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主要保险公司的国际化发展历程及对我国的借鉴
时间:2019-07-29 09:11:06 来源: 本站


内容摘要

2014年,中国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纲领性文件的形式明确了现代保险服务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2016年《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发布,继续要求深化保险业改革,意味着我国保险业将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加快中资保险公司“走出去”成为推动中国保险市场深化发展,实现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的重要手段。

保险的国际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扩大国内保险业的对外开放,欢迎外资企业“走进来”。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实施一系列举措,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外资保险企业的数量和市场份额均有所提升。对于中资保险公司来说,其国际化在第一方面则主要体现为通过引入国外战略投资者等方式将国外的资金、管理、技术、人才等引入本公司;二是中资企业以跨国经营、跨国投资等形式“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

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使得跨国经营风险规避需求产生,进而引发保险的国际化。早期的国际贸易主要是由欧美发达国家流向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因而,发达国家的保险公司为了向本国的跨国公司提供海外经营的风险保障,最早迈出了国际化的步伐。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推进,中资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也在逐步加快。这也为我国保险公司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基本动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加强全球主要保险公司的国际化发展研究,对于推动中国保险公司国际化的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课题选取五家具有典型国际化特征的大型保险公司,就其发展历程、国际化现状及其发展的共性和个性经验进行深入分析。随后对我国保险公司的国际化现状以及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参考全球主要保险公司国际化经验,对我国保险公司的国际化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全球主要保险公司的国际化发展历程

保险国际化是指全球保险业向一体融合的过程,对应到保险公司国际化则分为保险业务国际化、保险服务国际化、保险技术国际化、保险资本国际化、保险人才国际化。

保险业务国际化指的是保险公司将本国的保险业务逐步拓展到国际市场中,在国际化经营中逐步实现保险经营理念、保险产品品种开发、费率水平、资金运用、以及相应的保险会计准则等与国际的接轨。

保险服务国际化指的是保险产品的销售、购买、事故的查勘、理赔及红利分配等服务的国际化。随着现代交通业的发达,投保人对保险的需求不仅仅限制在一个地区或国家,所以保险公司走向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必须具备国际化的保险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保险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保险公司实现国际化的发展。

保险技术国际化指的是保险公司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来适应本土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要求。

保险资本国际化一方面指国外资本进入本国保险公司,另一方面指国内保险资本向国外输出。保险资产管理规模占全球资产管理市场的23%,仅次于养老金和共同基金,位居第三,保险资产管理在全球资管市场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保险资金境外投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其中基础设施、股权、不动产、衍生品、大宗商品等出现在人们的投资领域中,保险资本国际化成为主流选择与趋势。截至2017年,世界上主要的保险公司的资产配置均呈现全球化配置格局,如英国境外投资达到37%,日本为18%20%

保险人才国际化是保险公司国际化发展的核心因素,一方面保险公司在国际化发展过程当中聘请一些当地员工,选拔更多的东道国人员作为本企业经营发展的关键人才,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也需要外派人员走出去,只有这样双向人才的流动,才能更好的促进保险公司国际化的发展。


本课题选取英国保诚、美国国际(AIG)、德国安联、法国安盛、澳大利亚昆士兰五个大型保险集团(见下表),希望能从这些成熟保险集团的发展历程中,窥得一些经验。

1:本课题选取的五家大型保险集团概览

集团名称

成立时间

国家

世界500强排名

全球布局

2018

2019

保诚

1848

英国

50

372

亚洲、欧洲、加拿大新西兰及澳洲等地,服务网络遍布全球

AIG

1919

美国

207

235

全球130多个国家及地区

安联

1890

法国

38

45

全球77个国家和地区

安盛

1816

德国

27

46

全球五大洲逾50个国家及地区

昆士兰

1886

澳大利亚

全球43个国家


1.1 英国保诚保险集团(Prudential

1.1.1 集团简介

英国保诚保险集团(Prudential)成立于1848年,拥有170多年的历史,总部设立于英国伦敦。依靠保险业务、银行业务、投资业务,连同旗下子公司提供一系列零售金融产品和服务、资产管理服务给在亚洲、欧洲、美国和英国的个人和企业。保诚提供健康、残障、重大疾病和意外保险产品,也提供长期存款和退休产品给零售和机构客户,还有定期年金、变额年金、机构产品,包括保证投资合约、基金协议和中期票据基金协议。在2019年最新发布的《财富》世界500强中,英国保诚集团位列372位,上年排名50位。

保诚集团创立于1848530日,时名英国保诚投资信贷保险公司The Prudential Mutual Assurance Investment and Loan Association,业务以人寿保险为主。英国保诚保险成立后,业务迅速发展,1890年初,便成为了英国最大的人寿保险公司,为英国人民提供周全的保障,至今仍傲踞榜首。

1.1.2 国际化发展历程

1848530日,The Prudential Mutual Assurance Investment and Loan Association成立,是为英国保成保险集团前身;

1879年,总部搬到Holborn Bars

1881年,公司重组为一家有限公司;

1986年,Prudential收购美国杰信人寿保险有限公司(Jackson National Life),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事件,这次收购使得英国保诚成为美国五大年金业务保险公司之一;

1997Prudential17.5亿英镑收购保险公司——Scottish Amicable(创立于1826年,前称West of Scotland Life Insurance Company);

1998年,Prudential成立网络银行Egg BankingEgg Banking20006IPOPrudential拿出了21%股份出售,后,又收购回来将其私有化,于20071月出售给花旗银行);

1999年,Prudential收购英国资产管理公司M&G Investments

20006月,Prudential IPO登陆纽交所;

200410月,PrudentialDiscovery Holdings of South Africa成立合资公司——PruHealth(现VitalityHealth),在英国市场提供私人医疗保险业务;

201031日,Prudential宣布进行深入谈判计划以约230亿英镑收购AIG旗下的泛亚洲人寿保险公司——AIAAmerican International Assurance,友邦保险),但交易告吹,AIA IPO

201312月,Prudential宣布收购Express Life Company,并将其更名为Prudential Ghana

20149月,Prudential收购肯尼亚寿险公司Shield Assurance

2015310日,Prudential宣布CEO Tidjane Thiam将离开公司到Credit Suisse,同年51日,Mike Wells接任CEO

在亚洲,英国保诚已有80多年历史,以市场占有率及在当地市场排名计算,保诚是亚洲最具规模的欧资寿险公司,同时在基金管理行业据领导地位,寿险及基金管理业务遍及亚洲十三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内地、香港、台湾、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等。

2000年,英国保诚首次踏足中国市场,与中信集团联合创建的中信保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是首家中英保险合资企业。2018年,保诚亚洲资产管理公司——瀚亚投资在上海成立了一家外商独资企业,这进一步表明了英国保诚对中国市场的长期承诺。时至今日,中信保诚人寿业务已遍及中国87个城市。英国保诚集团执行总裁韦立思(Michael Wells)说,中国是英国保诚全球战略的核心。

1.2 美国国际集团(AIG

1.2.1 集团简介

美国国际集团(AIG)是美国最大的金融保险集团,其前身是1919 年在上海成立的美亚保险公司(American Asiatic UnderwritersAAU)。1921 年,美亚保险公司创始人史带先生(Cornelius Vander Starr)创立了亚洲寿险公司(Asia Life Insurance CompanyALICO)。1926 年,Starr 在纽约成立了其在美国的保险公司,将其命名为美国国际保险公司(American International UnderwritersAIU)。美国国际集团是世界500强中极少数起源于中国的美国公司之一,该公司是世界金融服务的领导者,也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国际性保险服务机构,业务遍及全球130多个国家及地区。2019年《财富》世界500强中,美国国际集团位列235位,上年排名207位。

1.2.2 国际化发展历程

1931AIG的全资附属公司友邦保险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作为最大的泛亚地区独立上市人寿保险集团,在亚太区17个市场营运,包括在中国香港、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大陆、韩国、菲律宾、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中国台湾、越南、新西兰、中国澳门和文莱拥有全资的分公司及附属公司、斯里兰卡附属公司的97%权益、印度合资公司的26%权益,以及在缅甸的代表处。友邦保险在亚太地区中的香港、新加坡、泰国、澳门、印度、菲律宾等六个市场排名第一。友邦保险今日的业务成就可追溯至100年前于上海的发源地。按寿险保费计算,集团在亚太地区(日本除外)领先同业,并于大部分市场稳占领导地位。友邦保险提供全面的产品及服务,涵盖退休计划、寿险和意外及医疗保险,以满足个人客户在储蓄及保障方面的需要。此外,集团亦为企业客户提供雇员福利、信贷保险和退休保障服务。集团透过遍布亚太区逾230000 名专属营销员及约20000 名员工的庞大网络,为超过2300 万名个人保单持有人及逾1000 万名团体计划的参与成员提供服务。

1939 年,由于战争的危险日益临近,Starr 将美亚保险总部从上海迁往纽约,美亚保险公司由此成为美国国际保险公司的子公司。战后,美国国际保险公司开始了其集团化历程。1948 年,为规避美国国内法律,奠定集团基础的两位成员——美国国际海外保险公司(AIUO)和美国国际再保险公司(AIRCO)在外国(百慕大)注册成立。经过20 世纪50 年代的快速扩张60年代的迅速发展,1967 年,美国国际再保险公司更名为美国国际集团(AIG),开始了建立其保险帝国的第一步。不久,ALICO 加入AIG1969 年,AIG 股份化,成为公众公司。1970 年,AIU 及其全部分支机构变为AIG 子公司。1976 年,美国国际集团采取事业部制管理子公司,将其业务部门分为四部分,即海外普通保险部、国内普通保险代理部、国内普通保险经纪部和寿险业务部。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美国国际集团通过一系列的收购行为,巩固了其美国第一金融保险集团的地位,其中最大的两起是1999 年以183 亿美元收购SunAmerica公司和2001 年以230 亿美元收购美国通用保险公司。由于通用保险公司在人寿保险、退休储蓄和消费金融等市场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这一收购直接导致美国国际集团成为美国寿险市场的两大保险集团之一,寿险业务也由此在美国国际集团的业务中占据较大份额。
在保持保险主业地位的同时,美国国际集团同样关注于金融服务和资产管理领域,早在1987 年就成立了金融服务集团,开始了向非保险金融领域扩展的步伐。
20 世纪80 年代,美国国际集团收购了一家中等规模的瑞士银行,后改名为AIG 私人银行有限公司。该银行迄今仅在日内瓦、香港、新加坡、上海和圣保罗等地开设了分行,主要面向高端个人客户和机构客户提供资产管理服务和投资咨询服务。1994 年,美国国际集团在伦敦设立了联合风险公司,该公司作为一家投资银行,从事机构财务、再保险和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业务。1996 年,以1亿美元收购了从事消费者和商业金融业务的美国太平洋信贷公司1998 年,AIG 1.5 亿美元代价取得黑石集团 7%的股份。

