主要是保险资金的运用和管理。

作为保险业的经营主体,保险公司在任何一端都需要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防范风险。

1.2.2 从保险业的三端视角看区块链与数字货币

从保险业的三端视角来看,区块链与数字货币就可以从三个角度与保险相关联:其一是产品端。数字货币及其底层逻辑——区块链技术热度的逐年提升,也使保险人敏锐地嗅到了其运行风险的市场。一些全球知名保险公司,如XL Group, 美国国际集团(AIG)和美国丘博保险集团(Chubb)已经推出加密数字货币保险,为虚拟数字货币“保驾护航”。他们认为,给加密数字货币存储上保险是一个巨大的机会,此举可以为加密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技术减少损失。

其二是运营端。这一角度也是我们最常讨论的,区块链技术可通过发挥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智能合约、保护隐私等优势,在保险运营的各个环节和场景进行应用,从而实现提高保险的管理效率,提升承保、核保、理赔等各环节服务水平,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客户隐私等科技化目标,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在互助保险领域,区块链技术的核心优势也可得到充分发挥。

其三是投资端。当前数字货币的推广和运行显然还处在初级阶段,但很多人已致力于对数字货币投资潜力的研究,认为数字货币是一次重大的投资机遇,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一场伟大的金融革命。理性来看,我们可以认为数字货币是一个金融创新,在其价值衡量评估体系未确定以前,都伴随着一定的投资风险。在对数字货币的运行机理以及历史发展情况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对其投资价值进行一定的评估。保险资金作为长期资本,投资数字货币本身或许为时尚早,但投资主权数字货币及区块链技术领域的研发,则从长远来看既具有强劲的发展潜力,同时又可对行业自身的融合起到推动作用。另外,区块链的加密算法和分布式记账功能对于保险资金投资的安全性以及监管的透明性均具有重要作用。

二、产品端——数字货币保险研究

2.1 数字货币的概念

2.1.1数字货币的定义

数字货币简称为DIGICCY,是英文“Digital Currency”(数字货币)的缩写,它是应用数字技术的一种新的货币形态,是电子货币形式的替代货币。数字金币和密码货币都属于数字货币。数字货币使用的技术包括P2P网络、密码学、共识算法等。

数字货币是一种不受管制的、数字化的货币,通常由开发者发行和管理,被特定虚拟社区的成员所接受和使用。欧洲银行业管理局将虚拟货币定义为:价值的数字化表示,不由央行或当局发行,也不与法币挂钩,但由于被公众所接受,所以可作为支付手段,也可以电子形式转移、存储或交易。

国际清算银行(BIS)在201511月的研究报告中将数字货币描述为:“基于分布式账本技术、采用去中心化支付机制的虚拟货币,它颠覆了货币的定义,打破了原有的商业模式,是对金融市场和经济等方面有诸多影响的一项真正突破性创新。”

2.1.2 数字货币的类型

按照发行主体划分,数字货币包含非主权数字货币和主权数字货币两类。其中,非主权数字货币由非主权个体发行或者不存在特定的发行主体,其本质是市场机构或个人自行设计发行,并约定应用规则的数字化符号,性质上类似于在一定范围内可流通的商品。比特币、莱特币等是比较典型的早期非主权数字货币。主权数字货币是中央银行发行和控制的数字货币,具备无限法偿性,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等功能。英格兰银行、中国人民银行等都在研究中央银行数字货币。除此之外,存在以主权货币为记账单元的数字化金融产品,例如,数字化债券、股票、基金等。这些金融产品应用数字技术,以主权货币为单位,一定条件下可以具有类似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

按照数字货币与实体经济及真实货币之间的关系,又可以将其分为三类:一是完全封闭的、与实体经济毫无关系且只能在特定虚拟社区内使用,如魔兽世界黄金;二是可以用真实货币购买但不能兑换回真实货币,可用于购买虚拟商品和服务,如 Facebook 信贷;三是可以按照一定的比率与真实货币进行兑换、赎回,既可以购买虚拟的商品服务,也可以购买真实的商品服务,如比特币。

比特币的出现对已有的货币体系提出了一个巨大挑战。虽然它属于广义的虚拟货币,但却与网络企业发行的虚拟货币有着本质区别,因此称它为数字货币。比特币是一种早期非主权数字货币,虽然目前还不是一个完整的数字解决方案,但为我们设计数字货币方案提供了很有益的参考。

2.1.3 数字货币的特点

数字货币可以认为是一种基于节点网络和数字加密算法的虚拟货币,其核心特征主要体现在:第一,不依赖特定中介,实现点对点的直接交易;第二,由于来自于开源的算法,因此没有任何人或机构能够控制它的运行;第三,由于算法解的数量确定,所以数字货币的总量固定,这从根本上消除了虚拟货币滥发导致通货膨胀的可能;第四,由于交易过程需要网络中的各个节点的认可,因此数字货币的交易过程足够安全。

2.1.4 电子货币、虚拟货币、数字货币的区别

从发行主体、适用范围、发行数量、储存形式、流通方式、信用保障、交易成本、交易安全等方面,将数字货币与电子货币和虚拟货币进行对比如下表:

电子货币

虚拟货币

数字货币

发行主体

金融机构

网络运营商

使用范围

一般不限

网络企业内部

不限

发行数量

法币决定

发行主体决定

数量一定

储存形式

磁卡或账号

账号

数字

流通方式

双向流通

单向流通

双向流通

货币价值

与法币对等

与法币不对等

与法币不对等

信用保障

政府

企业

网民

交易安全性

较高

较低

较高

交易成本

较高

较低

较低

运行环境

内联网,外联网,读写设备

企业服务器与互联网

开源软件以及P2P网络

典型代表

银行卡,公交卡

Q币,论坛币

比特币,莱特币


2.2 数字货币的运行机理

数字货币与之前的货币形式相比,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其全新的技术支撑,即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可共享的、通过共识机制可信的、每个参与者都可以检查的公开账本。没有一个中心化的单一用户可以对其进行控制,只能够按照严格的规则和公开的协议进行修订。其通过去中心化的、无需信任积累的信用建立范式,并集体维护一个可靠的数据库,形成一种几乎不可能被更改的分布式共享总账。

以比特币为例来了解数字货币的运行机制,过程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2.2.1 账本公开

一个数字货币的区块链网络,是一个封闭的区域。区域内每一个节点都拥有并记载着每一笔交易的账本,并且账本是公开的。这个账本的初始状态确定,且每一笔交易的记录可靠而有序,因此每个人持有的货币数量都是可以推算出来的。

但为了保护用户个人的隐私,虽然区块链中的交易是公开的,但每个参与节点都是匿名的。节点之间不使用真实身份进行交易,而是使用自己的唯一ID。当两个节点发生交易之后,报文中会显示此ID的数字签名,以确保交易是在双方之间展开的。

2.2.2 身份签名

如果A要想B支付1比特币,A要写一张交易单给B。在区块链中,为了追溯资金的来源,在这个交易单上除了记载付款和收款信息,还要写上比特币的来源信息,比如:该比特币来源于账本第一页。交易单写完之后,A还要加上自己的签名,即私钥加密,以便B验证该笔比特币的来源。B收到签名后,会用A的公钥对其进行签名验证,以证明交易单是A发的。

2.2.3 矿工挖矿

在一个传统中心化的系统中,A是否有足够的钱支付给B,这个过程需要通过第三方中介机构(如银行)来确定。而在区块链系统中,做这个工作的是矿工组织。矿工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大量的计算,抢先求解,争夺新区块的记录权,以赢得比特币奖励,再由其他矿工对这一结果进行确认,同时对交易有效性达成共识。