经过上述一系列全方位收购扩张行为,截至2006 年底,AIG 的普通保险业务,即非寿险业务收入占集团总收入的45%,人寿保险和退休保险服务收入占集团总收入的43%,资产管理收入占集团总收入的10%,而其他金融服务仅占集团总收入的2%1作为迄今全球市值最高的保险集团,AIG 在保持其保险主业的同时,有限度地向非保险金融领域发展。

2008 年金融危机影响,AIG 让美亚和友邦单飞。金融危机中 AIG 遭受重创,经营亏损达 992.89 亿美元,2009 7 月末,其市值由 2006 年底的 1900 亿美元下降至 17.5亿美元。巨额亏损、股价暴跌、信用评级下降、交易对手追索抵押品……危机环环相扣,年近“90岁高龄”的 AIG 几乎陷入了绝境。

2009 3 月,AIG 宣布将财产保险部门更名为 AIU2009 7 月,AIG 将其旗下的商业产险业务新立品牌,定名为Chartis,这与 AIG 因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濒于瓦解时隔不到一年。当时,美国联邦政府为其进行了一连串的财政紧急援助,并持有了 AIG 80%的股份,从此,AIG 开始致力偿还联邦救助资金。在金融危机期间,美国政府一改先前放任雷曼兄弟破产的冰冷态度,果断出手,AIG 曾累计接受美国政府救助金1820 亿美元,创下美国有史以来单家公司接受救助金规模的最高纪录。

2010 年之后,AIG 不再进行大规模资产剥离,而是将主要精力用于整合已有资源、重新繁荣核心业务上。随着金融危机后的全球经济复苏和股债市转暖的大势,AIG 旗下的SunAmerica金融集团等的保费收入、投资收益境况已大大好转,续保收入、养老金存款等也迅速得到了恢复。旗下的Chartis公司在 2010 年基本完成了业务重整,盈利能力大大增强,仅 2011 年第四季度就获利将近 3.5 亿美元。

2011 AIG 收购了日本富士火灾海上保险公司。虽然 AIG 在危机后主要采用收缩型战略,但遇到好的收购机会仍不会放弃。

20127月,美国国际集团(AIG)做出决定,将完整地重新启用“AIG”作为集团品牌,而不是在Chartis的品牌下运营商业产险业务。该决定一经传出,在市场上引起了积极反响。其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罗伯特本默切(Robert H. Benmosche)表示:“我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基本上完成了 AIG 的彻底转型,我们将继续为恢复集团声誉做出更大努力。有调查显示,AIG 的品牌得到了我们各条线业务合作伙伴和客户的好评。因此,我们决定:完完整整地重新启用‘AIG’作为品牌。”

2012年底,美国国际集团(AIG)彻底卖光友邦保险的股票,二者近百年的关系正式终结,互道再见。相近时点上,美亚保险则重新启用了 AIG 品牌。AIG 在中国经营财产责任险保险的独资子公司美亚保险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外资财产保险公司,在北京、上海、广东、深圳和江苏等省市设有分支机构。

2012 12 11 日,AIG 正式对外宣布,美国政府出清其所持有的 AIG 所有股票。不到 4年时间,AIG 不但完美 “赎身”,还为美国政府赚得高达 227 亿美元的收益,这个近乎完美的结局成为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政府最经典的企业拯救案例。

2012年人保集团在H股上市时承诺与AIG合作。2012 12 月,AIG 作为中国人保集团 H 股上市最大的基础投资者,承诺中国人保在香港上市时认购 5 亿美元股票,但前提是双方在未来6个月就组建合资公司事宜起草法律文件。如果与中国人保拟建合资企业的最终法律文件未能在 2013 5 月底之前完成,那么 AIG 可卖出所持中国人保的全部股份。

这一个有“附加条件”的合作,显示出 AIG 一直在等待机会,杀回中国寿险市场。受金融危机影响的 AIG 虽然放弃了友邦,但仍会紧紧抓住中国市场。和人保寿险的牵手,似乎可以视为 AIG 集团重回中国寿险市场的宣言。AIG 重新杀回中国寿险市场,正是国际金融巨头希望掘金中国寿险市场的典型性行动。外资进入中国寿险市场,一般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采取成立合资寿险公司的方式,另一种是采取股权投资的方式间接分享成果。在资本市场长袖善舞的国际金融巨头则能够采取双管齐下的办法。20135 30 日,中国人保旗下人保寿险与 AIG 签署合资协议,组建保险合资销售公司。

AIG2015121日宣布同意收购爱尔兰第二大健康保险公司Laya Healthcare2016AIG宣布计划剥离旗下资产的方式以精简业务,通过对自身的运营结构进行全面整改来改善业绩表现,并表示将在未来两年时间里削减16 亿美元成本,向股东返还至少250 亿美元现金。上半年,AIG 大举出售中国财险(02328.HK)持股,套现97 亿港元(约合12.5 亿美元)。1115日,美国国际集团(AIG)发布公告称,同意将日本富士生命保险公司出售给隶属于李泽楷旗下富卫保险,至此,AIG已经清盘旗下所有亚洲寿险业务。

彭博统计显示,自2008 9 月出售伦敦机场股权开始,到16年八月初以34 亿美元的价格向ArchCapital出售其抵押贷款担保部门为止,全球最大保险集团之一的美国国际集团(AIG)在过去八年内累计资产出售规模已经接近1000 亿美元。

20192月,AIG在公开市场上尽售其所持有的约11.13亿股中国人民保险集团H股股份,套现逾32亿元。

2018122日,AIG宣布将以55.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全球领先的再保险、原保险提供商Validus控股有限公司(VR)。该交易加强了AIG的一般保险业务,增加其领先的再保险平台,以及在美国作物和超额盈余(ES)市场上的互补能力。

1.3 德国安联集团(Allianz

1.3.1 集团简介

德国安联集团(Allianz)是欧洲最大的保险公司,全球最大的保险和资产管理集团之一。安联保险集团于1890年在德国柏林成立,至今已有120年的悠久历史,总部设于德国巴伐利亚州首府慕尼黑市,是目前德国最大的金融集团,也是欧洲最大的金融集团之一,2019年位居《财富》世界500强第45位,上年排名38位。

1.3.2 国际化发展历程

1890年,Wilhelm FinckCarl Thieme两位德国人在柏林市共同创立了Allianz Versicherungs-AG保险公司,当时的业务主要以货运保险为主;通过收购国内保险公司、建立和完善销售网络等一系列措施,安联很快跃升为德国保险界的先导,并积极寻求向外发展。

1893年安联在英国伦敦开设了第一家海外分支机构。1895年,安联在柏林证券交易所上市;一战结束后,安联开始发展寿险业务,1922年在与几家大型寿险公司谈判失败后,安联仅用10天的时间就成立了自己的寿险子公司——安联人寿保险银行公司(Allianz Lebensversicherungs-AG),并且发展相当迅速, 1927年,安联集团旗下安联人寿保险银行公司(Allianz Lebensversicherungs-AG)成为欧洲第一大寿险公司;

1927年,安联收购当时德国最大的意外险和责任险公司斯图加特协会保险(StuttgarterVerein);

1949年,安联将总部由柏林迁至慕尼黑;从1950年代起,安联开始恢复国际业务,先后在法国、意大利等西欧国家开设分公司,不断在德国境外扩大业务规模:1959年安联在巴黎设立办事处,开始进入法国市场,1966年起又在意大利设立办事处拓展业务。不过直到1970年,安联的国外保费收入仍只占到总收入的3.2%,显示国际化的进程并不乐观。其后,安联开始加快海外扩张,自1975年起先后在英国、西班牙、荷兰、法国和美国等国开设了法人保险公司。

1966年,安联在意大利设立办事处拓展业务;

1975年起,Allianz先后在英国、西班牙、荷兰、法国和美国等国开设了法人保险公司;

1984年,安联收购了意大利第二大保险公司RAS超过一半的股权;
1989年,Allianz收购了法国保险商VIA/RhinMoselle公司65%的股份;


1990年,安联以11亿美元收购了当时美国第11大财产险公司的消防队员基金保险

接着,Allianz收购瑞士保险公司——Elvia,让安联在瑞士市场上成为第五大保险服务商;Allianz收购专营汽车保险的Lloyd AdriaticoVereinte Group,令安联在意大利市场的地位更加巩固;

除此之外,还有像英国的Cornhill、美国的USA人寿、澳大利亚的Manufacturers‘ Mutual Insurance Group以及总部位于开罗的阿拉伯国际保险(AIIC)等保险公司在近20年当中陆续加盟安联;

 1996年,安联在印度尼西亚开设了集团在亚太地区的第一家寿险分公司;

    1998年初,安联出资45亿欧元成功收购了法国第三大损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及第八大人寿保险公司—— AGF保险集团57.6%的股份(截至2007年完全收购该公司,并从巴黎证交所下市,安联为这一并购案总共投入了约143亿欧元);

    1998年底,安联收购了澳大利亚第七大保险公司MMI的全部股份,使其成为安联的全资子公司;

    19994月,安联持股89%的安宜信用保险香港有限公司正式开业;

    19995月,安联收购了韩国排名第四的第一人寿保险公司,成为韩国最大的外国保险公司;

    19996月,安联在中国台湾收购了两家保险公司从而进入台湾保险市场;

    19997月,安联在越南获得经营非寿险业务的许可证,成为当地首家外商全资保险公司;

 2000年,安联以33亿美元收购了美国太平洋人寿旗下、当时美国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PIMCO Advisor(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70%的股份;随后安联又以22亿美元收购Nicholas Applegate。借助这两起大型并购案,安联仅用了两年时间就由资产管理领域的空白变为掌管6000亿美元资产的强者;

    2001年,安联收购了马来西亚的华侨保险,成立安联普通保险马来西亚有限公司,2007年易名为安联马来西亚有限公司;

    2001年,安联与印度著名的家族企业巴贾吉集团组建了一家合资企业,安联持股26%

    2001年,安联以235亿欧元收购了德国第三大银行——德累斯顿银行,尝试进入银行业领域,这次收购使安联实现了金融混业经营,成为仅次于花旗、美国国际集团和汇丰集团的世界第四大金融集团。后由于经营亏损,在20083月安联以98亿欧元的价格将其银行业务出售给德国商业银行,同时还获得了该行的资产管理部门Cominvest,以及长达15年的独家代理银行保险销售权;

    2006年,Allianz59亿欧元收购了意大利RAS公司剩余的44.5%股份;

 20061013日,安联保险集团的法律形式由德国的股份公司(Aktiengesellschaft AG)转变成欧洲公司(SocietasEuropaeaSE);