每个区块主要由区块头和区块体两部分组成。其中,区块头主要包含版本号(Version)、前一区块的哈希值(PrevBlock Hash)、能够总结并快速校验区块中所有交易的默克尔树根哈希值(Merkle Root)、挖矿难度值(Difficulty Target)、挖矿所得的随机数(Nonce)以及时间戳(Time)。区块体则主要包含交易数据。

AB发送交易单时,他们两个的交易信息会广播给矿工组织,矿工组织的每个矿工小组收到交易信息后,便各自开始进行新区块的记录。其中最考验算力的,便是随机数。矿工需要将区块头的其他参考值与第一个随机数合并,带入哈希函数,计算区块头哈希值,再与系统预先设定的难度值进行比对,如果大于该值,则将随机数加1,再重新计算,直至产生的哈希值小于难度值,随机数便解出。这个过程通常需要10分钟,难度值会根据参与者的算力增减进行设定,以确保合理的解题时长和工作量。

最先求得随机数的矿工立即将生成的账单向全网公告,其他矿工收到账单后必须停下自己的挖矿工作,对其进行验证。首先验证区块头哈希值是否满足难度值要求,再核对上一区块的哈希值是否与当前链上最后一个区块的哈希值相对应,最后还要确认当前每笔交易的付款人有足够的余额支付这笔钱,以保证交易清单的有效性。所有验证通过后,这一区块方可被加入总账,同时最先求解成功并发布该区块的矿工获得奖励。所有矿工再去争取下一个区块。

这便是区块链依赖散列函数进行工作量证明(矿工挖矿)的机制设计。简单总结,就是由分散在各处的计算机,竞赛谁能最早找出搭配原本要打包数据的穷举猜测值(Nonce),谁就获得该区块的打包权(记账权)。此猜测值被找出后,与数据、散列值一起打包成块后广播,经多数节点确认与承认,打包者就能获得打包该区块所提供的奖励。

另外还需要强调的是,在经过了10分钟的挖矿和集体验证之后,这一新的区块只是临时被加在了总账上,并没有被最终确认。只有经过后续6个区块的确认之后,该交易才算最终完成。因为如果只有1次确认,有可能这个区块不在最长链上,而在临时分叉上,那么这个交易不被确认的概率非常高。而经过6个区块的确认,打包有当前交易的区块在主链上的机率才能接近100%。换言之,在连续6个区块被确认后,区块信息基本上没有办法被篡改,交易才算最终完成。因而比特币的交易确认时间通常需要一个小时。

2.3 数字货币的风险

2.3.1 洗钱、非法交易风险

从数字货币最初的来源及其运行机理,不难看出,他在保护用户隐私和自由的同时,也成为一些违法犯罪行为的保护伞。不法分子利用比特币等早期数字货币匿名交易、不容易被追踪的特点,掩盖其资金来源和投向,进行洗钱等非法活动。IMF等国际组织和多国监管机构对数字货币洗钱等非法活动的风险高度关注。IMF报告指出,数字货币作为逃避资本管控的新渠道,非法资金通过数字货币实现跨国流动,给反洗钱、反恐怖主义融资等带来了挑战。

2018年年初世界范围内爆发的勒索病毒事件十分具有代表性。勒索病毒通过远程加密已经感染病毒的电脑文件,向文件所有者勒索虚拟货币作为赎金,比特币充当了洗钱和实施犯罪的工具。20177月,美国牵头开展了一次国际行动,成功关闭了全球最大的黑市交易网站——阿尔法湾。此前两年多时间里,犯罪分子通过这一网站在全球各地进行毒品、黑客工具、武器和有毒化学品等非法商品交易。在其下线前,通过加密资产进行的交易规模超过了10亿美元。

2.3.2 市场投机、黑客攻击、盗窃风险

早期的数字货币往往由于法律性质和责任不清晰,监管主体不明确,消费者权益得不到保障。例如,比特币交易市场实行24小时连续开放,没有涨跌限制,价格剧烈波动,容易被投机者操纵,风险极大。同时,比特币交易市场处于自发状态,存在交易对手风险、资金安全风险和清结算风险等,消费者需要自行承担这些风险。

另外,持有比特币等数字货币容易受到网络攻击。在比特币协议里,支付一旦确认便不能被取消。这些特性吸引了网络犯罪者。早在2014年,就曾发生过比特币被盗事件,报道称有价值502081166.11美元的818485.77个比特币被盗。盗窃的问题不仅限于个人电脑的使用者。事实上,一些从事比特币交易的商业机构也被视为黑客攻击的对象。像Mt.GoxFlexcoin等交易平台,就是在黑客攻击后丢失大量比特币,以致破产。也存在一些黑客在电脑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控制电脑用于比特币挖矿,将挖矿所得非法占有。早期数字货币如果不加限制,迅速蔓延,有可能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损失。

2.3.3 影响金融稳定的风险

目前数字货币市场价值及交易量较小,金融机构参与不多,并未对金融稳定造成系统性影响。但IMF的报告强调,随着数字货币使用范围和规模的扩大,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概率也将提升。加密资产的快速增长,其交易价格的极端波动性,以及与传统金融部门联系不明确,都很容易导致出现新的金融脆弱性。美国学者普拉萨拉认为,应从IMF的角度应对比特币对全球货币市场的冲击。比特币在货币交换中的优势,比如匿名性和点对点交易的特性,可能使得它在国际货币交换体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将与IMF负责平衡汇率和应对国际货币危机的职能产生矛盾。IMF有必要对比特币采取行动,防止货币投机。

除此之外,欧洲央行也曾指出,虚拟货币可能给中央银行带来声誉风险。当虚拟货币得到发展时,人们往往容易把虚拟货币价格上涨或者其他重大事件和中央银行没有很好管理法定货币联系起来。

此外,依托比特币概念,市场出现了ICO等融资活动。ICO是企业或个人在网络上公布创业项目方案(白皮书),以自行定义的代币(Token)公开募集比特币或其他具有一定流通性的私人数字货币,进而换取资金支持创业项目的行为。由于缺乏监管约束、行业自律和透明度等原因,在部分地区出现了欺诈和伪造项目,形成规避监管的非法证券发行或非法集资渠道,也会对金融市场稳定带来一定的风险。

2.3.4 典型的数字货币风险事件

2018126日凌晨3点,东京Coincheck虚拟货币交易平台服务器遭受黑客攻击,共计5亿新经币(NEM)(价值约580亿日元,4.2亿美元)被黑客盗去。1125分交易平台检测到异常情况,发现资产失窃。下午1633分该交易平台暂停了NEM的交易,随后暂停了该交易平台上其他十几个币种(不含比特币)的交易。该消息被披露后,新经币的价格出现11%的下跌,其它大多数虚拟货币价格也紧跟着下跌。

新经币是一款与比特币、以太坊、莱特币类似的虚拟货币,目前价值体量在各种虚拟货币中排世界第8位。而Coincheck是目前日本第二大虚拟货币交易平台,成立于2012年,于2014年开始虚拟货币交易业务。日本为保护虚拟货币参与者的利益,修改《资金结算法》开始对虚拟货币交易平台实施注册制管理,并于20174月正式实施,目前已经有16家交易平台获得了注册,但尚不包括CoincheckCoincheck仍然在申请注册的过程之中,不过,根据旧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在新法实施前已经开始运营虚拟货币交易业务的平台,在申请注册的过程中仍然可以继续开展业务,Coincheck就是属于这种情况。

由于NEM的交易过程都是在区块链上公开记录,只要用NEM BlockChina Explorer就可以查看各个账户上的交易和汇款记录。根据详细的交易记录发现,交易平台发现被偷走的虚拟货币以9个不同的账户分开汇款,被盗取的新经币流向了同一个地址。基于区块链公开透明的特性,交易过程被轻易追踪,可以查询到这些NEM流向的地址,但是无法确定到地址所对应的个人,除非嫌疑人使用真实的个人资料进行交易,否则追踪犯人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一般而言,虚拟货币可以存储在记载了全量交易数据的“冷钱包”当中,即不通过交易平台自行保管虚拟货币。而实际上为了交易的便利性,虚拟货币通常保存在连接互联网的“热钱包”中,即由钱包服务商或交易平台代为保管,从而让黑客有了可乘之机。

在这种情况下,交易平台的信息安全体制的健壮性,就对用户的虚拟货币安全性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而由于缺少监管力量的介入,许多交易平台对信息安全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投入的技术力量不充足,乃至于出现巨大的技术漏洞而未整改。可以说,交易平台对信息安全制度建设的忽视间接引发了这次事故。

2.4 数字货币保险

2.4.1 数字货币市场的保险需求

早在2014年,日本一家数字货币交易所被盗85万个比特币,市值高达480亿日元。2017年韩国一家名为Youbit数字货币交易所因被盗了17%数字货币不得不申请破产。同年11月,著名以太坊钱包Parity,被黑客利用其多重签名的漏洞,直接损失了15万个ETH,虽然后来白帽黑客通过技术手段找回了37.7万个,但还是造成1.5亿美元的损失。2018424日晚9点,网络上最受欢迎的以太坊钱包 Myetherwallet遭受DNS劫持攻击。很多用户的钱包被清空,两个小时的时间里,黑客盗走了至少13000美元……伴随着黑客事件的频发,2019年上半年便造成了数字货币市场高达4.8亿美元的损失。

保险在金融领域是一个有用的术语,在加密金融数字世界里,保险也同样有用。随着加密数字货币交易的增多,货币钱包也容易被偷盗和被黑客进攻,人们也容易被骗。这为保险公司带来了极大机遇,但同时也会有巨大的风险。加密数字货币行业涉及各种金融犯罪,仍然是一个很不规范的行业。保险公司为加密数字货币提供保险这一举动为加密数字货币产业带来了希望,同时,也说明了整个国际社会也正在认可它积极的一面,减少负面的影响。

2.4.2 数字货币保险应用情况

随着加密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技术越来越热,一些全球知名保险公司,如XL Group, 美国国际集团(AIC)和美国丘博保险集团 Chubb)已经推出加密数字货币保险,默默无闻地为虚拟数字货币“保驾护航”。 尽管这些保险公司并没有对此大肆宣传,但是私下接受了媒体采访的保险公司声称,此举可以为加密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技术减少损失。“给加密数字货币存储上保险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随着数字货币以及它们的底层逻辑——区块链技术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一些保险从业者充分自信地认为他们可以避免陷阱,同时能获得巨额的保险费。据了解,这些保险人员可以收到比一般商业损失或盗窃超过5倍的保险费。

全球保险巨头安联从去年开始,就提供了数字货币盗窃保险。还有一些在数字货币保险业务上较专业的公司,直接成立了相关业务部,简化了承保流程,并加入了数字货币特别条款,瞄准这一市场。据彭博社报道,德国安联保险的的发言人Christian Weishuber表示,数字货币存储保险服务未来有很大的机会,这也是安联提供该类产品的原因。安联保险去年开始,就提供了数字货币盗窃的个人保险,并且是为数不多的涉及这方面的保险公司之一。Weishuber 表示,数字资产在现实经济中正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正在探索加密数字货币产品和可以提供的保险套餐。

另外两家在数字货币保险业务上比较超前的保险经纪公司——MarshMcLennanAon表示,已经帮助很多企业购买了加密数字货币保险,很有市场。彭博社称,MarshMcLennan成立了一个由10人组成的团队,专门为区块链创业公司提供服务;而Aon则拥有超过50%的数字货币保险市场,并在最近简化了政策,以加快承保流程。它还调整了公司的一般政策,加入了数字货币专用保护条款。

AIG也已经将加密数字货币保险费添进其标准政策要求中,但拒绝透露提供了多少加密数字货币保险费额度。

2.4.3 数字保险市场发展潜力

在过去3年中,数字货币的市值增长了25倍,目前已经达到了3000亿美元附近。根据数字货币咨询公司Satis Group最近的一份报告预测,到2019年,加密货币交易量将激增50%。而在该领域中,所有数字货币的价值远大于目前可用的保险金额。目前3000亿美元市值中,可用保险范围只有不到10亿美元,供需之间存在巨大的不平衡。随着非主权数字货币的更加规范化发展,以及主权数字货币顺应货币演进需求的大势所趋,数字货币市场的发展仍存在巨大空间。

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保险始终走在探索的前端,为科研风险、消费者信心、环境违约、从业者利益等问题的风险保障提供了巨大支持,成为发展的引擎。在数字货币领域,保险同样可以起到与之发展相匹配的引擎作用,通过更为深入的研究和试点,将更多层次的、更加符合数字货币风险防范机制的保险产品投入市场,发挥保险功能,为数字货币市场的发展保驾护航。

三、运营端——区块链与保险的天然结合

区块链与保险在本质特性上存有共性,保险行业为区块链提供了天然的运用场景,区块链为解决保险行业的问题提供了技术思路。保险行业的任何改革和创新都必须在坚持和遵循保险本质的前提下进行,任何保险领域的创新必须要考虑到安全、隐私、信任和效率。这与区块链自身特性可谓是不谋而合。助力保险业商业模式变革,可通过互助保险、普惠保险、智能合约等几个典型的保险运用场景来观察。

3.1 区块链促使保险回归互助本质

3.1.1 保险的本质是契约互助式的保障

从保险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保险的本质是保障功能,但随着社会发展尤其是金融市场的发展,保险逐渐有了投资功能。在利润目标的驱使下,一些保险机构本末倒置,将保险的投资功能置于保障功能之上,偏离了保险的本质,也因此连续暴露出一些新问题,集中举牌、跨领域或跨境并购、激进投资等乱象层出不穷,少数保险公司甚至通过虚假出资和虚假增资,追求快速扩张。

3.1.2 区块链互助保险的模式

区块链技术的运用弱化了保险机构原有的信用中心功能,使得保险回归用户契约互助的本质。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下,保险机构充当中介者,建立保费资金池,资金池对保险机构来说增加了资产管理的压力。但在这个以区块链为支撑的新商业模式中,无需保险公司充当信用中心,区块链将保单交易进行登记,智能合约技术将在满足赔付条件时,自动从承保人账户划拨赔款给受益人,这一过程中无需银行参与。荷兰金融咨询机构AXVECO的区块链专家Olivier Rikken的一篇文章中,对这个模式有着较为详尽的描述:保险公司会提供一个类似市场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消费者向保险公司提出保险需求,可以是标准化的产品或是某一特殊需求。保险公司利用自己的数据信息及专业知识为该消费者的保险需求计算出一个参考保费和响应的承保方的预期收益率。随后,想要提供承保服务的用户就可以竞标这份保单,既可以是一对一,也可以是一对多(可采取保险众筹的形式)。如此一来,保险公司关注的焦点将由资产管理转变到利用自身的人才和专业优势,为用户提供保险标的供需匹配、风险评估、保费测算等。在这种模式下,由于资金来源于投资者用户,保险公司没有资产管理压力,作为市场和专业咨询的供应商,可以获得许多好处。与P2P借贷公司有相似模式的公司,没有资金池,不需要监管许可证,甚至都不需要任何证书,只需要得到监管者的许可。平台开发可以按次计费外包给第三方,让公司更加智能。借用区块链技术助力保险公司实现真正的互助契约,重回保险的保障本质。