 2007年,安联(台湾)人寿实现的保费收入位列宝岛外资寿险公司之首,也是安联人寿全球第7大分公司;

  20119月,安联新成立了安联资产管理公司(Allianz Asset Management),旗下包括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和安联全球投资者(Allianz Global Investors)两家企业,这意味着PIMCO在业务上与安联其它资产管理部门进行了拆分;

20158月,由安联集团领导的财团以约35亿欧元收购了德国高速公路服务集团——Tank&Rast2018724日,银保监会批复同意了安联财产保险(中国)有限公司的增资方案,注册资本从8.05亿元人民币增至16.1亿元。

201811月,银保监会批准德国安联保险集团筹建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成为我国首家外资保险控股公司。

1.4 法国安盛集团(AXA

1.4.1 集团简介

法国安盛集团(AXA 是全球最大保险集团,亦是全球第三大国际资产管理集团。安盛集团首家公司于1816年在法国成立,通过多项收购及合并活动,安盛已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保险集团,业务网络覆盖全球五大洲逾50个国家及地区,全球职员及保险代理人约11万名。安盛的主要业务为保险及资产管理。2019年《财富》世界500强中,安盛集团排名46位,上年排名27位。

1.4.2 国际化发展历程

安盛集团历史上的第一个公司是1816年成立于法国诺曼底的互助性火险公司。工业革命后,保险公司间的竞争加剧,1832年上任的经理AdolpheLanne决定建立两家公司以扩展业务范围。1881年,这两家公司合并为AncienneMutuelle1946年,历经战争洗礼的AncienneMutuelle开始以集团组织方式运作,也即安盛集团(GroupeAncienneMutuelle),在法国境内不断壮大。1958 年以来,安盛集团通过一系列并购,迅速走出本国,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保险集团之一。

1958年,Claude Bébéar出任高级经理,安盛集团开始向海外扩张。1968年,加拿大的Provinces-Unies加入安盛集团。1977年,集团成立再保险公司AncienneMutuelle Réassurance1978年,集团由AncienneMutuelle易名为MutuellesUnies;同年,集团取得CompagnieParisienne de Garantie的控制权,并将其易名为MutuelleParisienne de Garantie1982年,收购Drouot集团,安盛集团成为当时法国最大的非国有保险公司;同年,Claude Bébéar当选安盛集团主席和CEO1984年,安盛集团易名为AXA1986年,安盛收购ProvidenceSecours,它们在法国境内外拥有庞大的业务网络。1988年,安盛集团与Compagnie du Midi合并保险业务,随后安盛取得其全部股权,成为法国境内规模仅次于巴黎联合保险(UAP)的保险商。1992年,安盛取得美国Equitable Companies Incorporated的控股权,该公司于1999年易名为安盛金融(AXA Financial)。1995年,安盛取得澳大利亚国卫控股(National Mutual Holdings)的多数股权,该公司随后易名为安盛亚太区控股公司(AXA Asia Pacific Holdings Ltd)。1997年,通过与竞争对手UAP合并,安盛的规模及其在许多重要市场(尤其是欧洲)的战略地位均得到显著提升。1999年,安盛通过其分公司Sun Life & Provincial Holdings收购了英国的Guardian Royal Exchange,巩固了集团在英国和德国市场的地位。20012002年,安盛收购BanqueDirecte取得银行业务平台。2004年,收购美国MONY集团,安盛在美国的寿险市场份额扩大约25%2006年,收购瑞士丰泰集团(Winterthur Group,业务遍布17个国家,客户达1300万),安盛在许多欧洲市场的主导地位得到加强。

20123月,汇丰控股宣布将中国香港、新加坡、墨西哥的财产险业务出售给法国保险业巨头安盛,花费4.94 亿美元,签订了长达10 年的银行保险业务合作协议。安盛将成为汇丰银行在中国、新加坡、墨西哥、印度、印尼的为期十年的独家财产险供货商。这次出售资产促成了亚洲财险业大洗牌。凭借此项收购,安盛成为香港最大的财产险公司,预计市场份额达到13%,并进一步巩固其在墨西哥第一位(16%)和新加坡第二位(12%)的市场地位。收购汇丰控股财产险业务,对于安盛在亚洲和拉丁美洲的财产险业务扩张以及收益都意味着里程碑的意义。不仅如此,安盛也能受惠于汇丰控股在中国香港及新加坡的多元化分销渠道,其中包括汇丰银行的分行销售网络,以及强大的理财顾问和中介人网络。涉及中国市场,安盛目前在华的财产险公司丰泰保险,亦能从该笔交易中受益。汇丰银行在中国的分支机构,将成为丰泰保险今后的银行保险合作伙伴。

20143 31 日,安盛天平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浦东龙美术馆顺利举行了新公司的开业揭牌仪式。

2014年完成对天平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50%的股权收购,在INTERBRAND(全球最大的综合性品牌咨询公司)发布的“全球最佳品牌100强”排名中,安盛的品牌排名53位,品牌价值达到了81.2亿美元。

2017年在全球第三大国际资产管理集团,业务遍布全球五大洲64个国家及地区。AXA安盛以总收入1437亿美元,再次排名全世界保险公司及银行首位。


1.5 澳大利亚昆士兰保险集团(QBE

1.5.1 集团简介

澳大利亚昆士兰保险集团(QBE)是世界一般保险和再保险公司20强之一,在所有主要的保险市场都有涉足。QBE在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上市,总部设在悉尼。目前在全球43个国家拥有超过17000名员工。

1.5.2 国际化发展历程

1982年第一次并购开始,澳大利亚昆士兰集团已成功进行超过135次收购,在过去的10年里公司规模增长十分迅速。2012年,QBE的纯签单额达到了184亿美元。

在昆士兰保险集团收购香港恒生银行一般险业务之后,发布了整合全球再保业务运营的通告。2011年昆士兰保险集团还收购了汇丰银行在阿根廷的业务。因此,该集团成为恒生银行的中国内地和香港客户的独家银保业务提供商。

20123月澳大利亚最大的保险公司昆士兰保险集团(QBE)宣布,该公司将在单一的管理团队指挥下,整合其全球再保业务运营,并且使用统一的再保品牌,即昆士兰再保公司(QBE RE)。昆士兰再保公司将统管辛迪加566、欧洲业务部和美洲业务部的所有运营。合并运营的总保费收入将超过15亿美元,超越了财险和特别险的投资组合。这项业务将由目前QBE欧洲再保部经理乔纳森帕里执掌帅印。

2013年,由于美国地区业务疲软打压公司整体盈利,澳洲最大的全球性保险公司昆士兰保险集团转盈为亏,2013财年共亏损了2.54亿美元(约合2.81亿澳元),录得自2001年以来首次亏损的纪录。QBE的全年财报显示,该公司在2013年共亏损了2.54亿美元,而2012年该保险公司的净利为7.61亿美元。早在201212月初,QBE已经警告投资者,美国业务价值减记6亿美元将拖累公司盈利。去年的盈利结果大致符合去年12月份更新的预期。2013财年QBE的保险盈利同比暴跌33%8.41亿美元,本次QBE的全年盈利结果录得巨亏是12年来首次出现的情况,不过该公司的业绩从2009年来就一直逊于预期。主要归咎于其北美业务索赔率的升高、商誉和无形资产受到重创以及重组成本等。


二、全球主要保险公司国际化现状

2.1 全球主要保险公司业务经营情况

英国保诚保险集团2018财年年报归属于普通股东净利润为30.10亿英镑,同比增长25.99%;营业收入为249.31亿英镑,同比下跌71.2%。保诚集团2016年全年利润为42.6亿英镑,同比增长7%。从其开展业务的地区来看,保诚亚洲业务继续保持较高增长。保诚表示,尽管2016年利率持续低企、市场波动不稳以及政治形势变化层出不穷,但保诚受益于本集团的全球平台规模及多元化、策略的贯彻执行以及目标市场仍然蕴藏的重大机遇。保诚财报数据显示,保诚亚洲业务营业利润同比保持了15%的增长率,至16.4亿英镑;美国业务利润增长8%,至205万英镑。同时,英国业务营业利润降至7.99亿英镑。亚洲市场中,中国内地和香港年度保费等值销售额分别同比上升31%40%2016年在全球500强企业中,保诚保险排名第126位,在世界最佳寿险公司中排名前十,被称为“大而不能倒的保险公司”。

美国国际集团2018财年全年归属于普通股东净利润为-600.00万美元,同比增长99.9%,营业收入为473.89亿美元,同比下降4.3%20161115日,美国国际集团(AIG)发布公告称,同意将日本富士生命保险公司(AIG Fuji Life Insurance Co. Ltd)出售给隶属于李泽楷旗下富卫保险,至此,AIG已经清盘旗下所有亚洲寿险业务。AIG表示此出售使得其能够更加专注于我们有临界质量和专长来为客户提供巨大价值的地区和部门,集团通过不断出售资产,精简AIG的业务以及腾出资金用于股票回购。近年来,收缩全球业务成为AIG的既定战略。作为中国人保财险曾经的战略投资方,自20154月以来,AIG累计三次减持中国人保股票,累计套现超160亿元人民币,并已于20169月底清盘所持H股股票,成为年内备受瞩目的股权交易。2012年末,友邦保险也曾遭到AIG大额抛售,并最终全盘退出这家持股近百年的企业。除亚洲之外,AIG201610月还宣布,向加拿大保险公司Fairfax Financial出售部分拉丁美洲及中、东欧业务,总值2.4亿美元。AIG坚定抛售上述公司,并非由于自身债务缠身或战略投资对象公司业绩不佳,而是希望集中于核心竞争力、优化公司内部结构。根据AIG公布2016年第三季度财报,截至9月底,公司期内净利润为4.62亿美元,去年同期则亏损2.31亿美元,同比扭亏为盈。2016年在世界500强中排名150