3.2 区块链使普惠保险迈向可能

3.2.1 普惠保险高成本低效率的痛点

区块链促使保险回归保障本质,也是对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的一种福音。一直以来,在普惠金融领域,我国的金融机构都面临着高成本低效率的尴尬局面。以保险公司为例,一方面,做普惠保险一定是要采取相对的低利率和低费率。另一方面,普惠保险的成本高,保险资金的获取成本相对较低,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的信用评估、赔付率很高,金融基础设施也很不发达,需要更多的固定成本投入,服务效率低下,保险公司的盈利空间狭窄,甚至入不敷出。

3.2.2 互助回归与数据共享创造普惠红利

区块链带来的互助保险的回归,可以避免保险机构追求利润最大化,轻资产的运营模式也可以节约成本,保证一个更高的赔付率。此外,将普惠保险覆盖区内的群众相关信息利用区块链技术开发的平台进行登记,建立普惠保险数据库,这也将大大提升服务的效率。

区块链可以打通保险机构与其他相关组织之间数据共享的“最后一公里”,并创造出信息资源服务公众的普惠性红利。保险是一个覆盖口径宽大、关联性很广的行业,比如健康险牵及到医疗机构,财产险涉及城建和房屋主管部门、车险涉及交管等部门,而目前的状况是,相关的数据割裂存在于不同管理组织,出现了明显的数据孤岛,特别是保险公司本着对客户保密的商业原则,更是不愿意将信息资源吐露给相关服务提供商与行政机构,由此就极大限制了数据资源的开发空间。但是,区块链的开放性可以让各个机构实现对数据的共享,并形成共赢互惠效果,最终将更多的普惠功能传递到公众。以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为例,除了前者可以利用患者的信息倾向开发出适合对路的保险产品外,后者也可从保险机构那里获得的用户信息对就诊者制定出合理的诊疗方案,包括药品类型的选配、床位等非药服务品的配置等,达到控制患者就医成本与增大实际疗效二者兼具的效果,而且医院还可以根据用户投保的健康险种提供后续咨询供给服务。当然,区块链存在非对称加密机制,即信息获取方要获得对方完整信息必须同时取得对方的“密匙”许可。区块链的出现使得普惠保险成为真正的可能。

3.3 智能合约保障安全性提高理赔效率

3.3.1 什么是智能合约

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是两个(含)以上的合同当事人,通过区块链技术的构建,针对合同内某一特定事件发生(商业合同)与否进行编码,制式自动地执行操作的一种商业模式。为使这个智能合约能被顺利执行,必须利用一个可信赖的第三方及时提供必要的信息,供作合同被执行或不执行的依据。它具有自我监控与自我执行的功能。

3.3.2 智能合约与保险

在保险经营中理赔工作的处理就可应用智能合约的模式,当投保人(被保险人)报案后,及时由分散在各处的节点,取得保险事故发生的相关信息,立即进行处理。不仅可以节省理赔人员处理理赔工作产生的大量的差旅成本,亦可提升理赔的效率,增进保险消费者的满意度。与此工作相关的资料键入与保险合同当事人验证的工作,就可运用区块链技术的可追溯性的特质顺利完成。从最初签订保险合同时当事人提交的信息,连接至区块链上,利用其无法篡改的安全性,需要时即可从当事人的地址送出一个信息,来验证当事人的真实性。这样的技术也解决了在互联网保险当中验证保险当事人的难题,不需要亲赴柜台办理验证。

3.4 结合共享经济与物联网提升用户体验

3.4.1 共享经济拓宽保险需求

从产品的供需角度看,过去保险机构往往是被动接受客户需求,提供相应服务。当下科技对社会大众生活方方面面的渗透,涌现了很多新的场景针对当下客户智能化的衣食住行的个性化需求,借助区块链技术完成场景化的产品设计,保险机构则有望改变自身被动地位,创造保险需求,提升用户体验。例如现在大热的共享经济就引申出一系列保险新需求。无论是airbnb的房主,滴滴出行的司机和用户、共享单车公司都需对自身屋内财物和公司产品进行保险。另外,在旅游出行等app平台,例如去哪儿网、携程、途牛,也都有针对出行旅游相应的保险需求。

3.4.2 物联网的结合提升场景化体验

结合物联网,在需要投保的物品上注入保单信息,利用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技术进行管理,能够自动检测损坏、启动维修流程和在达到赔付条件时自动执行理赔付款。这将大大提升客户的用户体验,提升服务效率,降低保险公司运营成本。以阳光保险和区块链创业公司布比达合作推出的“区块链+航空意外险”卡单为例,航空意外险由于理赔时机的特殊性,即只有出现意外进行理赔时客户才有相关意识,为保单造假创造了机会,也为中间商抬高价格提供了空间。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从卡单源头追溯到客户流转的全过程,确保卡单的真实性,同时绕开了中间商,卡单的价格也更加经济实惠。其次智能合约技术,可在达到理赔条件时立即赔付,也大大提升了保险公司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3.5 建立消费者与保险公司之间的互信

3.5.1 保护消费者免受销售误导

区块链技术有助于缓解保险业务的信息不对称。客户与保险公司之间的互信一直是制约保险行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从消费者方面,保险公司的销售误导、保险条款不透明以及事故发生后的赔偿难等问题,都是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信誉问题。

许多专业人士都把区块链称为“信任的机器”,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因为区块链可以将某些核心元素(例如点对点、分布式、密码学等)整合在自身的数据结构中,然后将密码学理论与数学算法结合起来,最终建立起一种信任共识。基于这种共识,企业便可以用最低的成本来解决最头疼的信誉问题,使保险成为消费者完全信赖的产品,从而免受销售误导,安心购买。

3.5.2 保护保险公司免受消费欺诈

从保险公司角度来看,客户利用信息不对称而存在的骗保现象也难以避免。保险欺诈问题在中国保险市场相当严重, 根据相关文献估计,我国保险欺诈造成的虚假赔付额占保费收入的10%-30%,在部分险种甚至高达50%。国际上一般采用建立反保险欺诈调査组织、全国统一的保险赔付数据库等方法以抑制保险欺诈行为。

跨行业的区块链信息共享则为识别保险欺诈提供了一种新型解决方案。区块链技术可通过数字化合同将信誉量化成具有管理的属性,独立验证客户和事物的真实性,实现保险产品从销售到理赔整个过程的透明信息化。在区块链的助力下,已经有不少“拓荒者”成功建立起了保险业反欺诈联盟。比如泰康在线布局的区块链反欺诈联盟系统已经正式投入使用,根据区块链的特性编写了对用户过往投保及保单操作信息记录的智能合约,通过智能合约来界定用户在投保时是否具有投保资格及可购买的保单保障金额。通过区块链技术,希望在源头上做到杜绝骗保、骗赔等行为的发生。

最近几年,风险保额过高的事件屡屡发生。例如,为了累计更高的风险保额,有人会在多家保险企业购买不同保额的短期意外险产品。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保险企业之间缺乏数据交换,从而导致核保核赔阶段的信息不对称。而区块链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区块链,可以把所有意外险的数据上传,保险公司便可以此进行核保。

四、投资端——投资价值与投资管理

4.1 数字货币的起源

数字货币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科技发展的必然。数字货币是人类不断追求更加完美的社会经济交易方式和全球贸易便利的需要,是人类在综合运用科技,逐渐探讨这种需求中获得的发现。

4.1.1 大卫·乔姆的DigiCash

数字货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81年“数字货币之父” 大卫·乔姆(David Chaum)发布的报告《难以追踪的电子邮件,回信地址以及电子笔名》,该报告为匿名通讯研究领域打下了基础。在1982年和1985年他又分别发表了两篇论文:《Blind signatures for untraceable payments》和《Security without identification: transaction systems to make big brother obsolete》,文中提出使用“盲签名”技术实现匿名的网络支付系统,阐述了数字货币的构想,成为了他于1990年创建的最早的数字货币之一DigiCash中的重要技术,也成为后来的“密码朋克”运动的技术支持。数字货币在获取、交付和发行方面的便利性让它成为私有货币的理想候选,密码朋克是数字货币最早的传播者,其电子邮件中,常见关于数字货币的讨论,并有想法付诸实践。

4.1.2 亚当·巴克的Hashcash

1997年,英国密码学家亚当·巴克(Adam Back)发明了哈希现金(Hashcash),其中用到了工作量证明系统(Proof Of Work),这个机制的原理可用于解决互联网垃圾信息。它要求计算机在获得发送信息权限之前做一定的计算工作,这对正常的信息传播几乎不会造成可以察觉的影响,但是对向全网大量散布垃圾信息的计算机来说,这些计算变得不可承受。这种工作量证明机制后来成为比特币的核心要素之一。

4.1.3 戴伟的B-money

1998年,着迷于密码无政府主义的戴伟(Wei Dai)发明了匿名的分布式电子现金系统B-money,强调点对点的交易和不可篡改的交易记录,网络中的每一个交易者都保持对交易的追踪。不过在B-money中,每个节点分别记录自己的账本,这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节点间的不一致。戴伟为此设计了复杂的奖惩机制以防止作弊,但是并没有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4.1.4 电子黄金、LR

20世纪90年代的早期数字货币还包括1999年问世的以真实贵金属存量为基础的“电子黄金”,以及2006年成立在中美洲的在线支付公司LRLiberty Reserve),仅需1%交易费就可将美元或欧元自由兑换成LR

4.1.5 中本聪的BTC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主要发达国家先后实施非常规货币政策,出现流动性快速增加、货币贬值等问题,引发市场对中央银行货币发行机制的质疑。

200913日正式创立的比特币,提出了“发行量恒定”“去中心化”“全体参与者共同约定”等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公众对改进货币发行机制的诉求,获得了一定的尝试和发展空间。

比特币是目前最被广泛接受以及使用程度最高的数字货币,也在历史作用上被认为是数字货币的起源。

4.2 非主权数字货币的发展

比特币等早期非主权数字货币受到了全球的普遍关注。2017年,剑桥大学首次推出全球数字货币基准研究的调查报告,该研究报告调研了五大洲38个不同的国家近150家数字货币公司数据,通过系统的统计,对全球数字货币领域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此次研究报告公开了数字货币的用户和钱包数量、新兴加密货币产业链及影响,以及有关交易所、支付和挖矿等相关信息。据报告估算,全球有1876人全职从事加密数字货币行业,欧洲交易所数量最多,大部分交易所员工数量少于11人,全球活跃钱包数为580万到1150万个,来自北美和欧洲的钱包用户占到了全球总数的30%,等等。

4.2.1 比特币

比特币作为一种典型的非主权数字货币,是区块链技术在全球的首个实际应用案例。在2008年中本聪提出比特币概念后,20091月第一个创世区块就产生了。目前比特币是市值最高、影响最大的数字货币。

根据其算法,比特币预计在2040年左右达到2100万个的生成上限,从而形成所谓的“发行量恒定”。比特币是通过奖励矿工的形式发行的,由参与者通过计算机,按照非常复杂的运算规则,以解出所设定数学算题的方式生成。最初每次成功“挖矿”可获得50比特币的奖励。每产生21万个区块后(大约每4年),奖励金额就会减半,直至趋于0,则不再奖励。

在美国加州,比特币等数字货币需要进行登记注册,在法律的底线规则中,只要不利用数字货币进行非法活动,就可以定义为是合法的。在美国纽约州开展比特币相关业务则需要申请牌照,否则视为违法。

比特币在现阶段的应用主要是跨境资本转移,而这种转移还是不被所在国家法律许可的。比特币在美国接受政府监管,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发布文件称,比特币和其他数字货币合理定义为大宗商品,与原油或小麦的归类一样。这意味着比特币期货和期权要符合CFTC的规定并接受监管。

4.2.2 以太币

以太币和比特币都是建立在区块链的基础之上,底层技术十分相似,但两者所应用的领域有所区别。以太币主要用于支撑应用在以太坊上运行,用户激活“程序”的每一步都需要用以太币付款。以太坊是区块链基础设施平台,能够提供各种模块让用户搭建下一代分布式应用。和比特币一样,以太币由节点担任收集、传播、确认和执行交易的矿工,矿工们通过工作量证明(PoW)机制来抢夺区块,获得奖励金。

以太币总量不设上限。以太币在最开始时众筹发行了7200万个,之后每年发行不超过初始的0.3倍。当矿工挖到矿后,将获得5个以太币奖励,耗时约15秒,相较比特币的10分钟大大缩短。一年会有210万个区块产生,将会产生1050万个以太币。而以太币在共识机制由工作量证明(PoW)转为权益证明(PoS)后,每年发行总量将超过1亿。但这个过程可能长达数年。

4.2.3 瑞波币

瑞波币(XRP)是OpenCoin公司发行的虚拟货币,是瑞波网(Ripple)的基础货币。OpenCoin公司接手瑞波网后,组建了瑞波实验室(Ripple Labs)。瑞波网络中不止瑞波币一种货币,也能使用各国货币,甚至是用户自己发行的“私人货币”,但只有瑞波币可以通过网关进行跨国转账。瑞波币作为瑞波网内的流动性工具,其主要功能是一个桥梁货币,是各类货币之间兑换的中间品。

瑞波币不是通过挖矿的奖励机制产生的,而是一开始设好1000亿枚,每次交易将有十万分之一个瑞波币被销毁。每个用户被要求最少持有20个瑞波币,每次交易会扣除十万分之一瑞波币的交易费进行销毁,但是与传统跨国转账需要收取的0.1%手续费和150元人民币的电讯费相比几乎可以忽略。这十万分之一瑞波币的交易费是用来防止有人恶意破坏系统,对于正常交易的用户来说交易费可以忽略不计,但当有人恶意制造大批量虚假账户和交易信息时,销毁的瑞波币呈几何级数增长,对于破坏者来说成本巨大。

初始时创造的1000亿个瑞波币,其中20%在创始人手中,50%被赠予特殊人群与特殊机构,剩下的对外发行。在瑞波系统中矿工不需要挖矿,所以没有奖励机制,其总量也不会增加。