德国安联集团2018财年营业利润增长3.7%,达到115亿欧元(130亿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公司宣布,营业利润的增长主要归因于安联的财产-意外事故业务部门,该业务部门报告称,由于“费用率提高,自然灾害索赔减少以及保费增长”导致营业利润大幅增长13.3%。该公司称,安联的资产管理业务部门2018年的营业利润也有所增长,这主要归因于“管理带来的资产收入增加”。然而,由于“金融市场波动加剧的环境”投资利润率较低,安联的人寿和健康部门报告经营业绩下降。该公司的净利润增长了9.7%,达到75亿欧元,而总收入达到了1306亿欧元,增长了3.5%。“尽管市场出现剧烈波动,特别是在第四季度,我们实现了过去十年来的最高净收入,”安联首席执行官奥利弗·贝特评论道。安联首席财务官Giulio Terzariol重申,预计2019年将出现“强劲的财务表现”。“除非出现无法预料的事件,否则该集团预计2019年将实现115亿欧元的营业利润,上下浮动5亿欧元。”安联集团从1950年起便在不断地在德国境外拓展业务范围。收购海外保险公司、搭建全球化保险平台。在1980-1990年期间许多著名保险公司被并入安联集团,逐步形成了德国、意大利、法国、美国四大主体市场。在世界各国的寿险业务拓展中,安联一般会遵循各地市场的特点,选择当地主导性渠道作为重点销售方式。如德国的代理人渠道、英国的经纪人渠道以及亚洲市场的银行渠道。在此基础上,安联集团始终着力银行保险的发展。在德国,安联集团曾于2001年收购了德国第三大银行德累斯顿银行,希望推动银行和保险的协同效应。然而7年后由于业务不顺利安联宣布出售德累斯顿银行且售价只相当于年买人时的四成,不过,安联出售德累斯顿银行并非放弃银保业务,而是希望以“战略联盟模式”重组银行渠道。交易完成后,德国商业银行与德累斯顿银行合并形成全德拥有网点最大、资产第二的大银行,并与安联集团签署了15年期的独家代理销售保险协议。在德国以外的国家,安联主要是通过与当地的银行巨头合作拓展银保渠道。但是随着银行保险渠道的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对保险公司的盈利状况产生压制,这种情况在亚洲尤为突出。所以,安联集团开始通过与跨国外资银行签署长期代销协议降低销售成本。2012年,安联集团与汇丰银行签署了长达十年的销售协议,中国、印尼、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过均可受益。

法国安盛集团2018财年实现营业收入1255.782亿美元,同比下降16%;营业利润25.256亿美元,同比下降63.9%安盛正一步步向成为全球金融服务领导者迈进。1985年安盛的营业收入有73%来自法国国内,只有27%来自其它地区,如今这个比例正好颠倒,高达77%的收入来自法国以外。此外,当初安盛的员工有60%是法国人,如今法国员工的比例还不到27%

昆士兰保险2018财报数据显示,其2018年税后净利润为5.67亿美元,而2017年则亏损12.12亿美元;2018年净保费收入116.4亿美元,同比增长3%。昆士兰保险2016财报数据显示,其2016年澳大利亚业务承保利润率为2.9%、利润额3541万美元,同比增3.5%,在亚太地区承保利润1808万美元,同比增3.5%,北美地区269万美元,同比增12.8%,欧洲1904万,同比增20.2%

2.2 保险公司国际化的主要形式

保险公司国际化可从向内和向外两个层面分析。向内即将国际资源引入国内,具体方式包括引入战略投资者、引入国外优秀的管理技术、境外上市等。国际上主要的大型保险集团因多在发达国家,其内部资本和技术均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因而向内方面主要是通过境外上市的方式,吸收全球资本。而向外发展的国际化则是主要方式,内容上主要是产品端和投资端,形式上则包括对外投资、战略联盟等等。

产品端的国际化主要是投资国外保险市场,主要方式是在国外设立全资子公司或入股当地保险公司。通过在国外设立分公司或者子公司的形式向外国保险市场渗透这种方式对总公司的运营要求能力较高,多为综合实力强大的企业才能办到。在国际化进程中保险集团选择这种方式有利于总部进行管理控制,境外分公司或子公司在当地可以更好的进行本国保险经营理念及管理方式的文化传播,实现保险公司国际化。但是这种方式下的境外保险子公司不可避免的受到集团总部管理和控制较多,有时不能灵活根据当地环境与国情进行完美契合。所以如何实现集团控制和境外机构自主灵活性之间的平衡是我们应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通过入股当地保险公司来实现向外国保险市场的渗透,这种方式主要包含收购、兼并、合并等。收购是指一家公司通过购买另一家公司的股票或资产等方式来获得这家公司的部分或全部的资产所有权,以期获得管理及控制这家公司的权利。兼并或合并是指两家及以上公司合并成一家公司,大多是由经济实力强大的公司吸收其他公司。通过这种方式保险公司能够充分利用被收购、兼并保险公司在当地的市场影响力,方便快捷的打入当地保险市场。这种方式现已成为我国保险公司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另外,还可以通过战略联盟的形式,也就是通过联营协议或者合资的方式来打入新市场。这种方式有利于利用合资企业的各方优势,有效避免贸易壁垒和歧视政策,但是由于存在领导权、利润分配等很多难以协调的利益问题,合资仍然是比较困难的发展方式。

投资端的国际化主要是投资国外资本市场。目前混业经营作为各国保险业的发展趋势,进入资本市场成为其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投资国外资本市场即将本公司的保险资金运用到境外资本市场,以期获得投资收益,分散投资风险。但是出于审慎性要求,海外投资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还是探索阶段,在国外,法律环境、政治环境、文化背景不同,海外投资人才的不足,都可能带来风险,所以这种形式一般会受到本国保险法关于保险资金境外投资比例的限制。现在中国境外保险投资还处于初始阶段,险资出海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投资还有一定的距离。但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化和对外开放格局的不断扩大与完善,保险业参与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向纵深发展,保险资金运用的国际化程度日益提升。保险业利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经济周期、市场环境、汇率、利率水平及多元配置空间,积极开展资产配置全球化的战略布局。

2.3 全球主要国家保险国际化程度比较

为更加全面地了解全球主要保险公司国际化现状,我们需要对全球主要国家保险国际化水平的差异进行总体了解。本节借鉴陈虹、马永健在《我国保险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中所采用的保险国际市场占有率和保险贸易竞争力指数两项指标来对全球主要国家的保险国际化水平进行比较分析。

2.3.1 保险国际市场占有率

保险国际市场占有率是指一国的年度保险出口额占世界保险出口总额的比率。通过对英国、美国、德国、法国、中国、印度等主要保险出口国家和地区的保险国际市场占有率的测算(见下图),可以看出,尽管与欧盟、美国等保险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保险国际市场占有率差距较大,但我国这一指标的增幅却较为显著,从2006年的0.69%逐步上升至2015年的4.08%20162017年则稍有下滑,降至3.21%。而其他国家的保险国际市场占有率均呈现波动态势,英国出现明显下降趋势,德、法则波动较多。


120062017年全球主要国家保险国际市场占有率

(数据来源:KNOEMA

2.3.2 保险贸易竞争力指数

贸易竞争力(TC)指数又称净出口比率(NER),能够从绝对优势角度反映一国产品或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和地位的指标。保险贸易竞争力指数指一国的年度保险净出口额占该国保险进出口总额的比率,可反映该国的保险国际化程度。当TC指数大于零时,表示该国保险服务贸易具有比较优势。根据测算结果(见下图)可以发现,英、德具有较强的保险服务贸易竞争力,TC指数均大于零。法国TC指数在正负见波动。其他几个国家的TC指数均为负数,中国的TC指数整体处于印度和美国之下,但差距呈现明显缩小趋势,2015年的数值还高于印、美,2017年与印度趋平,略高于美国。因此,虽然我国保险服务贸易仍是逆差,但国际影响力却在不断增强,未来国际化趋势向好。


220062017年全球主要国家保险贸易竞争力指数

(数据来源:KNOEMA

三、全球主要保险公司国际化主要特点

3.1 广泛采用并购战略,实行跨国化经营

企业的发展方式分为内部发展、并购战略、联合发展和战略联盟几种类型。大型保险集团在海外扩张过程中无一例外都采用了并购战略,主要出于以下几点考虑:在营销方面,获得更广泛的客户资源;在经营方面,节约大量的重复网点和经营团队方面的成本;在财务方面,由于并购使得企业间的合作代替了竞争,所以节约了广告等成本;在无形资源方面,有利于优秀企业文化和管理经验的共享。再者,对于保险这个特殊行业,并购带来的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使得企业根据大数法则和中心极限定理管理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在并购过程中,表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并购主体多以强强合并为主。这种特点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表现尤为突出。世界保险业中排名第11位的瑞士苏黎世保险集团与英美烟草集团的金融服务机构(BAFS)合并后,更名为苏黎世金融服务集团,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服务集团之一和世界第二大保险公司;德国安联保险集团收购法国第三大保险公司(AGF51%的股份后,就保费收入而言,安联集团成为全球最大的非寿险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公司(AIG)接管美国银行家保险集团公司(ABIG)后成为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2150亿美元。

第二,并购的跨度由过去的国内并购为主,逐步走向跨国并购。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保险业跨国并购呈不断增长态势。以世界最大的保险业集团——德国安联为例,1998年兼并法国AGP集团,1999年投巨资兼并美国从事固定利息投资的皮姆科资产管理公司使之成为世界第六大资产管理公司,2000年通过收购美国尼古拉斯·阿普吉格特金融管理公司,使其总资产由原来的不足4000亿欧元迅速上升至近7400亿欧元。该公司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迅速发展成为一个集保险与金融投资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金融企业。

第三,横向并购与混合并购并行。历史上的保险并购主要以横向并购为主,以减少同业竞争对手,扩大对相关市场的占有和控制,增强经营的规模效益和垄断利润。如安盛集团进行的横向并购战略,即主要在同一行业中(保险业)中进行并购。并购战略使得安盛集团迅速发展壮大,从1958年开始跨出国门至今大约60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为国际保险巨头。随着各国政府管制的放松和监管条例的变化,近年来的保险并购出现了新的跨行业并购态势,使分业经营的保险业逐步向多功能方向发展。保险、银行、证券相互融合,90年代中期,在美国资产超过100亿美元的银行中,有83%从事保险业务,资产在10亿美元至100亿美元的银行中,这一比例为63%。目前,在许多保险业发达的国家,其金融保险集团涉足经营范围相当广泛。19984月美国花旗银行与旅行者保险集团的合并则属于商业银行与保险机构的合并,其经营范围涵盖了银行存贷、消费者融资、信用卡、投资银行、证券经营、资产管理、人寿保险和非人寿保险等业务。如安联经历几次重大兼并收购事件,标的包括海外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银行等。在收购完成后,共同点是短期内都实现了快速扩张业务、铺建渠道的作用。在之后的发展中,收购区域性保险公司和专业资产管理公司成功概率较大,促进了集团层面的协同效应。

第四,并购策略由过去的恶意并购、强制并购为主转向主动合作和自然并购。20世纪90年掀起的全球保险业并购浪潮,一改过去依托市场进行血腥吞并,在并购和反并购大战中进行博杀的做法,更多地采取出于战略动机开展的战略联盟,这种并购不是以一方战胜另一方为主要特征,而是强调主动接触,充分酝酿、积极协商、认真筹备,强调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通过保险公司之间或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之间的战略联盟,将同类竞争演变为局部的内部联合。