瑞波区块链将网络上的节点分为普通节点和验证节点,协议共识机制规定一笔交易只需要验证节点的投票就能完成验证和确认。因此瑞波币交易确认的时间非常短。

与比特币相同,瑞波币也维护着一个全网络公共的分布式总账本。但不同于比特币工作量证明算法需要网络上巨大的算力维持,瑞波协议有“共识机制”与“验证机制”,通过这两个机制将交易记录及时添加进入总账本中。瑞波系统每几秒钟会生成一个新的分账实例,在这几秒钟的时间内产生的新交易记录,根据共识和验证机制迅速被验证。这样的一个个分账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链接起来就构成了瑞波系统的总账本。瑞波币的“共识机制”让系统中所有节点在几秒钟内,自动接收对总账本交易记录的更新,这个过程不需要经过中央数据处理中心。这个极速的处理方式是瑞波系统的重大突破。

与比特币的数据记录打包方式和交易确认方式相比,瑞波系统有两个不同:一是交易记录(区块)的打包速度更快(比特币约10分钟,而瑞波只有几秒钟),二是交易记录(区块)的确认方式更快(比特币要多个节点逐个确认,而瑞波是所有节点一起同时确认,即为瑞波的“共识机制”)。所以瑞波系统的新交易记录的确认时间仅仅只需要35秒钟,而比特币一般需要一个小时。

4.2.4 莱特币

莱特币的推出收到了比特币的启发,在技术上具有相同的实现原理。但莱特币与比特币相比能够处理更大的交易量,提供更快的交易确认。

莱特币也是通过奖励矿工的形式来发行的,最初每次奖励50个莱特币,每当产出一定量的莱特币后奖励减半。莱特币的交易速度是比特币的4倍,产量也是比特币的4倍,预计总产量将达到8400万个。

4.2.5 国际大型商业机构发行的数字货币

由于数字货币具有成本更低、效率更快、安全性更高等优势,部分国际大型金融机构已经开始尝试利用区块链技术研发自己的数字货币。瑞士信贷银行于20154月开始数字货币的试验,研发一种与真实货币和中央银行账户相关联的“多用途结算货币”,这种虚拟货币可在运用区块链技术构建起来的金融机构交易平台上进行交易。为了促进该虚拟货币在整个金融领域流通,瑞士信贷银行希望与其他市场参与者,如资产管理公司、监管当局、金融基础设施供应方(如清算所、交易所)合作共同发行该货币。全球最大的六家银行——巴克莱(Barclays)、瑞信(Credit Suisse)、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CIBC)、汇丰(HSBC)、三菱日联金融集团(MUFG)和道富(State Street)一起加入瑞士信贷银行创建的多功能结算币项目,将在区块链上进行清算和结算的金融交易,旨在加强数据隐私和网络安全保护,让金融市场更有效率。

花旗银行于20157月表示,其正在运用类似比特币的区块链技术研发自己的数字货币——“花旗币”(Citicoin)。花旗币的研发处于早期阶段,正在其内部试验运转三个相互独立的区块链。目前,花旗银行正与相关国家政府就数字货币相关议题进行沟通,探讨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区块链网络的可能性和创造一种由多个国家予以支持的数字货币的可能性。

美国专利及商标局在2017711日公布了高盛获得其首个数字货币专利,该货币名为“SETLCoin”。据悉,高盛这一专利的理念是建立一个使用数字货币来为证券交易做结算的系统。该专利强调了目前市场清算系统的短板,“在交易完成到清算完成之间,交易双方都要承担一些不必要的风险,在股市交易中,这个过程甚至可能长达3天”。而用数宇货币是将密码学原理应用到信息分发和去中心化的信息经济中。高盛表示,SETLCoin是一种以点对点网络方式换取金融证券的数字货币,并且使用这一货币完成实时清算。

需要注意的是,金融机构研发数字货币的主要目的是为金融机构自身平台的交易和结算提供支持,并非挑战央行发行法定货币的地位。事实上,花旗银行也公开建议英格兰银行利用数字货币的技术优势,发行法定数字货币。

4.2.6 备受关注与质疑的Libra

今年6月,Facebook旗下全球数字加密货币Libra研发成功并发布。官方称,Libra将建立一套简单的、无国界的货币、服务于数十亿人的金融基础设施。Libra一经推出就受到广泛关注,一方面将数字货币推向了新一轮高潮,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各国监管层的担忧。对于Libra是否将冲击货币体系、银行体系、资本市场和其他数字货币,是否涉及到隐私、洗钱、消费者保护和金融稳定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议论和研究。

不同于以往的数字货币,Libra“超主权货币”的设想也许是触动了各国央行主权货币体系的神经,其在2020年年末前正式推出的计划也很可能无法如期实现。

4.2.7 各国对非主权数字货币监管态度不一

非主权数字货币以其去中心化发行和流通、全球化、可匿名等特性,对传统的货币体系和金融监管来说始终是一大挑战。各国政府与监管部门在面对非主权数字货币时,必须考虑到有可能带来的风险,以及如何适配现行的中心化商业环境和金融监管规则,如何平衡安全、稳定、高效、低成本与隐私保护,如何顾全实体经济中各参与方的利益。因而,各国在对待非主权数字货币交易的监管政策上也不尽相同。

根据Odaily研究院对全球66个国家和地区的整理,目前,至少有23个国家和地区表示支持比特币,16个国家和地区在积极监管 ICO

其中,对比特币持支持态度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韩国、菲律宾、泰国、澳大利亚、中国香港、中国台湾、蒙古、伊朗、土耳其、南非、利比亚、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波兰、挪威、冰岛、美国、巴西、加拿大、智利;持中立态度的国家和地区有印度、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肯尼亚、尼日利亚;不支持的有俄罗斯、阿尔及利亚、玻利维亚、厄瓜多尔、摩洛哥、马其顿共和国、越南。

ICO政策方面,积极监管的国家和地区有美国、加拿大、委内瑞拉、澳大利亚、瑙鲁、泰国、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立陶宛、爱沙尼亚、直布罗陀、马恩岛、列支敦士登、瑞士;禁止的有中国、韩国、墨西哥、玻利维亚、尼泊尔、孟加拉国、印度。

日本的数字货币交易所是规范的牌照化管理,需要执照经营,管理条例明晰,目前已获得经营牌照的交易所共16家,数字货币交易的获利需要缴纳所得税和消费税。

201794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下发《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国内数字货币交易所被勒令关停。

4.3 各国政府积极开展主权数字货币研发

尽管对于非主权数字货币,多数国家的态度还比较谨慎,但随着对数字货币的认识不断深化,各国政府纷纷从战略层面加大对分布式账本技术及数字货币的研究。很多禁止非主权数字货币交易的国家都在积极进行主权数字货币的开发研究。目前,至少有26个国家和地区宣称将由央行发行“国家数字货币”。其中,中国、英国、加拿大等进展迅速。从应用领域来看,各国央行比较关注数字货币对支付、清算体系的影响。

4.3.1 联合国提出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更稳固金融体系

从国际组织来看,联合国在2016年初发布了报告《加密货币以及区块链技术在建立稳定金融体系中的作用》,提出了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一个更加稳固的金融体系的想法,并认为区块链在改善国际汇兑、国际结算、国际经济合作等领域有着很大的空间。

4.3.2 中国央行数字货币研究走在世界前列

2016120日,央行召开的数字货币研讨会上,央行首次提出了对外公开发行数字货币的目标。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2016615日成立区块链研究工作组,重点围绕区块链在金融领域应用的技术难点、业务场景、风险管理、行业标准等方面开展研究,跟进国内外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及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创新,密切关注创新带来的金融风险和监管问题。

201611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制科学技术研究所公开招聘相关专业人员从事数字货币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从人才需求方面加大了对数字货币的关注。