第五,并购交易金融不断增加,一些超级保险公司不断涌现。保险并购由保险业发达的国家曼延到保险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并购交易金额每年呈增长态势,且单一并购案的交易金额越来越高,参与并购的保险公司的规模不断增大,大公司之间的并购产生出一批保险“巨无霸”。在全球25大保险公司中(按资产排名),绝大多数保险公司都有并购行为。目前,许多大型保险公司都将并购特别是跨国并购作为拓展市场领域、扩大市场规模战略目标的主要方式。

3.2 坚持主营业务,专注于保险及其相关业务

纵观全球主要保险集团,其经济实力、盈利能力、技术水平在同业中名列前茅,但其主要业务却始终立足于保险市场,专注于发展包括寿险、财险、国际业务在内的保险及其相关业务。如安盛集团在2011年的综合毛收益中,银行业务仅占1%,而人寿保险与储蓄、财产保险和国际业务三类业务占到了95%。一方面,在安盛看来,包括人寿保险与储蓄、财产保险、国际业务和资产管理在内的“财务保障”行业始终被看涨,保费增长率一直较高。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安盛始终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擅长什么,所以长久以来一直专注于协助客户做最好的财务保障规划。虽然安盛集团从20世纪中叶以来进行了多次兼并,但安盛“绝不做自己不熟悉的事”,并没有改变公司的商业模式,公司始终关注着内部核心业务的成长。专门经营产生专业化,长期的保险从业经验使得安盛集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收集了大量标的风险数据,有效化解了企业因规模快速扩大而带来的风险。荷兰国际集团20年来始终坚守在自己的“老本行”中,保险业务和银行业务占据着集团业务的绝大部分。专门经营产生专业化,专业开展保险业务,使集团对风险的研究更具有针对性,便于风险数据的统计和积累,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对承保风险进行规模化管理以提高效率。

其次,专业经营保险业务,也有利于营销团队、定损技术人员团队的稳定和执业能力的提高,使得团队更加专业化、更具有竞争力。再者,国际化的保险公司,可以将承保的同质风险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分摊,使得公司的保单定价更加精准、成本更加节约,更容易在同业中形成比较优势。此外,专业化的经营可以提升保险公司的风险管控能力,有利于化解并购给企业带来的巨大风险。

3.3 借力本国对外发展扩张战略进行国际布局

大型保险集团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都无一例外借力本国对外发展扩张战略,抓住国际性扩张形势,根据国家对外政策结合国家发展战略进行业务布局。安盛集团在英国、德国、比利时、瑞士、美国、日本、地中海与拉丁美洲地区的综合毛收益,占集团2011年综合毛收益的至少63.18%,而在法国2011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中,这7个国家或地区占到总量的至少56.4%。因此,安盛集团的大部分海外收益来源于与法国经济密切相关的国家和地区。从法国海外投资企业角度讲,他们需要安盛集团的海外机构为其海外机构提供优良的保险及其相关服务,为其“走出去”保驾护航。从安盛集团的角度讲,一方面,当地的法国企业无疑成为安盛集团的天然客户,相同的文化背景降低了沟通成本,使得安盛集团更了解当地法国企业的风险管理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母公司都在法国,安盛集团能较为方便地收集到该企业的资信状况,降低了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3.4 致力于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建设

保险集团的发展离不开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其中主要包括明确的内部控制目标。集团的法人治理结构旨在确保对于集团管理层的合理监督和对于高层责任的清楚界定。管理层结构和控制机制旨在确保集团高级管理人员能清楚识别集团面临的主要风险,并熟悉分析和管理该类风险的方法和手段。对于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旨在确保集团对外报告的综合财务信息和其他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实效性。关于(信息)披露的控制和程序,旨在确保管理层在作出信息披决定时已掌握必要的信息,并且确保集团对于重大信息的披露是及时的、准确的和完整的。按照世界公认的美国COSO委员会对于企业内部控制框架的界定,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保证企业的合规性、运营的效益与效率,以及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安盛集团为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是治理层结构。2010429日,安盛集团包含管理委员会和监事会的双重管理结构由单一的董事会结构取代。这种改变提高了集团内部治理的效率和有效性,新的董事会非常注重各种权力之间的合理平衡。目前,安盛集团董事会下属审计委员会(Audit Committee)、财务委员会(Finance Committee)、道德与治理委员会(Ethics and Governance Committee)和薪酬与人力资源委员会(Compensation and Human Resources Committee)。高级管理层常规性地向审计委员会报告重要的内部控制和相关风险信息,以确保治理层对集团面临的重大风险有清晰的认识。集团分支机构的治理层,主要由包括独立董事和非执行董事在内的董事会或监事会及其相关的委员会组成。

二是管理层结构-管理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为确保集团高级管理人员能清楚识别集团面临的主要风险,并熟悉分析和管理该类风险的方法和手段,安盛集团设计了多种管理结构和控制机制。管理委员会(The Management Committee)的使命是协助首席执行官管理集团事务,但是没有决策权力。目前,该委员会由7人组成,一般每周开一次会,讨论关于战略、财务或经营性的问题。执行委员会是安盛集团的一个内部委员会,由18位成员组成,包括管理委员会的成员、集 团主要分支机构和业务单元的首席执行官和部分高级管理者。虽然执行委员会也没有正式的决策权,但它在协助高效管理集团的业务运营和战略举措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执行委员会一般一年举行4次会议。

三是管理层结构-集团管理服务部门。以下几个集团管理服务部门主要负责管理和监督内部控制和风险相关事宜。集团风险管理部(Group Risk Management Department)主要负责识别、量化和管理集团面临的主要风险。为此,集团风险管理部开发和部署了大量风险测量和监控的工具与方法,包括一套标准化的随机建模工具。在集团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集团风险管理部每年都会重新研究集团下运营的财险和寿险业务的主要特征;每季度评估各个产品线和运营单位的经济资本,然后汇总到集团;定期审查集团内寿险、财险和再保险的技术储备,以确保集团内精算和财务指标的连续性。集团风险管理部的最终研究结果要向管理委员会报告,同时,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也应了解相关内容。隶属于集团财务部门的PBRC部,主要负责管理集团的财务报告系统、保证会计和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合规性。该部门在集团的分支机构中设有PRC部门,在集团分支机构中履行其职责。集团法律部(The Group Legal Department)负责识别和应对集团面临的重大的法律和监管的合规性风险。集团法律部合规性管理的内容广泛,包括集团及其下属公司对重大诉讼和监管事宜的定期报告的合规性,《集团合规与道德指引(The Group Compliance and Ethics Guide)》的执行,以及集团的全球反洗钱工作的设计和执行。

四、全球主要保险公司国际化发展共性和个性经验

4.1 并购过程中要注重防范风险

纵观国际保险集团多采用并购方式扩张国际业务,但在并购过程中需警惕自身经营风险和业务整合风险将为金融保险集团的前景带来不确定性。主要包括以下集中风险:

一是定价风险。保险公司并购过程中发生的成本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确定并购价格的主要依据是目标企业的年度报表和财务报告。目标企业有可能提供经过粉饰的报表,并未充分、完整、准确地提供企业信息,这必然影响到并购价格的合理性。即使信息真实,评估实践本身也存在着结果是否客观、准确等问题,像保诚公司就是因为收购价格较低导致收购失败,而如果并购价格过高的话,即使收购来的企业能够良好地运作,可能还是达不到之前预期的收益率。

二是融资风险。在并购过程中,所需支付的大量资金除了保险公司自身积累外,不足部分还需要外部筹措。如果保险公司运用权益融资的方式开展并购活动,会稀释保险公司原有股权,如果并购后不能达到预期的收益率,则会损害股东的利益。而且如果自有资金不多,保险公司必然采用举债的方式,通常目标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过高,使得并购后的企业负债比率和长期负债都有大幅上升,资本的安全性降低,影响保险公司的经营稳定性。若并购方的融资能力较差,现金流量安排不当,则流动比率也会大幅下降,影响其短期偿债能力,给并购方带来资产流动性风险。如果收购方靠大量举债来筹集并购资金,或者在并购方承担被并购企业负债的情况下,即使收购成功,沉重的利息负担也可能使收购方不堪重负,不能支付到期债务,给保险公司经营带来困难。

三是支付风险。支付风险主要是指与资金流动性和股权稀释有关的并购资金使用风险。支付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金支付产生的资金流动性风险,以及由此最终导致的债务风险。另一个是杠杆支付的偿债风险。杠杆收购是指并购企业通过举债获得目标企业的股权或资产,并用目标企业的流量偿还负债的并购方式。杠杆收购旨在通过举债解决收购中的资金问题,并期望在并购后获得财务杠杆收益。大额举债使企业带来资本财务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高风险。并购企业必须合理安排资本结构,使并购中产生的财务利益抵消财务风险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国内金融保险集团应本着防范风险、推动融合的原则探索保险并购发展模式。

注重国际化风险的识别与定量分析,建立风险防范机制的前提是对信息科学、准确的收集和处理。通过对市场信息大量的收集、数据处理分析,我们可以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处理。风险识别是风险处理的前提条件,通过分析影响风险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判断风险的类别和性质,并且采用合适的风险处理方法是非常复杂、困难的。所以应该特别强调风险处理前的风险识别,采用科学的风险识别方法。

内部评级法和资产组合分析法是目前国际保险集团风险度量的重要模型。国家保险集团的大量经验证实内部评级法对之后的风险定价、计量经济资本和监管资本、盈利性分析、提取准备金、资产组合风险分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于内部评级法,对其中的每一个风险都有不同的风险计量模型和统计方法,必须根据实际来进行操作与识别。所以,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不是一个单一的风险管理工具,我们需要建立动态的、全方位的、科学的风险识别管理体系。

4.2 采用跨国化经营战略

企业的国际化行为分为多国化战略、全球化战略和跨国化战略。多国化战略注重每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差异,采用高度分权的方式,允许每个部门集中关注一个地区或国家,强调本土化。全球化战略则注重产品的标准化和统一化,进而按照成本最低原则将产品的研发、生产、营销等活动分散在最有利的地点完成,强调效率。跨国化战略则同时实现了全球化的效率和本土化的敏捷反映,既按照成本最低原则在全球范围内规划职能活动,又高度重视地区之间的差别。如安盛集团总部设于法国巴黎,对集团总体发展进行统筹考虑和安排,同时在具体市场允许企业在具体市场与当地企业进行合资或联盟,实现本土化发展,成功实施了跨国化经营。

4.3 回归保险保障功能

投资险种占比过高将增加寿险公司业绩的波动性。因此,进一步提高传统人身险占比既是一种被动趋势,也是行业的必然选择。传统人身险业务占比低是中国保险业的一个突出特征,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商业人身险的内在定位中投资属性远大于保障属性,然而随着各类金融机构不断创新拓展业务模式,理财型保险的传统优势正在逐渐褪去。此外,参考安联人寿发展经验。从大型保险集团的全球发展环境来看,各国政府普遍制定了税收优惠政策,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甚至部分新兴经济体。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商业保险功能的重新定位,政府也逐步出台了对保障型人身险产品的相关税收政策。这有利于提升传统人身险占比,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寿险行业经营业绩的稳定性。