20167月,央行启动了基于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原型研发工作。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负责人姚前先后发表了多篇文章介绍央行数字货币的设计。他指出二方模式是数字货币相对电子货币的突破,数字货币将原有的三方模式减去一方,变成了两方交易,在更深的内涵上又回到了原始的点对点交易模式,“电子支付从三方模式到两方模式是本质性的变化。这样一种本质性变化,使个人在支付行为上的自主性大大加强,所以对整个社会具有极大的影响”。他的文章论证了数字货币发行和管理采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二元结构的观点,提出银行账户与数字货币钱包分层并用的思路;分析了数字货币研究的着力点,包括厘清数字货币的概念;在基于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二元体系的框架上,研究数字货币发行、流通、交易和回笼机制;探索相应的技术路线;重点考察数字货币对央行、商业银行及货币政策的影响;进行数字货币监管设计等。目前,央行的数字货币研发工作正在进入新的阶段,内容包括加强内外部交流与合作、设立专门研究机构、进步完善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和流通体系、加快构建法定数字货币原型、深入研究并尝试应用法定数字货币涉及的各类信息技术等。

2019116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在上海外滩金融峰会上表示,人民银行对于中国央行数字货币(DCEP)的研究已经有五六年,已趋于成熟。中国人民银行有可能是全球第一个推出主权数字货币的央行。

4.3.3 加拿大、美国对区块链技术及数字货币关注度较高

从美洲国家来看,加拿大、美国对区块链技术及数字货币关注度较高。加拿大央行从2014年就开始密切关注新型数字货币带来的风险。20166月,加拿大央行同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蒙特利尔银行、加拿大皇家银行、丰业银行、加拿大多伦多道明银行和区块链联盟R3共同合作推出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加元数字货币(CAD-Coin)尝试允许参与者将央行发行的现钞存入一个特殊的“池子”,再兑换成加元数字货币,帮助央行通过分布式账木技术发行、转移或处置资产。同月,在卡尔加里的一次研讨会中,加拿大央行首次提出Jasper项目,该项目是央行区块链技术的实验,旨在利用该项目探索创建一种用数字货币技术支撑的支付系统。Jasper项目有两个明确的目标:测试系统是否可以达到重要支付基础设施的国际标准;通过与私营部门合作,实施分布式账本技术的应用。

美国虽此前曾宣布尚无意开发自己的数字货币,但近日央行却在寻找一位新经理,负责数字货币的研究。这可能表明美联储正在研究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可能性。美联储这次招聘新岗位的时间点恰在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推出自己的数字货币之后,这引发了各界对美国迫于中国的压力重启联储币(Fedcoin)发行的猜测。

4.3.4 英国、丹麦积极研发并计划发行数字货币

从欧洲国家来看,英国政府在20153月提出立即增加1000万英镑经费用于研究数字货币,并提供有利的政策支持,以吸引海外投资者和企业。2016119日,英国政府发布了一份关于区块链技术的重要报告:《分布式账本技术:超越区块链》。该报告指出英国政府正在积极评估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潜力,考虑将它用于减少金融欺诈、腐败,降低用纸成本,提升效率。报告还指出,分布式账木技术在改变公共和私人服务方面同样有着巨大的潜力。它重新定义了政府和公民之间的数据共享、透明度和信任,将主导政府数字改造规划方案。20163月,英国央行与伦敦大学研究者合作,开发出央行控制的数字货币模型RSCoin,并宣布发布RSCoin代码并进行测试。RSCoin是分布式比特币模型与传统集中式法定货币之间的混合物,结合了区块链技术的优势及传统中心化的货币管理模式,灵活性与监管相结合。RSCoin根本性的转变在于采用了中央银行一商业银行二元结构,集中控制货币发行。央行会选择一些第三方(比如商业银行)参与中央账本的维护,英国央行希望数字货币的普及率能够提高,并切实促进本国经济发展。20174月,英国央行新版本的实时金额结算系统已考虑与区块链技术相兼容,并开放第四个应用加速器,寻求区块链技术在银行业务中的新应用。

丹麦在数字货币方面态度更加积极,201612月丹麦央行行长表示在新的一年里,工作重点由纸钞转向数字货币电子克朗(E-krone)项目的研发,计划发行自己的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作为其储备货币,并进一步计划将本国货币数字化。丹麦央行目前正在考虑是否将电子克朗匿名化,然后给每一个电子克朗添加相应的编号,该序列号不能篡改,用来确保其货币流动的可追踪性。丹麦央行行长认为区块链能够安全、透明地记录所有电子货币的交易,恰好满足央行的相关货币管理需求,丹麦将一边研究数字货币,一边缓慢地减少纸币的流通。从201711日起,丹麦央行已经关闭其在丹麦境内所有的印钞部门,今后不再印刷和制作包括纸币和硬币在内的丹麦克朗现金,无现金生活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但是考虑到区块链和数字货币概念在技术和密码评估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需要对相关技术进行持续跟踪和研究;同时,民众期待财务自由和隐私受到保护,所以中央银行还未决定是否应该监测和跟踪本国人民的交易。

4.3.5 日本、印度央行已启动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项目

从亚太地区来看,201612月,日本央行联手欧洲央行启动了一个联合项目,研究能够作为市场基础的数字货币支持技术的潜在应用。20174月,日本银行副行长中曾宏表示,日本银行将发行一种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该数字货币访问支付结算系统时将不受限制。

印度政府计划全面实现数字经济转型,发起了“数字印度”项目。印度储备银行声称区块链技术可以为这一目标奠定基础,并密切关注区块链技术的发展。该行希望发行基于区块链的加密货币,作为替代卢比的备选方案。可以预期,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央银行关注、尝试研究和开发数字货币。

4.4 数字货币的投资价值

4.4.1 数字货币的优势与商业价值

4.4.1.1 公平、自由与安全

数字货币的创造正式基于密码学爱好者的自由理想。在点对点的去中心化的交易机制中,可实现全世界的自由流通以及每个人的公平交易。这也是数字货币最大的价值之一。同时,基于密码学原理,数字货币的安全性很高。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防伪造防双重支付机制及大量计算资源的“记账”背书使其网络很难被攻破。

4.4.1.2 成本低、速度快

随着数字货币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更为便捷和低成本支付方式的追求,传统的纸币、硬币等实物现金将逐步被新的支付方式所替代。数字货币相比纸币具有明显的优势。

首先就是成本优势。纸币的生产和流通需要考量油墨、纸张、印刷、防伪技术等,一方面需要采用特殊技术确保不容易被仿制,另一方面需要便于识别,方便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成本比较高。除此之外,纸币在发行、收兑、清点、保管、回收、销毁等环节,需要占用大量人力物力。数字货币相对纸币具有成本优势。据挪威央行的报告,每次现金交易成本约为7.1克朗,而卡类交易成本仅为4.1克朗。数字货币的应用有可能进一步降低成本。

使用数字货币进行跨境的支付清算交易会大大提升交易完成的速度。使用数字货币进行跨境支付仅仅需要半小时左右就可以到账,而现行的跨境支付体系则需要几天甚至一周的时间。

4.4.1.3 便利性与透明度

纸币需要交易双方面对面交易,同时要避免假币。数字货币没有假币,能够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进行交易。

现金交易具有匿名性,很难追踪。纸币在转移和流通时经常失去监控,增加了金融监管难度。数字货币的匿名性根据不同的设计有差异,交易可追踪,有利于监管当局监控货币流向,减少洗钱、偷税漏税等违法犯罪行为。数字货币还有利于降低抢劫的概率,加强中央银行对利率的调控。