4.4 坚持稳健、谨慎经营

一些人寿保险公司经营难以持久的原因,在于没有可靠的统计资料来据以厘定基本费用和保险费率。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保险集团如保诚专门成立了统计部门。统计部门提供的资料和报表是根据实际情况得来的,成为公司管理层进行经营决策的重要参考。保诚还非常重视对财务的严格控制,从创建之初就引入保险精算师进行专业核算,并协助英国政府成立了保险精算师协会。保诚公司的稳健经营还体现在投资和公司战略方面。在投资方面,保诚注重长远利益,不投资其不了解的事业,尽管有的投资机会可能会在短期内带来丰厚利润(如19世纪末,到南非开采金矿在当时是热门,而保诚并未被高利润所诱惑)。在公司战略方面,保诚为确保总公司的稳健经营,会卖掉不再符合公司战略发展规划的子公司。

4.5 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

随着18世纪工业革命的兴起,英国从一个以农业为经济基础的国家逐渐转型为工业国家,大批牧羊人成为工人。而当时英国的保险公司主要向中产阶级销售人寿保险,并没有针对人数日益增多的劳工阶层的保险。为了满足新兴劳工阶层的保险需求,针对劳工阶层收入不高的特点,保诚公司推出了缴纳小额保费就可参保的简易人身保险。通过接受缴纳微薄保费的小额保户,并对这些小额保户家庭采取定期上门收取保费的方式,保诚公司得到了民众的普遍支持,不仅为公司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更重要的是,保诚也因此在英国变得家喻户晓。当保诚公司正式推出面向劳工阶层的简易险后,创新了保险营销模式,通过采用到家服务的方式给顾客以咨询和缴费的便利,并通过了解顾客成功地拓展了业务范围。公司的保险代理人在到家服务中发现,由于保诚不承保10岁以下的幼童,而阻碍了父母亲购买保险的热情,而劳工阶层其实非常渴望替孩子投保。保诚通过承办婴幼儿保险,提供对全家都有保障的保单,极大地提高了成人保单的数量。

4.6 运用新技术提高效率和质量

早在1870年,保诚就率先把算数机(当时最先进的计算器)运用在计价运算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保诚公司开始引进办公室自动化设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公司还是用人力将财务明细,从业务人员记录拷贝到卡片上,而复制资料时仍用手写)。这些设备每小时可以分类卡片2000张,同时将有错的卡片退出来,减少了长期以来公司薄记部门重复核对的特殊需求。保诚所有精算数据的初期评算也都由这些设备列出,节省了大量时间和劳力。保诚还确立了迅速理赔的原则,保证在一星期之内完成理赔。当注意到对一些完全需要依赖保险金收入救急的家庭,一星期的等待可能太久,保诚在1869年宣布对小于100英镑的理赔将全额以邮寄方式给付,进一步加快了理赔速度。

五、中国保险公司国际化发展现状

5.1 我国保险业国际化进程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步伐自20世纪末以来明显加快,各国保险行业的竞争已经不仅限于国内,竞争主体已经变为了跨国保险企业集团,外资并购早期呈现出了外国企业并购中国企业一边倒的态势,但竞争的战场已开始从保险业发达的欧美地区转移至不发达的亚太市场,发展中国家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发达国家保险市场的接近饱和使得竞争进一步加剧。纵观我国保险行业的国际化发展进程,近年来,中国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也逐渐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

19801月,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驻伦敦联络处成立,其境外分支机构的设立标志着改革开放之后中资保险公司首次走出国门。20006月中国太平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港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国内首家在境外上市的中资保险公司。200112月,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成立,为国内贸易企业的出口业务提供汇率等方面的风险保障,促进对外经贸发展。同期中国加入WTO,三年后在200412月,中国保险业率先全面实现对外开放,保险业成为中国最早开放的金融行业。在201210月,保监会出台《保险资金境外投资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进一步拓展了保险资金境外投资范围,正式放开了险资境外投资渠道。20137月,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2.6亿英镑的价格收购伦敦地标建筑劳埃德大厦,这是在放宽保险资金海外投资渠道后保险资金投资海外不动产的首例。同期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完成整体上市,这是国内首家中资保险集团海外整体上市。2014 3 月,中国政府针对海外并购颁布了新的政策和规章,用以简化海外并购手续,《保险公司收购合并管理办法》的发布,鼓励中国保险公司对海外资源的拓展,兼并收购海外保险公司。20145月,复星集团收购葡萄牙最大保险集团旗下Fidelidade MulticareCares80%股本及投票权,这是中国企业收购和控股境外保险公司的第一个项目。20148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新国十条”),鼓励保险公司多形式、多渠道走出去,拓展了保险公司境外投资范围。2014年,安邦保险集团先后并购了纽约华尔道夫酒店(Waldorf Astoria Hotel of New York)、比利时费迪尔保险公司(Fidea)和德尔塔·劳埃德比利时银行(Delta Lloyd Bank of Belgium)。2015年,又并购了荷兰维瓦特保险公司(Vivat)和韩国东洋人寿保险公司(Tong Yang Life InsuranceCompany),在全球化战略等方面的出色表现为新时期中资保险公司的国际化起到了良好的引领作用。据波士顿咨询公司20159月发布的研究数据显示,从2004年至2014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数量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9.5%,交易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5%。仅在2014年,中国企业在海外已完成的并购数量就有154起,交易规模高达261亿美元。2016年,我国人民币汇率经历了宽幅波动,中国企业跨境并购的数量及规模都创下历史新高,跨境并购规模增速高达80.4%。为缓解资本持续外流给国内汇率及货币政策带来的压力,2017年我国各部委联合发布政策组合拳,引导企业合理境外投资,中国企业跨境并购数量及规模增速都明显放缓,全年共完成海外并购585笔,同比减少20%;合计并购规模1558亿美元,同比增速大幅下滑至7.4%,跨境并购市场降温明显。

5.2 整体实力增强,为国际化奠定基础

近年来,得益于我国经济运行缓中趋稳,稳中趋好,居民可支配收入显著增加。首先,我国保险市场发展迅猛,中资保险公司的综合实力大大增强,截至2018年,我国保险公司保费规模收入达到3.8万亿元,同比增长3.92%,总资产规模18.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9.45%。其次,我国保险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大大增强,随着2018年全球保险业上市公司市值100强的公布,我们可以看到我国14家保险公司榜上有名,平安、友邦、国寿包揽前三。中国保险业全球市值排名的上升,代表着我国保险企业逐步向世界迈出自己的脚步,向前发展。最后,我国中资保险公司的潜在实力有所增强,中资保险公司日益注重企业的内控机制建设,形成了有效的内控机制,并且各中资保险公司日益注重人才的选进和培养。中资保险公司整体实力的增强,意味着我国保险公司逐渐具备“走出去”的实力,在国际化的舞台上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5.3 国际化步伐加快,但发展程度较低

随着外资保险对我国保险市场影响的加强,中资原保险企业也开始意识到必须走出去,积极扩展国际发展空间。首先,从机构层面来看,从80年代开始,我国打开了保险业开放的新大门,中资保险公司开始逐步尝试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从而实现保险公司“走出去”的战略需求,与此同时,尝试“引进来”的战略布局,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来实现中资保险公司的国际化发展。先后有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平安、中国太平等保险公司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中国人寿、中国平安还同时在纽约证交所上市。海外上市,既为中资保陰企业筹集了大量资本,又扩大了其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为其国际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再比如新华保险与苏黎世保险公司、国际金融公司等四家实力强大的外资机构签订招股协议,公司外资股份达到24.9%,实现了资本的壮大与国际化。多家中资保险企业在机构引进来与走出去为中资保险公司国际化做准备。中资保险企业的海外机构、服务范围和保险业绩有所增加,国际影响为不断扩大。截至20181月,共有12家中资保险机构在境外设立(或收购)了38家保险类营业机构,其中包括6家寿险公司、14家产险(再保险)公司、11家资产管理公司、5家中介公司、2家控股公司。

2:部分中资保险公司境外机构数量统计

公司

境外分支机构数量

主要经营地点

中国太平

13

香港、澳门、英国、新加坡、印尼、日本、美国

人保集团

3

伦敦、纽约、香港

中国平安

5

香港

中国人寿

3

香港、澳门、新加坡

中国太保

2

香港

中再集团

3

伦敦、香港、纽约

新华保险

1

香港

中信保

1

伦敦

复星集团

4

欧洲、美国

从业务层面来看,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中资企业实力不断增强,“走出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我国保险公司积极推动保险业务的国际化发展进程。截至2017年,中资保险公司推出的境外险种总共406种,其中寿险主要包括健康保险、医疗保险、意外伤害险、医疗保险、人寿保险、分红保险、投资连结产品等,产险主要包括企业财产保险、家庭财产保险、保证保险、责任保险、船舶保险、计算机设备保险、知识产权保险等十余个大类。境外险种的增加,让我国中资企业“走出去”增加一份保障,同时增强我国保险公司的国际化能力。

从技术层面来看,保险公司的核心是精算定价。我国保险精算技术发展时间比较短,相比较国外经验丰富的大型保险集团,精算人才的培养还是比较薄弱。但是和我国以前相比,已经逐步向国际化标准靠拢。首先、目前我国大部分保险公司都在其总部或分部设立精算部门,通过引入国内外优秀的精算人才来实现技术的国际化,努力向国际化方向靠拢。其次我国高校也开始注重对国际保险精算人才测培养。在学校通过设立精算专业,课程向国际化方向靠拢、与国外知名院校合作,进行联合培养、与我国保险公司进行深入合作,让学生可以有机会进入我国保险公司实习、交流等多种合作方式进行国际化精算人才的培养。最后,我国精算师协会与北美精算师协会、英国精算师协会进行相互交流、进行了国际互认。通过多种方式,促进了保险人才在国际间的流动,中资保险企业技术国际化的发展迅速,加强了我国保险行业精算部门的国际化发展。我国保险企业技术国际化的发展,结合了我国具体国情,在借鉴国外优秀经验的基础上,不盲从,不跟风,努力平稳的向前发展中。

从资金运用层面来看,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已逐步开放,中资保险企业的外汇资金开始运用到境外,积累了国际投资经验,提高了保险资金运用效率和影响力。截至20187月末,我国保险资金境外投资余额约774亿美元,折合约5100亿元人民币,保险资金境外投资基本稳定。同时,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截至20188月底,保险资金以债权、股权计划形式,支持“一带一路”建设规模达9907.15亿元,重点行业主要包括交通和能源。

综上所述,从机构层面、业务层面、技术层面以及资金运用层面,我国中资保险公司的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但是放眼全球,我国中资保险公司的发展水平仍然不高。从“外资保险本土化、本土保险国际化”和中外保险交流合作角度看,我国保险业基本实现了国际化。但从微观角度看,相对于高度国际化的外资保险企业如美国友邦、慕尼黑再保险等而言,中资保险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水平很低:海外机构数量少、业务范围窄、保费规模小,所能占到的国际市场份额极其微小。又以中资再保险业务为例,中再集团加入劳合社获得不少境外分保业务,但仅占国际分保市场的0.2%左右,而慕尼黒再保险和韩国再保险的占比则分别达到20%1%,我国中资再保险国际化发展不及韩国的1/5,与德国等再保险发达国家相比更是微不足道。可见,中资保险企业逐渐具备走出去的意化但其国际化发展程度低,远不能紧随实体经济走出去的步化与国内银行业也相距甚远。因此,中资保险企业必须加大走出去步伐。

5.4 国际化发展呈多样化趋势

在国际化发展方式方面,前文总结了中资保险公司国际化的主要路径选择,通过前文梳理,我们知道中资保险公司由最初的设立境外分支机构到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在境外上市的阶段性目标,到最后的进一步拓展国际业务,进行资产的全球化配置,逐步实现了国际化发展的多样化。

从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的品种来看,我国保险境外投资品种较之前有所增多,种类有所丰富。从之前的只有存款、股票、债权扩大到了股权、股权投资基金、不动产。并且中资保险企业的投资种类也日益多样化。从之前我国只能进行直接投资,到现在扩大到私募基金、房地产信托基金、资产证券化等金融产品的间接投资种类。特别是加大了另类投资的比例。尤其随着港互通政策的开放、更加拓宽了我国保险企业保险资金的投资种类和渠道,我国中资保险企业国际化发展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

5.5 保险服务对外贸易地域分布集中

无论进出口,我国保险服务贸易地域分布都很集中。一方面从外资保险企业及其业务量在我国分布地区来看,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的发达城市,如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而中、西部外资保险企业及其业务量相对很少;另一方面从中资保险企业保险服务出口分布来看,80%以上的出口额主要面向中国香港、美国及欧盟三个国家(或地区),其他地区很少。保险服务贸易出口承担着比国内业务更多更复杂的风险,如汇率风险、政治风险等,我国保险服务贸易地域分布过于集中的特征,会降低其抵抗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此外,我国保险服务贸易出口涉及的中资保险公司主体也比较集中,大部分中资保险企业仍没有开拓国际业务的意识或能力。随着国际经济整体向好发展,我国保险服务贸易进出口地域分布集中的特性,也正说明了其国际市场的拓展空间非常大,需要不断开拓和深挖市场。

六、中国保险公司国际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6.1 国际化发展程度较低

首先,从硬件条件角度看,截止2016年末,中国保险密度只有美国的1/15、欧洲发达国家的 1/20,而保险深度不到发达国家的1/3。截至2018年,我国保险密度和美国仍差10倍有余,保险深度约3.6%,和世界平均水平(5.4%)还差50%。目前国内保险市场尚未饱和,我国中资保险企业缺乏国际化意识与动力,所以保险公司更倾向于优先开展国内业务,我国保险业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

其次,从国际化发展角度看,中资保险公司的海外机构数量虽然近几年不断增长,但是对比发达国家保险公司的国际化水平,我国保险公司的海外机构数量少、业务范围窄、保费规模小,在全球化的竞争格局下,没有优势,国际化业务水平无法形成规模效应。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对保险的需求日益强盛,中资保险企业为了自身国际化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响应,积极走向“一带一路”国家,但是目前来看,其走出去的速度明显慢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速度,对我国企业海外保障力度明显不够,对保险公司带来的最终的结果就是利润的流失。

20173月,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发布了中国保险企业国际化研究报告,在报告中通过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选取三类指标,从中资保险公司境外分支机构、境外投资、境外融资等方面分析构建了保险公司国际化指数 III ,用定量的方法分析了现阶段我国中资保险公司国际化水平。下图分析了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中资保险公司与三家国外保险公司国际化指数得分,数据显示,我国中资保险公司国际化发展程度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对比国外保险公司的国际化程度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3:主要保险公司国际化指数对比

6.2 国际化发展路径有待重组和优化

从中资保险企业目前的国际化进程来看,主要采取海外上市和建立代表处的扩张方式,而真正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子公司的很少。这虽然也是其持续发展的良好途径之一,但国际化发展更强调海外经营机构及业务的扩张、海外经营规模的增加及经营效益的提高等。所以,单纯的海外上市无法满足中资保险企业真正实现国际化发展,必须进一步重组和优化其海外扩张途径,才能尽快扩大海外市场份额,提高国际化水平。

6.3 市场同质化严重,国际竞争力不足

中资保险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呈现出明显的同质化竞争。主要体现在 :保险产品的开发和定位、竞争手段、保险服务等都大量模仿外国本土保险市场已有模式,缺乏应对国外客户特殊保险需求的措施和创新力。与国外本土保险公司在产品、定价、服务等方面没有差异化,甚至落后于别人,很难突出中资保险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优势所在。中资保险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应当走差异化创新、专业化产品、优质服务和科学经营管理的路线。

6.4 国际化专业人才短缺

高素质的国际化专业人才是中资保险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关键,也是其目前面临的短板。据统计,中资保险企业中大专及以下学历占约85%以上,高学历的保险经营人才较为匮乏,特别是具有保险专业知识和精通国外相关保险法规、人文风情,又善于经营管理的复合型国际人才尤为稀缺。同时,中资保险企业尚未建立完善的国际型专业人才培养制度,也没有可供自主学习的有效平台,这必然成为中资保险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绊脚石。

对比国际化专业大型保险集团,我国保险公司对于海外市场开拓的专业人才还是远远不够的,虽然目前我国保险公司在逐步提升保险专业人才的选拔,但是拥有全球化市场的把控能力和投资能力较强的团队还是比较稀缺的,目前中资保险企业并未建立起完善的国际型人才的培养机制,因而具有包括投资能力、市场研究和把握能力、资产挖掘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的人才稀缺。

6.5 受当地法律制度制约

尽管不少中资保险企业都开拓了海外市场,但普遍受到法律、监管、制度方面的制约,水土不服是首要问题。一是国内外人文差异可能造成中资保险企业员工在国外开展业务困难重重 ;二是为保护本土企业发展,国外政府免不了给予中资保险企业区别于其国民待遇的更加严格的法律环境,例如在经营形式、分支机构设置和中资资产管理公司设立等方面给予更多限制 ;三是保险监管要求的差异化和措施本身也会营造不公平的竞争环境。这些约束迫使中资保险企业花费更长时间和更大成本去适应和融入,为其业务拓展增添了一系列阻力,阻碍其顺利发展。

6.6国际化区域集中,发展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保险公司在国际化发展中,虽然投资区域较比之前有所扩大,从香港市场出发,逐步扩展到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比利时等发达国家,但是从国家颁布的《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中可投资的45个国家和地区对比来看,中资保险公司国际化投资范围还是比较窄,尤其是近两年国家政策对保险资金海外投资监管的严格态度下,港互通、深互通的发展,致使我国保险企业境外投资范围反而回流到了香港市场。从香港市场出发向国际市场的迈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种趋势一方面使保险企业获得发展机会,另一方面却容易引发保险企业的系统性风险。其次,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沿线国家的国际化保险服务需求激增,中资保险公司目前国际化发展的区域远远不能满足中资企业的需求。但是保险企业“走出去”需要强大的财力支持,由于保险企业行业的特殊性,保险资产具有负债性,国家严格管控保险资金境外投资金额占比,所以说如何在保证资金安全的情况下,实现保险公司区域国际化发展,寻求更多的海外投资机会,为自身国际化发展努力平衡好风险和收益。这是每一份中资保险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保险公司国际化发展正面临着历史性发展机遇,但是注定发展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所在就是对于风险的控制能力,所以,对我国中资保险公司国际化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处理是国际化发展的重中之重。

七、中国保险公司国际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充分了解目前中资保险公司的国际化发展阶段和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外代表性金融机构的海外发展经验,提出下列建议:

7.1 把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机遇

我国保险业应当承担起为“一带一路”建设保驾护航的重任,同时合理利用我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核心地位,要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所带来的经济、金融、保险等方面的重要机遇,打造成为沿线国家的保险中心,推动保险产品、服务、投资和公司的国际化,全面提升我国保险国际竞争力。

第一,全面评估“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风险,提供高质量的保险保障。“一带一路”沿线多为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具体建设中会面临更多的风险,主要包括政治风险(中亚、东盟地缘政治形势复杂)、战争风险(领土争端)、经济风险(项目的投入收益、汇率风险)、信用风险、灾害风险等。2016年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风险水平评级为5.6级左右,总体较高。因此,保险公司应充分了解沿线国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发展规划,准确评估和预测各类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尽量减少“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不确定性,提升企业抵御政治、经济、信用等多重风险的能力。具体可通过指导企业防灾防损、升级现有保险产品、研究开发定制化的保险产品,主要涉及财产险、责任险、信用险、科技保险、农业保险、人身意外险、文化保险等,最大限度地保护企业的合法利益。

第二,构建覆盖“一带一路”沿线的服务网络,促进保险业转型升级。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全面推进,我国保险业的服务空间将不断扩展。一部分实力雄厚且信誉良好的中资保险公司可以在“一带一路”的重点地区设立营业性机构,逐步建立健全经营服务网络,增强我国境外保险服务规模与实力。还可以与沿线国家保险机构开展合作,合资建立保险公司、综合金融保险集团,提高我国保险业对沿线国家的专业引领能力,扩大我国保险业的国际影响力。通过更加密切和广泛的保险交往,整合保险资源,逐步完善服务网络,同时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创新服务思路,加快保险业转型升级的进程。

第三,充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优质项目,实现投资多元化。鼓励保险公司发挥保险资金长期稳定的优势,积极创新保险资金运用方式,多渠道、多方式投资“一带一路”重大投资项目。未来中国保险业有望在“一带一路”沿线港口、物流、航空、园区建设、公路、环保、水利等基础建设领域提供重要资金支持。可以根据特定项目的需求量身定做投资型产品来募集资金,也可以通过设立基础设施投资计划进行投资,投资方式既可以是集合资金直接投入,在投资地以收购方式进行股权投资,也可以采取资产证券化等间接方式,充分服务实体经济,努力开拓海外保险市场。