4.4.1.4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数字货币作为金融与科技创新的结合品,可以产生更加可靠透明的货币体系,数字货币大有成为未来主流货币形式的趋势,通过技术发展、监管机制的探索、法律体系的完善,数字货币可以有效补充现有货币体系的缺点,以更安全、高效、快捷的方式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

在微观层面上,由于数字货币能够实现点对点交易,可以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提高资金运作效率,进而可以降低企业杠杆率。在宏观上层面上,数字货币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基础货币的测算更为精准,所以可以让货币政策操作更精准,信息更透明,反馈更加及时,需求更准确,调控更有效。

4.4.2 数字货币的投资风险

如前文所述,数字货币在现阶段仍存在技术和政策方面的风险。在技术方面,为了在去中心化的机制中达成共识和公平交易,比特币采用的工作量证明机制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矿工购买矿机等成本。据报道,平均一个比特币就需要耗电163千瓦时,相当于美国一般家庭五天半的用电消耗。同时,数字货币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黑客攻击、盗窃等风险,但会随着技术和监管制度的不断完善,风险会逐步降低。

另外,数字货币的价值波动性大。由于比特币仅为数字符号,缺乏内在价值和衡量标准,其价格主要由供需决定。近年来,随着后续投资者快速增长和入场资金大幅增加,以及多数持币者囤积居奇,比特币的供需失衡不断加剧,价格总体呈现大涨大落趋势,并出现较为明显的投机炒作现象。根据数字货币的主要服务提供商(CoinMarketCap)综合多个交易平台数据生成的价格,自2009年问世至今,比特币价格由0美元涨至2017年底的1.3万美元,最高价位为20171217日的1.9666万美元,但是比特币的行情随后便一路下跌,到20181215日,已跌到了3190美元,一年的跌幅超过80%。然而2019年,比特币价格又一度回升至1.3万美元。截至10月底,比特币价格为9158美元。

4.4.3 当前国际保险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投资态度谨慎

美国投资管理公司高盛资产管理公司(GSAM)于2018424日发布了一份报告,调查旨在了解全球保险公司的经营环境,同时也在调查中询问了保险业者对数字货币的看法。结果显示:65%的调查对象表示不会将数字货币纳入投资组合,32%的调查对象表示正在观望,“下决定为时过早”,仅有3%调查对象表示肯定,将数字货币纳入投资组合。

据英国加密货币资讯平台NewsBTC报道,达世币(DASH)的CEO Ryan Taylo表示,金融机构是风险管理机构,他们的整个业务开展情况取决于合规性和风险管理。所以,尽管数字货币具有很大的潜力,金融机构仍需谨慎对待数字货币投资。

4.4.4 未来机构资金流入数额可期

从目前非主权数字货币的风险和发展水平来看,保险资金的进入或许为时尚早。但从长期来看,监管科技的进步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将产生推动,机构投资者的入局,也将进一步稀释散户占比、催化市场成熟。

据世界经济论坛调研,到 2027 年预计全球 GDP 10 将存在于“链上”。若按世界银行公布的 2017 年全球 GDP 80.68 万亿美元估算,2027 年的加密货币市场将至少有 8 万亿美元。而据Odaily星球日报研究院预测,这8万亿美元的资金入口,可按照传统金融资产的类别,分别来自养老金、捐赠基金、ETF、保险资金、高净值人群可支配资产。

保险资金方面,2019 4 11 日,法国议会投票通过了“Loi Pacte”法案,间接允许了法国保险资金投资加密数字货币。根据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的统计,2017 年法国人寿和综合类保险资产管理规模高达 2.3 万亿欧元,其中“集体投资(CIS)”和“其它资产(Others)”合计占 21.4%,最早的险资加密货币投资有可能出现在这两个分类中(私募类基金或公开市场交易的ETF)。假设“其它资产”按照 1%5% 10% 的资产配置到加密货币市场中,则可以预期分别有 10.8 亿、54.3 亿和 108.6 亿美元的资金流入。

4.4.5 主权数字货币具备长期战略投资价值

随着Libra打开了数字货币领域的潘多拉魔盒, 数字货币主权成了各大国的必争之地,甚至有可能高于边境主权和金融主权。因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对于生产效率的需求也大大提高,而Libra等数字货币,是适应更高生产力要求的产物。

这也就意味着,传统的主权货币已经无法跟上全球经济发展的节奏。在从原材料生产到商品交换都需要全球高度协同的今天,货币作为一种价值手段贯穿商品生产全流程,不同主权货币之间的汇率转换、外汇限制等,已经对进一步提高全球协作经济生产力造成了阻碍。

要想人民币实现全球化,数字领域的竞争就是关键一环,抢占先机不一定能成功,反之则注定要受制于人,这才是央行加班加点,测试推出数字货币的关键原因。

为了更快的推进央行数字货币的成长,央行日前还专门发表了《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作为央行出台的首个金融科技行业的顶层设计文件,对未来区块链、金融大数据、智能支付、沙盒监管等各个方面具有很强的指引意义。

因此,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保险资金发挥长期资本作用参与国家主权数字货币投资,支持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也是战略之选。同时,在国家推动的背景下,数字货币的行业发展必然受到极大的鼓舞和刺激,不管币价如何波动,这一领域的发展始终在加速,长期收益可期。

4.5 区块链技术可促进保险投资端管理与监管

4.5.1 加密算法保障资产安全

众所周知,区块链交易系统中已经录入区块的数据,不仅能被快速复制到每个数据块中,而且任何人都不可以对其进行篡改。这也表示,录入到区块链上的信息会被展示出来,产生公示效果,所以交易过程中的争议可以被有效避免。

在交易双方发布交易指令的过程中,最少不了的是加密后的数字签名。在对数字签名、交易双方资金偿付能力、数字交易有效性进行验证的过程中,加密算法是必不可少的。而不管是加密后的数字签名,还是加密算法,都是区块链所能提供的,再加上区块链还可以在加盖时间戳的前提下,将交易记录到共享账本中。所以,在确保交易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方面,区块链确实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4.5.2 去中介化降成本提效率

保险业的各项责任准备金与资本构成其庞大资产的来源,无论保险费、再保险费的收支,理赔的给付以及资金运用,均会涉及资金通过中介银行的移转。有了区块链技术后,其去中心化的特点,通过自我验证的机制,可以根本不必经过中介银行(trusted third party)即可完成资金的转移,较少人为的干预,大大减少错误的发生,并且减少清算与销账的成本。西班牙的一家银行Santander 认为区块链技术每年可以为银行节省200 亿美元后台投资的成本。

同时,分布式账簿的特质,使得参与各方能迅速获得所需信息,不仅能够减少因信息不透明所导致的欺诈,还可快速有效率地进行资产定价。

4.5.3 不可篡改性推动监管透明

另外,由于区块链具有不可篡改性,所以篡改交易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交易双方、监管机构可以对交易进行确认和追踪,而区块链也承担起了信用担保、数据中心等重要职能。

应该知道,结算清算机制具有非常强大的作用,可以消化任何交易方可能的违约风险。而区块链则可以记录交易双方的交易记录,而且还会保留多个非常完整的副本。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对交易记录进行篡改还是伪造,都是不可能实现的,权益市场的高透明性有了保障。同时,由于交易记录是不可以被篡改和伪造的,因此,可以保证资金的有效交割,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场外交易中的系统性风险。

另外,所有法规上的要求,均可写入区块链技术上,监管机关或被授权的第三方均可借由节点来审计合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