第四,不断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保险交流与合作,重视文化差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等环境各异,发展各不相同,为了有效防范风险跨行业、跨境传递,十分有必要加强我国保险业与沿线国家保险业在监管政策、市场信息等方面的协调沟通,如已经建立的中国—东盟巨灾保险合作机制。还可以借助互联网等手段来创新跨境保险模式,通过联合设立信息服务平台,共享数据信息,互通有无,整合多方资源。同时要重视文化差异,深入了解沿线国家的宗教和文化,充分尊重各国的宗教习俗与忌讳,合理借助主流宗教的宣传,尽量减少在交流沟通、舆论宣传等方面的成本和障碍。

7.2 完善自身风险防控机制

中资保险公司在进行海外扩张时,要充分吸收海外保险公司发展经验,充分了解东道国的制度及监管环境,充分调研东道国的经济环境和市场,深入了解东道国的文化,因地制宜,切忌脱离实际,避免盲目扩张。

第一,合理确定目标企业价值,降低目标企业的估价风险。在确定目标企业后,并购双方最关心的问题——以持续经营的观点合理地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再加以合理的溢价,并购活动就很可能获得成功。目标企业的估价,取决于并购企业对其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和时间的预测。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可能因预测不当而不够准确,这就需要提高并购保险公司所用信息的质量,而信息的质量又取决于下列因素:目标企业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并购企业是善意收购还是恶意收购;准备并购的时间;目标企业审计距离并购时间的长短等。由于并购双方信息不对称状况是产生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的根本原因,因此,在并购前对目标企业进行详尽的审查和评价,并购方要审定目标企业并且对目标企业的产业环境、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对目标企业的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做出合理预测,在此基础之上的估价比较接近目标企业的真实价值。

第二,拓展融资渠道,保证融资结构合理化。保险公司在制定融资决策时,应视野开阔,大力开拓不同的融资渠道。政府有关部门也应为丰富保险公司的融资渠道提供良好的环境,如完善资本市场和风险资本退出渠道、建立并发展并购基金等,优化保险公司的融资结构。融资结构既包括保险公司自有资本、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也包括债务资本中的短期债务与长期债务的比例关系等。合理确定融资结构应遵循以下原则:一要遵循资本成本最小化原则;二是自有资本、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要保持适当的比例。在此前提下,再对债务资本组成及其期限结构进行分析,将企业未来的现金流入和偿付债务等流出按期限组合匹配,找出企业未来资金的流动性薄弱点,然后对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的期限、数额结构进行调整。

第三,选用灵活的并购支付方式,降低融资风险。并购的支付方式有现金支付、股票支付和混合支付三种,其中现金支付方式资金筹措压力最大。保险公司可以结合自身能获得的流动性资源、股权结构的变动、目标企业的税收筹措等情况,对并购支付方式进行结构设计,将支付方式安排成现金、债务与股权方式的各种组合,以满足并购双方的需要来取长补短。采用合理的并购方式,可以保护较合理的资本结构,减轻收购后的巨大还贷压力,发起并购的保险公司也不会因并购活动,而遭遇流动性不足的困境。

随着我国保险业参与国际保险业务范围地不断扩大,与各国保险市场交往程度地不断深入,也许我国保险企业加入到国际保险企业的并购浪潮中去就在不远的将来,保诚收购友邦这一引人注目的事件,使得保险企业并购中存在的财务风险暴露出来,这对我国保险企业可能参与的跨国并购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

7.3 理性采用并购手段扩大规模

对于我国的保险公司而言,并购是企业进入目标市场的捷径,不但降低了企业进入新地域所要承担的固定成本,获得了被并购企业经营技术方面的经验和宝贵的客户资源,也比较容易在当地形成较大规模(对于保险公司很重要)。其次,利用当地市场对被并购单位的品牌和资信的认可,可以节省并购者在新市场谋求一定资源、规模和声誉而花费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再者,由于采取合作而不是竞争的策略,并购方进入新市场不会加剧市场竞争。因此,并购是我国保险企业取得外部资源、谋求对外发展的很好选择。

制定科学合理的我国保险业国际化的中长期规划。目前,我国保险业还不具备大规模、完全意义上的并购所需的内外部条件,而是要抓紧做好各项基础性准备工作,积极又稳妥地推进我国保险业的战略性并购。在具体实施保险并购时,应实施阶段性重点推进策略,具体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横向并购为主阶段。横向并购应立足于商业保险公司的内部整合,即按照效率原则,撤并或重组商业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以降低成本,实现集约化经营。第二阶段以 混合并购为主阶段。待条件成熟,在适当时候通过保 险公司兼并收购银行和证券公司甚至工商企业,组建若干家可以经营全面金融业务、实力雄厚的金融保险集团,在国际保险市场上具有较强适应性、兼容性、竞争性,为实现跨国并购奠定基础。第三阶段以跨国并购为主阶段。在未来510年以后,我国保险公司通过横向并购和混合并购,实力将大为增强,完全具备了在国际保险市场上展开竞争的能力,我国的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兼并收购外国保险公司、外国银行及外国证券公司进入到国际保险市场,在国际保险舞台上争得自己应有的位置。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并购中存在着巨大的风险。这要求并购方具有较强的风险管控和整合资源的能力。我国保险公司应综合考虑自身的资本实力、公司治理机制与风险管理能力、国际化的人才储备等多方面的因素,对并购与否以及并购规模、并购区域等做出审慎和理性的决策。目前中国保险资产境外投资占比只有2%左右,保险资金的境外配置依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必须注意的是,保险资金的特殊性决定了保险资金配置与一般资金配置的差异性。中资保险公司在拓展海外资产的过程中,不应急于求成,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总结和学习国际同业机构先进的投资经验量力而为,因需而行。同时,应特别注意引进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投资并购经验的专业人才,逐渐实现跨国投资团队的国际化、属地化,为未来跨国投资并购的扩展打下坚实基础。

7.4 健全完善保险法律保障体系

保险国际化是一项长期工程,涉及面广、综合性强、政策灵敏性高,迫切需要有保障其规范运作的法律法规。就目前而言, 我国一方面缺乏有关保险、银行并购方面的法律规定;另一方面,现行一些法规又不利于保险并购的广泛深入开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等法 律法规都强调要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从而限制了我国保险业开展混合并购。因此,既要加快立法,考虑制定《保险公司并购条例》等并购法规,也要在必要时对一些现行的法律法规中的有关并购的限制性条款进行修改,为保险业并购的开展扫除法律障碍。

规范保险业并购中的政府行为,加强对保险并购的监管。保险业并购是市场行为,必须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原则进行。但在我国目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保险业并购又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推动。因此,我们要立足于规范保险业并购中的政府行为,把保险业并购视作促进我国保险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步骤,按市场原则推动保险并购合理、高效运作,彻底摒弃对有严重问题保险公司的政府保护,正确把握保险并购的客观标准。作为全国保险业的监管管理部门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应抓紧制定办法,加强对保险并购的监管,如果是跨保险行业的并购,中国保监会还应与中国银监会、中国 证监会等部门加强协调与配合,提高监管质量与效率。

积极推动保险业全能化并购,培育保险(金融)集团公司。在政府部门的有意识的扶持下,使资本规模大、在竞争中具比较优势的保险公司扎根国内,放眼海外尝试国际购并扩张,参股有潜质的工商企业,迅速的进行资本积累,吞并小企业,联合其他企业,形成民族保险业的航空母舰,与外资保险业抗衡;使新兴的股份制保险公司通过走并购重组的路子,获得与其经营能力相匹配的经营规模,充分利用广阔的成长空间形成我国保险行业最庞大的生力军;使传统意义上的保险公司在继续开拓传统业务的同时,向银行、证券、投资理财等多领域发展,通过合作并购,逐步建立综合性的金融集团,走向综合化和全能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保险业的并购重组,迎接海外实行混业经营的金融集团的挑战。加强与投资银行的联系,确保保险业并购的公正性、合法性。投资银行作为资本提供者和资本使用者之间的桥梁,在国际保险业兼并收购和保险业战略性重组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应积极研究投资银行业务,加强同投资银行的合作。投资银行可以为我国保险业兼并收购提供效能卓著的资本运营服务,既可以在战略上作为专业顾问进行保险业兼并收购总体规划,又可以在策略上策划兼并收购具体运作方式,提供融资安排,开展资本经营,维护兼并收购的公正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7.5 实施创新发展战略

首先,要进行制度创新。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从构筑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入手,建立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高效有序的运行机制、严格规范的监督约束机制以及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机制。

其次,要进行技术创新。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和现代化设备,积极开展网上保险和利用网络进行内部管理,提高经营效率和管理效率。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中资保险公司应把握中国在互联网金融(Fintech)领域的突出优势,在国内市场上,着手解决中国保险市场渗透率等难题,实现加速发展;而在国际市场上,则应充分利用国内市场的经验,利用互联网金融优势,从“新”布局国际化发展。

第三,要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保险公司要积极培育和引进一大批既懂经营又懂管理,既熟悉保险业务又精通银行证券业务的高素质人才,为保险业并购后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范围日趋综合化、国际化、全能化提供人才保证。

第四,要创新“走出去”的模式。一直以来,中资金融机构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缺乏有效地沟通协作,使得金融机构之间在信息共享、沟通效率、产品服务衔接等方面常有不足。在金融创新高速发展的今天,面对陌生的环境,不同金融机构之间可以利用自身业务特点,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形成优势互补,积极开展“银保合作”、“证保合作”等新型走出去模式,在更好地服务和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同时,促进自身业务的深层国际化。

7.6 提高品牌国际影响力

世界级的优秀企业品牌对于提高国家声誉、 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荷兰是一个经济小国,2011年国民生产总值排名第16位,但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荷兰国际集团等企业在世界500强中名列前茅,这些企业品牌无疑大大提升了荷兰的在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目前,我国企业品牌走出去的很少, 目前还没有世界级的保险机构,与我国的经济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因此,企业在服务于本国经济的同时,也要致力于提高自身的品牌影响力,为提升国家“软实力”做出应有贡献。

7.7 优化外部监管环境

一方面,中资保险公司在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国家要做好保险业发展的“保护伞”,监管部门要加强保险机构的监管工作,切实强化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监管、加强保险机构内保外贷业务的合规性监管,促进保险资金境外投资持续健康发展。国家政策的重视,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金融安全,促进中资保险企业稳健发展国际化经营。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国际化过程中,会面临来自东道国和母国的监管要求,在双重监管下,在审慎的基础之上,也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如果两国的监管标准不同,甚至有所分歧,就可能使保险公司无所适从;如果两国的监管领域没有明确的分工和协调,有可能造成某些方面重复监管,某些方面监管真空。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两国监管机构的长期稳定的沟通和协调才是必然之举。同时保险公司应积极主动配合中国保监会对其海外投资、海外分支机构等监管,从外部加强监管的有效性,避免监管盲区。